【www.hylwhcm.com--调研报告】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业扶贫调研报告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就业扶贫调研报告·1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打好脱贫攻坚战。为了全面掌握xx县就业扶贫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决策参考,近期对全县就业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和成效

  xx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xx深度贫困县,有贫困人口xxxxx户xxxxx人,其中贫困劳动力xxxxx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xx%。贫困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xxxxx人、占xx%,初中文化程度xxxx人、占xx%,高中文化程度xxx人、占x%,贫困大学生xxx人、占x.x%;接受过技能培训的xxxx人、占x%,获得培训证书的xxx人、占x%。截至目前已就业xxxx人、占xx%,其中本地就业xxxx人、占xx%,转移就业xxxx人、占xx%;未就业xxxx人、占xx%,其中有就业意愿xxxx人、创业意愿xxx人。就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精细建立人口信息。建立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x个数据统计册,为xxxx名有就业创业意愿、xxx名有技能培训意愿、xxxx名有转移就业意愿、xxx名自主创业意愿、xxx名有公益岗位安置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精准制定就业扶贫措施奠定了基础。

  (二)按需按愿开展技能培训。整合县农业、教育、扶贫、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成立了xx县扶贫培训学校和xx县职业技能培训授课团,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愿望,全面推行“x+x”培训模式,截止目前,共举办技术技能培训班xxx期、培训xxxx人次,实现了有意愿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三)就近就地开发就业岗位。采取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扶贫岗位、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安置在村镇,目前已开发环卫公益性扶贫岗位xxx个、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xxx个、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xxx个、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xxx个,建设就业扶贫基地x个、安置xxx人。

  (四)多措多方拓宽输出渠道。以xx、xx为核心,珠三角、长三角为补充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与xxxxx市、xx省xx县、xx市xx区等对口单位协作,建立劳动力培训供应基地和就业援助基地;以社会劳务输出机构为桥梁,与xx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用工企业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同xx余家县内企业和xx家县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xxxx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x.x万人。

  (五)线上线下加强服务指导。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就业脱贫作战指挥室,开通了xx县就业创业、xx人社、xxx微信平台和xx县就业创业QQ群等互联网平台,在每个村(社区)设立了务工信息发布栏,实现了获取招聘信息不出村、人岗对接不出镇。目前,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活动xx场次,达成就业意向xxx余人。

  二、问题与困难

  1.贫困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培训质量不高。尽管近年组织开展了一些培训,但现有贫困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有xxxx人、获得培训证书的仅有xxx人,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高。一方面,部分贫困劳动力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没有就业愿景规划,坐等国家政策扶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培训方式讲求短平快,培训周期较短,时间安排上缺乏合理计划,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各层次劳动力人群的需要,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2.群众就业观念落后,招聘活动签约率不高。虽然每年都针对贫困劳动力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动,但整体签约率不高,就xxxx年来说,全年开展招聘活动xx次,提供就业岗位xxxx个,但成功签约的仅有xxxx人,签约率不到xx%。有的贫困劳动力“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总想找一份舒服、体面、待遇高的工作;有的贫困劳动力拈轻怕重,自己没有技能,还想少干事,多挣钱,甚至是不干事,只拿钱;有的贫困劳动力,要照顾家中老人和上学子女,只想在家门口就业,不愿出远门务工;还有少数未就业高校毕业贫困生眼高手低,只盯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和国有企业,不愿应聘民营企业岗位。

  3.后续保障服务缺位,就业增收稳定性不高。xxxx年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xxxx人,其中稳定就业x年以上的xxxx人、占xx%,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xxxx人、占xx%,多数贫困劳动力就业时间在半年以下,导致计划脱贫的群众难以保证其如期实现脱贫,已经脱贫的家庭也会随时返贫,巩固就业脱贫的成果非常困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贫困劳动力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就业增收外,还要负责家中农活以及照顾老人、孩子,一般只能在农闲时才能外出就业;二是贫困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教育和自身维权的能力较差,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投入过多成本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容易被用工单位淘汰;三是人社部门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前的服务保障关心的较多,对就业以后生活、工作上的一些困难帮助不够、关心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1.推动“三个”转变,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推动就业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在充分掌握现有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县内现有贫困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人员类别、空闲时间、就业意愿等因素,灵活采取“定单”“定岗”“定向”等多种培训方式和“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培训师资、对象、时间和内容,推动就业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推动就业培训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共创型转变。xx县贫困劳动人力人口多、分布散,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培训全覆盖,要通过落实就业培训“千校行动”、政府购买服务、吸引公益力量参与等方式,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与镇、村(社区)联手,采取政府集中组织、培训机构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培训的模式,提高就业培训的覆盖率,使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创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三是推动就业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要把培训贫困劳动力的数量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考核方式,转向把接受培训贫困户的满意度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作为考核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培训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调查,根据接受培训农民的转移率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率,对培训机构进行经费补助或奖励。

  2.坚持“三动”并举,提高签约效率。一是坚持宣传发动。以全县“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等、靠、要的思想,开展帮扶谈心活动,打消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思想上转变贫困劳动力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摆正心态,积极择业、就业。二是坚持示范带动。一方面,要在全县广泛征集就业脱贫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深入挖掘其脱贫经历中的精神内涵,大力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把“眼高手低”“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等不良择业现象作为反面典型,公开进行批判,让贫困劳动力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三是坚持政策促动。全面落实向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且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或劳务派遣公司签订x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xxx元标准,对职介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介绍贫困劳动力到季节性用工岗位就业、就业期限不少于x个月的,按每人xxx元标准进行补贴,积极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有针对性的为贫困劳动力和未就业贫困家庭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创业贴心服务,促使他们早日实现稳定就业或成功创业。

  3.强化“三大”抓手,促进就业带动。一是抓好项目促就业。把吸纳贫困人员就业作为项目论证的重要内容,在谋划、安排和引进重大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岗位,就近就地安置一批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对国投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要及早介入,提前与项目主管和建设单位做好对接,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适时召开专场招聘会,推动形成项目建设与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双赢局面。二是抓好创业促就业。就业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有产业才会有就业,发展产业,才能最终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要以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为契机,围绕发展“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旅游三产服务、“互联网+”等业态,切实落实放管服改革、金融扶持、创业补贴等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休闲农庄、民宿酒店、网店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三是抓好协作促就业。要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xx山区扶贫开发、xx革命老区振兴发展、xx扶贫协作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巩固xx县与xx市、xx省xx县、xx市xx区等对口单位的劳务协作关系,主动与对口协作地对接联系,尽快建立完善劳务协作和服务机制,促进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积极打造“xx拾棉工”“xx钻工”等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4.建立“三项”机制,保障稳定就业。一是建立稳岗补贴机制。结合县情实际,出台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交通路费补贴等系列就业稳岗政策,鼓励企业与贫困劳动力规范签订劳动合同,在企业转型或经营困难时少减、缓减和尽量不减贫困劳动力。二是建立稳岗服务机制。积极与劳务输入地人社等部门对接联系,共同建立劳务驿站,加强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积极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动态掌握就业失业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四支力量和包扶责任人的作用,重点帮扶外出转移就业人员的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营造和谐稳定的后方环境,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稳岗维权机制。加强对县内各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监督检查,适时跟踪掌握贫困群众上岗、报酬支付、稳定增收等情况,对拖欠贫困人口就业工资的行为进行严查快处。加强对转移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开展岗前维权培训、发放维权明白卡、定期发送维权短信等方式向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和援助,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就业扶贫调研报告·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保障。印发《息烽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息烽县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攻坚方案》(息府办函〔2020〕31号),聚焦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制定任务分解表,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推动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专班推动。一是成立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专班。由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人社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社、县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各平台公司、息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专班下设办公室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是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根据县专班办公室工作职责,成立了综合协调组、劳务就业摸排组、劳务就业扶贫岗位收集组、劳务供需对接组、职业技能培训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组、劳务就业扶贫指导组七个工作组,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切实推动全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三)多措并举。一是组建劳务服务机构。依托贵州息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县级劳务公司;各乡镇依托现有乡镇平台公司成立劳务合作社。二是建立劳动力数据库。按照《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摸排的通知》(黔人社通〔2020〕45号)文件要求,指导各乡镇对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摸排,精准摸清每一名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薪酬要求、就业意向等信息,建立息烽县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数据库和未就业劳动力数据库。三是建立劳务就业岗位数据库。收集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平台公司提供的岗位信息,建立劳务就业岗位数据库。截止5月22日共收集岗位921个,其中县直部门及平台公司提供岗位379个,乡镇提供岗位542个。四是建立劳务供需对接机制。由县劳务公司将岗位信息按属地分好后推送给乡镇劳务合作社,乡镇劳务合作社完成人岗匹配,并于5月20日前开展了岗位推荐服务。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根据岗位匹配情况于5月22日以县专班办公室名义向各包保干部下工作提示单,要求各包保干部于5月27日前开展就业推荐服务,并主动为其联系企业陪同应聘,帮助其实现就业。

  (四)精准发力。一是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对于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对象,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印发《关于印发息烽县乡村公益性岗位(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的通知》(息人社通〔2020〕9号),进一步加强贫困劳动力及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乡村公益性岗位(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各县直部门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768个,目前已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547人,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436个。二是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加强与人力资源公司的合作,对于有外出就业意愿的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点对点、一站式”有组织劳务输出;对于已实现就业的,开展后续跟踪服务,确保稳定就业。截止目前共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83人。三是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引进贵阳市陈娜制鞋厂进驻安置点创办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目前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5人。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4月16日召开息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脱贫攻坚“冲刺90天 打赢歼灭战”暨业务知识培训会,指导全县230余名基层人社干部熟悉和掌握人社扶贫相关政策指标,并对下一步如何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培训。要求各乡镇加大技能培训政策的宣传,优先组织辖区未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正在开展一期企业职工岗前培训,涉及职工50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0人。五是落实政策助推就业。2020年以来共为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48人36500元,发放就业援助补贴367人次330000元。

  息烽县已实现全县有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

  二、存在问题

  一是就业帮扶政策应享尽享有难度。我局统计汇总了各乡镇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应享受政策但未享受政策的情况。针对符合申请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乡镇人社工作人员正在做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其申领各项就业帮扶政策。但仍有部分人员因不愿提供证明、不愿透露自己薪资等个人原因未申领补贴。

  二是劳动力技能水平低。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又缺乏技能,无法胜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岗位,致使岗位工资水平不高。

  三是岗位推荐效果不理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期望的工资过高,对推荐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很难为其匹配工作轻松离家近,每月薪酬待遇3000元以上,且不需要技术和学历的岗位。

  三、下步打算

  (一)加大就业帮扶政策落实力度。一是政策知晓全覆盖。加大就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各乡镇对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政策宣传,确保就业帮扶政策知晓率达100%。二是政策兑现全覆盖。加大各项就业帮扶政策的兑现力度及时效,要求各乡镇在收到各项就业扶贫政策申请时,于当周完成审核并报送县就业局进行复审,县就业局在次周完成复审并走程序拨付。确保在6月30日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就业帮扶政策应享尽享。

  (二)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一是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结合我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摸排工作,充分收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意愿及需求,围绕县内农业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全员培训,全力做好培训和市场需求的融合,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升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二是大力开展以工代训培训。加大以工代训补贴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的本地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员工开展以工代训,提高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水平,帮助其稳定就业。

  (三)强化就业帮扶力度。一是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动员劳动力积极参与就业准备。二是对于无就业岗位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优先引导其与县内企业签订长期雇佣合同,积极从事本地劳务工作,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为县内产业发展提供劳务保障。三是加强贫困劳动力帮扶力度。加强与人力资源公司的合作,依托贵州息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为我县已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供优质的就业跟踪服务。定期对已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进行回访,详细掌握已就业人员的就业状态;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指导乡镇将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组织起来,由贵州息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

  就业扶贫调研报告·3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于6月27日组织驻金寨县市人大代表第二代表小组对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进行了视察。代表们先后实地考察了桃岭乡金山寨食药用菌产业合作社、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桐岗扶贫驿站,听取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开展产业扶持+就业+乡村旅游脱贫情况介绍,初步了解了两业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成果

  今年以来,金寨县围绕产业和就业脱贫两大精准脱贫举措,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精准对接贫困户,稳步开展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建设,推动和促进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长期收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

  (一)创新举措,积极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着力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各项措施,通过自主创业、产业融合、资金整合、主体培育、金融扶持等举措,拓展多元收益空间,创新贫困户收益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选品种、育产业、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打造“自我创业增收、农业车间增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服务、大园区小业主合作、电商私人订制、金融撬动分红、政企户三方共建、三变改革分享、师带徒造血增智”等扶贫新模式,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环节和份额,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质创新。全县19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劳务就业、反租倒包、合作经营、产品合作、入股分红等方式,链接帮带贫困户6700余户,兴建特色产业百亩以上示范扶贫基地50余处、培育特色种养产业村36个,“一村一品”产业村8个,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拓宽思路,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开放、共享、融合和责任的发展理念,先后推进“光伏+、电商+、乡村旅游+、林业+”等产业融合,推进分户式、联户式光伏电站建设,初步形成农光互补、光药互补、光养互补等多种产业项目,打造安徽上街去、三个农民、互生电子、小村落等17家电商企业集群发展,推行特色优质产品“乡亲计划、滴滴打车”网上直供方式,实施百村千户旅游扶贫,推行农家小院“1+N”模式,探索出股份合作、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农家乐等多元化利益联接模式,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建成3千瓦分户式光伏扶贫电站7823座,建成1.5万户4.5万千瓦联户式光伏扶贫电站34处,建成218个100千瓦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在建10万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1座。到2017年底,全县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将达19.02万千瓦,有效助推人脱贫、村出列。落实参与帮扶的旅游经营主体达265家,结对贫困户1087户,2016年有196户715人实现增收脱贫;电商扶贫主体78家,提供创业贷款780万,帮扶156户贫困户。

  (三)激励引导,落实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制定出台系列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政策资源,落实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两免”小额贷款、科技包点服务到村等多种帮扶举措,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一社建一园、一园带百户”、“大户帮带+金融撬动”、“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等生产组织方式,探索建立示范引领、合作经营、参股分利等利益联接帮带机制,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创业的积极性,既促进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优化,也拓宽了贫困户持续增收途径。2016年,全县新发展无性系茶园、猕猴桃、中药材、高山有机米等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新认证茶叶绿色农产品基地10万亩,新组建响洪甸六安瓜片等产业联合体5家,新培育合作社383家、家庭农场558家,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八大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基本完成,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5.6亿元、同比增长5%。

  (四)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就业脱贫政策措施。制定就业补助系列政策,发放县外务工贫困劳动者交通补贴770人38.5万元,县内辅助性兜底就业补贴1009人60.54万元,向符合条件的44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及其吸纳的贫困劳动者405名补贴71.6万元,县内灵活就业75人4.73万元。开展按照“精准、详细、动态”的要求,深入细致地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状况,建立工作台帐,积极开展县内企业用工与贫困劳动者就业对接,稳步实施实用技能培训,在江苏盛泽创办驻外劳务协作基地,搭建外出务工稳定就业平台,努力使贫困务工人员安心就业、稳定就业。紧密结合实际,采用“村级文化乐园+龙头企业+扶贫车间”模式,建成桐岗就业扶贫驿站,积极推进99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建设,积极推进护林、环卫保洁、公路养护、水利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及辅助性岗位开发,为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技能培训、就近就业、就近网上销售农副产品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问题

  (一)少数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老弱病残较多,文化素质较低,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有的只愿意在经营主体中打工,甚至有的两眼向上,坐等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越贫越光荣、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有的甚至认为经营主体帮扶是理所当然,对提供给他们的种苗及生产资料等不加珍惜,对产业发展的风险认识不足,出现挫折时认为种苗和技术扶持上没有真心帮扶;有的甚至擅自违约,导致帮扶协议难以落实。

  (二)农业经营主体帮带能力不强。目前,从全县来说,虽有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68家,合作社2700余家、家庭农场2300余家,但真正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型的主体较少,多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弱,手段较为单一,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联合的紧密度不高、不系统,多数仍是劳务用工、参股分红,技术指导作用不明显,产业扶贫作用不强,持续增收乏力。村级经济结构单一,“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小而散,品牌多而乱,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

  (三)产业发展制约瓶颈依然存在。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明显,基层技术人才和市场管理人才缺乏,贫困户产业规模小而散,难以及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大,加之消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敏,抗风险能力弱。政策措施延续性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完善,经营主体用地难、融资难、保险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金融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对经营主体缺乏吸引力,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产业零星,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的成本很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主体参与帮扶的积极性。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合力不够,协同力不强,撒胡椒面现象依旧存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贫困户参与经营主体就业服务时,由于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实力还不够强,受政策限制无法为其购买工伤保险单一险种,难以解决就业参与的工伤等风险,帮带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就业扶贫措施程序繁琐,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就业脱贫政策宣传手段单一,部分贫困群众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及各类用工实体对就业奖补政策知晓率不高。部分用工实体在认识上有偏差,对务工人员办理用工合同、工资条、盖章等方面抵触情绪大,就业奖补政策兑现不多。扶贫驿站效益发挥不够明显,人力资源不优,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实用技能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少,培训的精准度不够优。农村劳动力匮乏,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产业脱贫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群众长期受益的产业和项目,集中支持经营规范、前景看好、与贫困农户联系密切的各类经营主体,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更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加大金融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不断创新适合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融资风险担保机制,逐步降低集体土地上的厂房、机械、苗木、畜禽等融资门槛限制,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要注重产业脱贫措施的延续性,真正让产业政策和措施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举措,实现贫困户脱贫后有稳定收入来源、有保障。

  (二)加大农业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议给予特殊政策,可以为扶贫基地(车间)设立单独参保工伤保险,为贫困户稳定就业、长远就业、就业工伤等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市场、疫病等影响因素多,应在已经出台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基础上,对扶贫基地中的新型产业纳入保险,实现保险“提标扩面”,尽量做到应保尽保,降低风险,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我发展壮大能力,促进经营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产业更加优质、模式更加优良。

  (三)强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保障措施。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科学选择适合实际、以短线为主的蚕桑等“草根”型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实现产业长期有效益、群众脱贫长期有保障。同时,要适应市场规律,尊重贫困群众需求,贫困群众“点菜”,经营主体“做菜”,政府服务“帮厨”。充分发挥金融扶贫资金主体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贷款政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对新型经营主体兴建生产、加工、仓储、休闲等配套设施,应结合产业扶贫,放宽政策限制,有附加条件的安排一定的土地腾退指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要在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措施,扶持和培育三产融合型经营主体,借助创建全域旅游、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红色5A景区等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速农业产业与当地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逐步打造“农业+N”产业发展基地,让更多地贫困农户从市场经营、产品销售、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上实现增收,促进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四)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奖励补助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战胜贫困发挥自我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引导贫困农户积极主动与经营主体联系,从根上、点上彻底铲除“穷根”,而不能为了扶贫而帮扶,搞越俎代庖、拉郎配,切实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缺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经验、发展自信心的问题。

  (五)简化就业奖补程序,促进就业扶贫措施落地。要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就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就业奖励补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实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3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