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教育教学论文】

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

  清华附小把招聘和教师教育作为常态。所遇见的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不必多说,各方面能力一定比我们当年强多了,我很是欣赏。然而交流中,甚至实习的过程中,我总有隐约的担心,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已经吃不消了,不耐烦了。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更有甚者遇到情绪波动就撂挑子。一些年轻教师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而非基本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不能从小处、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亦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

  年度教育研讨,年轻教师在“火花”中得到成长

  曾经,我们的前辈教师上课是那样一丝不苟,不计得失,从一而终,奉献一生。受其影响,当年的我作为一名从音乐、数学转任语文的年轻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寒暑假前必定会到图书馆,把能借阅到的书籍、杂志都带回家仔细阅读。常态课的教案一般要写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语文书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记下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设计了然于心。每每打开,爱不释手……记得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几易其稿,仅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预设,还把备课的体会发表在《人民教育》上。至今,我备课依然一丝不苟,不敢马虎半步。做校长的这几年里,把备课与上课精神迁移到管理上,善于闭合、关键事情较真、直至完美……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习惯已刻入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色。

  陪伴,就有感情

  时代的差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为人、为学、为师的初心,但我亲爱的青年朋友,若按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一说,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业,而这必存在躲不掉、绕不开的求真与实干定律,方能构筑你我的教育大厦。

  于是,当我试着用这样的习惯要求周边的人,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时候,却常常被认为不合时宜,总被认为要求过高甚至苛刻。尽管在学校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工作,但精致到每一个关键细节不放过的劲头、基于热爱而焕发出的强大教育智慧与力量,却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教师如此,我们现在的学生呢?从教三十年的我,今天再面对学生的时候,可以说“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曾经,我们的学生很听老师的“教诲”。他们的一双小手,可以练就“一手好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写好中国字。还可以拿起扫把从头到尾,一点一点打扫教室,摆放桌椅,直至窗明几净。诚然,今天的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兴趣广泛,但面临的诱惑也很多,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喜新厌旧,若让他静心来倾听、写字、操练,则很难达到预期。不言而喻,这对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我的课堂,我做主

  家长们呢?面对世俗洪流,大多不能“适才扬性”,更有把问题推给学校,把责任推给教师的。孩子的职业与未来是自己遗憾的补充或是自己面子的遮羞布。明明孩子不适合做研究,也宁可花大价钱也要去所谓名牌学校,倘若自己的孩子就读职业学校,就在邻舍或单位抬不起头来。我的家乡,木匠、瓦匠已经消失,剩下的不是兼做小生意,就是到城里打工,人的活法和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由于看重工匠的人少了,当下的家长们更愿意花钱花时间带小孩参加各种英语、奥数培训班,却很少有家长让子女“发展自己的兴趣”,哪怕凝神静气、专注专心地习得“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如果说五四精神推崇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话,那么实施的途径,则需以理性落地,需要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相爱互助的,持恒而愉快的,全社会的统一体。一句话,呼唤工匠精神!

  小学课本《画鸡蛋》里,达芬奇正是在一次次重复画鸡蛋的过程中成为大师;清华附小成志榜样校友余其中正是用匠人精湛的手艺自主创业,一双双手工制作的皮鞋享誉海内外……正是他们继承古人“庖丁解牛”的技艺,创新也只是“唯手熟尔”的结果。如果新生代教师没有“工匠精神”这般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想在求新求异之路上走远,无异于痴人说梦。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向历史的家国情怀、忠诚不二致敬,向过去人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鞠躬。清华附小在迎接清华附小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从一百年前的成志学校,到今天的百年立人为本,百年成志于学,提出“成志教育”思想,挖掘成志教育内涵,即拥有理想与抱负,养成意志与品质,拿出实践与行动。

  无论怎样,“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成为清华附小人的教育哲学。基于五大核心素养发展,“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构建了“1+X课程”目标与结构、内容与实施路径。在奠基人生的小学六年里,通过六大主题养成必备品格,即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努力通过学生六年“新常态的生活”,一日复一日,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涵养,涵养,再涵养,渐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就清华附小“1+X课程”目标之一的“一手好汉字”来说,在清华附小要求学生读书习字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鼻尖一寸远”。针对写字的具体姿势,为了便于儿童记忆,我们编辑成为顺口溜,“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每学期期末要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情况进行分项考核。

  再如,每一日的养成教育,学生要做到“三张名片”,微笑、感谢与赞美……每天坚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个微笑、感谢与赞美!通过像这样的细节之处的不断磨练,学生健康、阳光、乐学;老师呢,敬业、博爱、儒雅,进而实现着“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成志教育办学使命。

  我经常听到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们夸赞清华附小的年轻教师,挑灯钻研,深知把课上好,舍得花时间陪伴学生,才是最高尚的师德。是的,我们看到年轻人,坚守三尺讲台,充满朝气,蓬勃向上,怎能不甚为欣喜?

  作为过来人,青年节之际,特别想与更多年轻的教师及青年朋友们共勉:

  努力让乐趣和热情,排除心不在焉与颓废之态,有所事事、积累感受能力。试想,每天面对的是活泼泼的学生,精神怎能不振作?只要用爱对待儿童与生活、用情投入你的工作,用心诠释自己与周遭,久而久之,就会把感恩与敬畏当做生命的主题。

  把感恩与敬畏当做生命的主题

  坚持追求不懈与精益求精,有目标追求,形成治学或为师的信念。工工整整板书,全心全意备课,一心一意沉潜钻研,耐得住寂寞,形成内在的确定性后,就会自觉自愿,不讲条件,最终滴水穿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某一领域上独特建树,你的生命样态就会与事业的信仰和谐统一。

  学会坚强忍耐与自我调节,不断自我超越,懂得教育行业就是自我修行的道场。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各种问题,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及不同背景的家长?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躲避,不做脆弱玻璃人,不在抱怨里发酵,勇敢地直面教育中困难,智慧地走出各种困境,为此,就会把痛苦和挫折的绊脚石变成了人生垫脚石。

  直面教育中困难,把痛苦和挫折变成人生的垫脚石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在这个被裹挟着前行,充满太多无奈又快得来不及眨眼的时代,拜托年轻的你们,不妨先站定一下,回头望望,当下想想,重拾教育过去的那些好,也许会让你走得更稳定,更坚定……

  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

  今年3月4日,福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案,一直是母亲和所在学校的骄傲、获北大奖学金的三好学生、原福建省高考状元吴谢宇,竟然凭借高智商残忍地杀害了亲生母亲谢天琴。无独有偶,2015年10至12月间,湖南省邵东县连续发生两起学生弑师案,被杀害的老师均为众人眼中的优秀教师。读罢两则新闻,扼腕叹息之余,不禁令人深思并质问:教育怎么啦?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百年工程”——教育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马虎草率,更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相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足够的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合乎人民和社会期待的优质“产品”。什么叫工匠精神?具备顺天应人、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格就是教育的工匠精神。过去我们不提倡做“教书匠”,那是对“教书匠”的理解偏颇,总认为匠人是做重复工作的人,其实匠人是做专注工作的人,是一种坚定执着精神,是精雕细刻的典范。无论是家长的育儿,还是老师的教生,都需要磨血育人的匠人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材生”。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许多教师狠铁不成钢,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逼迫孩子学东学西,任务无限加码,压力无限加大。这样一来,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变得极其功利、极其媚俗,人格发展自然也就走向低劣。一些孩子即使将来学有所成也会变成教育的“速成品”,终究经不起检验,吴谢宇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吗?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大师级的人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这绝非偶然的现象,这与当代教育的急功近利有着十分必然的联系。据安徽电视台报道,江苏一小学张姓老师,为整治课堂纪律,掌掴8岁儿童小军28下,致其眼肿失明。据网载,四川成都一个叫刘国全的人,为了帮助儿子阳阳改掉爱偷东西的毛病,8小时内17次暴打孩子,致使孩子遍体鳞伤;四川仪陇县文星镇小学遭遇强拆后,让孩子在地下室戴口罩上课;某市一后爹以棒打罚跪罚饿等措施管教妻子与其前夫之女。此类虐童案堂而皇之地上演,其主角都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孩子。然而方法之简单、手段之粗暴,读来煞是令人心惊。

  所以说,教育确需工匠精神,且要从娃娃教育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给孩子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榜样示范;进入学校后,老师更是要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坚定执着、精雕细琢”的良好品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要有匠心匠艺。“匠心”就是要有千锤百炼的意志,要有百炼成钢的决心,要有锻造精品的勇气,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慨。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内涵。只有历经工匠精神锻造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才是响当当的社会角色,才会历久弥新永不过迟。“匠艺”就是要讲究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的生产,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精气神。否则,就会犯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粗制滥造的毛病,培养出来的“产品”势必也是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次品、劣品、废品甚至危险品。

  当然,除了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工匠精神以外,教育的决策者们更要具有工匠的视野、工匠的梦想。民国时期,虽然政治昏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当时思想学术界比较开明,特别是有着像蔡元培这样“兼容并包”视野的教育决策者,才让一大批治学严谨的大师级专家学者脱颖而出,像鲁迅、胡适、沈从文、郭沫若、茅盾、苏步青、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梁思成、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等都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他们对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

  近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举办“弘扬工匠精神——2018职业教育活动周教师书画作品展”,教师们五十多幅作品风格各异,挥毫泼墨中尽显深厚的绘画技法功底,一幅幅水墨丹青、流光七彩的“匠心”作品,受到师生们纷纷点赞。展览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教务处、艺传学院的精心策划下,人气爆棚,取得圆满的成功。

  当教师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在技艺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中享受着对教育梦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创作出好作品,不浮躁、不偏激、不孤傲,这可谓艺人之真素养,广大职业学校教师理应具有这一可贵品质。何况,职业教育的模式强调“技进乎道”,即先技艺、后理论,技艺学习从技法开始,教师教学中的技法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通过此次艺术实践活动,教师们一方面深刻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力量,让匠心回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对如何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引下,完善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工匠精神”,社会普遍理解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职业学院着力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基础文化、有专业知识、更有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劳动者,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这支生力军走向社会将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们。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敢于担当、依然执着、默默坚守,是学生培养和成长最重要的引路人和辅导者,追求“匠心”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所必备的职业意识和理念,现代职业学院更需要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以打造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践行工匠精神的“工匠学生”。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学生教育亦需培养“工匠精神”。“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去做单纯的事,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和功利,回归教育本真。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jiaoxueziyuan/4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