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教育教学论文】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逆全球化思潮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逆全球化思潮·1

  世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逆全球化

  首先,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在放缓,许多结构性困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全球性收入分配差距与不平等问题不断扩大,致使很多人对全球化提出了批评意见,甚至否定;第三,全球化的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等实际上也在下降,从客观上说,全球化的确在放慢。这里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从过去二十年全球化的进展可以看到,全球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是全球收入分配非常不平等,不同的国家之间,即使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全球层面来看,地区的收入差异也非常大,而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亚洲与非洲的收入差异会比欧洲的收入差异要大得多。

  全球性的产量分布和产出分布也极不平等,且在不同区域之间这种产量分布的差异也很大。我们可以看到,前百分之十的人口占了财富的很大比例,而且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还在逐渐加剧,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亚洲国家的不平等现象也在加剧,如基尼系数在亚洲国家的发展也是差距十分大。另外,包括全球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全球资本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异也十分巨大,例如欧盟和美国,它们的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的差距在拉大。

  过去几十年发展中,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推动全球化发展及其收益增长问题,换句话说,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全球化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却忽略了全球化带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和财富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分配,这显然是当今全球化机制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批评全球化,但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全球化带来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的挑战。因为,全球性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会造成很多其他的问题和挑战,会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减缓贸易增长和投资增长。

  另外,我们还看到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巨大差距,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球商品流动也在放缓,甚至类似民粹主义也有萌发的迹象。所以,我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全球化是一种不平等的全球化;逆全球化也不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但是逆全球化思潮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等。

  “一带一路”推动建立良好的全球治理体系

  固然,国际化的潮流是不可抵挡、不可停歇的,反全球化不可能成为一种潮流,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但是全球化会带来挑战,但我们并不能说全球化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停下全球化的脚步。全球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市场驱动,而所谓的市场也就是资源配置——在全球层面的资源配置,这样才可以带来高效的经济增长,而这也能够带来促进发展的经济增长。许多国家说要进行市场化,要制定一些政策来解决贸易不平等的现象;另外,就是要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高效的全球管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因为全球化的挑战同样意味着全球化的一些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全球治理的挑战和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去改善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从而促进全球化的进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够让我们建立更良好的全球治理体系,因为有了“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更多工作,从而可以促进更多的增长,带来进一步的经济增长。

  从中国层面来看,我们同样也可以制定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体制,这可以帮助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向其他地区,尤其是向亚洲国家移动,因为我们现在在亚洲国家当中价值链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技术和资本流动,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的亚洲的开放和发展,同时,我们有更多的义务去制定,包括解决收入分配、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的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亚洲发展制定一幅新蓝图,从而促进亚洲各个国家经济的增长。

  最后,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亚洲各个国家的经济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应对收入不平均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来消除贫困,或者是消除亚洲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那么亚洲也可以对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对新的全球化潮流、未来十年全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逆全球化思潮·2

  核心要点:

  ■“逆全球化”思潮凸显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西方一些国家及其学者把困扰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纵观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引领下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正在加深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和互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少数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旧的国际规则下不平等竞争的过程。

  ■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中国推进减贫事业和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包容。中国方案不仅能克服逆全球化的问题,而且能够引领经济全球化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14亿中国人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下,美欧主要国家推进全球化的意愿减弱,形成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并逐渐升级为一些国家的国家意志和政府政策。全球化向何处去,既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利益,也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密切关注这股思潮的发展,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明确应对“逆全球化”的方略。

  一、“逆全球化”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总体上有助于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资本在技术推动下向全球扩张,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二战结束迄今的70余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及一整套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建立,人类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最为繁荣、整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历史视角看,西方现代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正是建立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为什么恰恰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呢?这要从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说起。

  500年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开始了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一轮以美国/美元中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全球化。在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从全球获取高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廉价资源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不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结果却导致了本国的“产业空心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本避开了利润率相对较低且充满经营风险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入金融投机活动,导致工人失业率上升,政府财税收入减少,从而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而放松对资本的管制,使得资本抽逃到国外,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从事“钱生钱”的游戏。资本的金融化与虚拟化加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直至爆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的蔓延导致失业和贫困加剧,而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则进一步恶化了形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6年,英国公投选择脱离欧盟,美国大选特朗普获胜,欧洲一些国家民粹主义政党强势崛起。美欧这种政治变动,折射出经济全球化在这些国家的民意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国内阶层分化、社会分裂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于是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等呼声四起。当这股思潮通过民众的选票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政治行动的时候,就演变成了“逆全球化”思潮。

  “逆全球化”思潮凸显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在西方一些政治势力看来,抽象地反对全球化,显然比直面具体的政策问题容易多了,一些人扯起保护主义的大旗,高喊反对全球化的口号,甚至到处寻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发展较快的国家,试图掩盖国内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这种变动,也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系统性危机。“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本是西方世界推动全球化所信奉和推崇的两个支柱,如今却发生了动摇。“自由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让曾经的中产阶层感到失望;“民主政治”则为少数主流精英所操控和利用,让广大民众感到厌倦和丧失了信心。2016年美国大选再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这件“皇帝的新衣”。特朗普在竞选中遭遇了来自权力结构中“建制派”的阻挠,于是动员被边缘化的群体,利用现有政治机制获得了国家权力。在民粹主义裹挟下,公投和大选被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也表明企图“终结历史”的西方民主政治至少不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使生产国际化成为可能;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扩展和深化,加深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客观趋势。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西方一些国家及其学者把困扰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纵观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引领下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正在不断加深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互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客观上会加速突破各种人为的限制和保护主义的壁垒,促使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同时,各国间业已形成的紧密联系和依赖关系,使“逆全球化”面临着高昂的代价,这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真正推行保护主义政策时往往心存忌惮、行动迟疑。跨国公司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是“逆全球化”最有力的反对者;而不属于发达资本主义阵营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样也是“逆全球化”有力的反对者。

  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少数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旧的国际规则下不平等竞争的过程。在释放市场力量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不相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贫富分化,政治矛盾因此不断积累、扩大乃至激化。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坐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而严重忽视了上述问题的解决,导致来自社会边缘地带的反全球化运动暗流涌动。2016年西方主体部分的“沦陷”表明,此前被人们偶然谈及的“反全球化”正在被“逆全球化”所取代,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教训十分深刻,需要各国认真反思。

  “逆全球化”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凭借强大的资本和实力支撑,“逆全球化”思潮很容易演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由此注定了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范围内的摩擦、冲突、碰撞将前所未有。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的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两极分化,南北差距扩大,无疑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显然,这些问题靠“逆全球化”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美式体系的衰落,许多边缘地带的国家在经济、政治与安全事务中将更多地依赖自身和区域合作,这决定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一个多极化、多元化、多中心的过渡期,才能进入新一轮全球化。对于积极倡导包容性全球化的中国而言,这既是一次重大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三、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把脉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的看法,提出了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案,指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中国方案倡导均衡包容,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治本之策。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贫富分化不同,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兼顾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是一种均衡包容的全球化。均衡包容的理念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经过几千年岁月磨砺而历久弥新;均衡包容的理念还源于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实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中国主张建设“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主张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在这方面,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贡献者。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中国推进减贫事业并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包容。中国方案不仅能克服“逆全球化”的问题,而且能够引领经济全球化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推进新型全球化最实际的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推动沿线国家提高发展水平和让沿线民众广泛受益,通过与更多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均衡包容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注重“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发挥各方比较优势、鼓励各方创新合作模式等,努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与过去经济全球化中往往用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的统一安排要求其他参与方不同,“一带一路”建设寻求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间建立一种联通关系,坚持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实现互利共赢,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哲学智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初见成效,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将从中受益,中国倡导和参与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实践将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广泛认同。

  中国方案不仅有其经济价值,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14亿中国人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之际,中国呼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推动其向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方向发展,并为此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思路和方案,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股“清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比较中,正在不断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制度优势。

  逆全球化思潮·3

  1.两年前,我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2.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3.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4.我们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当前,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我们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

  6.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7.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当前中欧关系中合作是主流,即使有竞争,也应是良性竞争。我们要相互信任,并肩前行。

  8.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9.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10.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

  11.正如法国朋友所说,不登上埃菲尔铁塔,就看不到巴黎最美的风景。新形势下,我们应登高望远,面向未来,加强合作。

  12.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从来离不开思想引领。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jiaoxueziyuan/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