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教育教学方案】

第一篇: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出示目标

同学们,提起战争,大家可能会想到刀光剑影,炮火轰鸣等血腥场景,除此之外,侵略者还会进行文化入侵,从而达到彻底征服的目的。大家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齐读: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惨败,被迫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达到永远统治的目的,命令这两个省的学生只准学德语,不准再学法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记在心里: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2)比较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自读指导:可以从上课气氛、学生情况、老师表现等方 1

面进行比较)

2、指名比较不同之处。

三、细读文本,品评人物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最后”两个字笼罩了一层沉重的气氛,在这样不同寻常的氛围下,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找出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

自读指导:

1、勾画出相关句段,在旁边做简要的批注。

2、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感受。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主要在第几段?请你来读。语言主要集中在第几段?请你来读。还有哪里集中描写了先生的表现?)

(外貌:10;语言:11、18、19、20;动作:24-29)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爱国深情的韩麦尔先生。

不同的国度,相同的处境,下面我们通过一篇短文,来结识一位中国教师,聆听他的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手中的资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当堂训练,比较阅读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惯了教师的人,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但是,今天,他怕听到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行动的铃声,像一个死刑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了教室里。低着头,他进了课堂。教室里静极了,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a)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整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b)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

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注:本文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即北京)为背景,以四世同堂的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艰难抗争,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

思考:

1、比较两文的相同之处。(试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

内容;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故事都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平常小人物反映社会在事件。

2、从划线句子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而祁瑞宣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韩麦尔先生是想让学生多记住些自己祖国的语言,祁瑞宣老师是悲痛地说不出话来。不同的表现,但都相同却是一样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两篇文章,两位教师,不同的国度,相似的处境。当国家主权遭侵犯,民族意识尤为强烈。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的国度,我

们应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学们自由讨论)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是希望法国人民能坚持守好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以它为武器,打破敌人的统治。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的灭亡,她还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延续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其次,民族语言能是民族内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亡了国的人如果守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无论再怎么被异族分离,这个民族的人民也能始终团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侵略者只能奴役这个民族的身体,但奴役不了她的心。也正因为如此,普鲁士要求阿尔萨斯的人学习德语,禁止学习法语。所以说,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能始终团结在一起,最终打破侵略

者的奴役,赢得独立,赢得自由。同学们,认识到了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就要好好学好自己的语言。因此,你们要好好学习汉语,学习语文,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强大。最后一起大声朗读一下这句话)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先生最后的言行里,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最后一课》

单 位:中牟县雁鸣湖中学

姓 名:

时 间:王建军 2014年2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最后一课》教案

一、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课题:《最后一课》

三、教材分析

⒈教材内容简介(也可以互联网搜索更详细内容http:zhidao.bai.com)

《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大见小,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的表现出来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①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

的能力。

②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3、教学重、难点

1、 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

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2、 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朗士后悔悲愤心情的分析,深

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方法

1、 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3、 倒车回环法: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

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互联网搜索作家都德详细介绍和本文写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请您继续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

懊()悔郝()叟qí()dǎo()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2、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教师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生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点拨: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

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五、课堂延伸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的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三、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1)对文中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完成 《研讨与练习》二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课堂反馈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延伸作业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词语20个以上,句子5

句以上),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

第一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很深。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朗读来进行了解,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无论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本记不住所读内容,也就无从了解。因此,我认为以后教学应大胆放手,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个自己寻觅、查找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够课前学得开心、课上用得舒心,而且通过小组的交流,所获得的资料远远要比老师在学案上所附内容要丰富得多。

本次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完课后,我觉得“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但“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并未达到。静心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由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他们无法体会到小弗朗和韩麦尔先

生的情感。2、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更无法将学生带入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氛围中。3、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的。而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结果发现效果稍好。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应注意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篇:最后一课教案[2]

《最后一课》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刘子请

一、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百度文库搜索_最后一课课件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督学(dū)郝叟(hǎo)( sǒu)摊(tān )懊悔(ào)(huǐ)chéng fá(惩)( 罚 )钥匙(yào )(shí )磨损(sǔn )qíd?o (祈 )(祷)哽(gěng)宛转(wǎn)(zhuǎn )

2 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3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 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

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

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

个看来都很忧愁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三》合作探究

1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贪玩、幼稚 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热爱祖国 仇恨敌人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明确:外貌描写以外,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 语言: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四》 精讲点拨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 仅仅写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为何“使出全身的力量”?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4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效训练: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晃眼()钥匙()()挟着()碑帖()哽咽()郝叟()()祈祷()()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 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 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第四篇:最后一课优质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投影)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

知道大家对课文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请举手。

三、了解背景

《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所以,我们先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投影,生读)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法国面临亡国的境地。普鲁士政府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这些地区的学校再教法语,只准教德语。1873年法国作家都德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以刚发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反映了阿尔萨斯、洛林沦陷后,当地人们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于是《最后一课》的故事就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要找出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并简单阐述理由。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读后谈)

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无不体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热爱。

五、研读赏析

课文中,哪些内容与往常有变?(小组交流、补充,推荐发言)

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缘于一次历史的巨变──阿尔萨斯和洛林变成普鲁士的土地!

六、“我看人物”

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便懒散、自私自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和忠诚、伟大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关于小弗郎士:对这个人物,你是怎么看待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我学我感”

用一句歌词、一句格言或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意识。(小组交流、接力)

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

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恍然醒悟。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有哪些情感?

1、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2、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上,最成功的是什么?同样是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操,两个人物的刻画方法可否调换?为什么?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如果在最后一课上,对学生的描写是──小弗郎士的着装严肃而郑重;对老师的描写是──请韩麦尔先生缄默不语,一味心潮澎湃,这都将是荒唐可笑,不可理喻的,因而,外貌、心理活动固然人人可有,却非处处适用,贴切的描写永远是因人而异。

为了加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写作方法,便布置如下一份作业: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创设对象的一个具体环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一种最佳方法,写一片段作文。

第五篇: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1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jiaoxueziyuan/2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