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相吻合。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一篇

  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小”与“大”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做好“旅游+”, “+旅游”这两篇文章,推进产业的大融合、大发展,实现“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全域旅游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大”,盲目铺张,遍地开花,到处进行旅游开发,而是更多地强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内”与“外”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景点景区的建设,但是,发展全域旅游仅仅搞好景点景区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改变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实现整个区域一体化。甚至,还可以打破县内县外的行政壁垒,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周边旅游县市的合作,建立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展宣传促销,共同开发精品线路,真正建立起全域大旅游经济圈。

  3、“分”与“合”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不再是过去的“小旅游”,而是涉及全县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乡镇。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的作用,组建县旅游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兼任旅游委主任,建立旅游工作“四大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旅游部门行业主管的作用,对旅游委内部设置进行调整,整合相关职能,实行大部制管理,从规划编制到项目落地、从行业管理到产业发展都要全程参与,推动旅游委从行业管理部门向产业促进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转变。要充分发挥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作用,围绕全域旅游形成发展合力,用实际行动支持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的几点建议

  全域旅游超越了传统旅游的概念,打破了行业界限和地域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全方位保障。

  1、要创新旅游领导机制。要把抓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力量,切实提高统筹调度资源的能力。要建立“全县一盘棋”的统筹推进机制,除县级层面以外,所有乡镇要成立旅游委员会,有条件的村也要成立旅游办公室,协调推进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三级联动的旅游产业管理体系。各个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当中来,旅游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全县旅游业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工作职责;发改部门要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省、市旅游项目资金支持;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体部门要把提升文化内涵作为重点,不断创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式,举全县之力推进全县旅游事业发展。

  2、要创新旅游投入机制。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非常迫切。抓全域旅游不能全部由市场来做,对于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障投入,政府责无旁贷,要通过成立旅游投资公司,打造政府性融资平台,主导或参与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仅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创新旅游行业招商引资机制,突出“招大商”理念,引进实力雄厚的旅游公司,按规划对景区实行整体开发;要通过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运用财政补助、贷款担保、财政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建设。

  3、要创新旅游共享机制。旅游质量和形象是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的,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发展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游客游得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逐步摆脱“门票经济”的景点旅游模式,通过用活城镇化、搬迁扶贫、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民生性投资政策,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引领下,把旅游元素融合在民居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之中;通过利用现代农业发展、绿满村行动和乡村文明建设等政策性发展机遇,引导群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园,不断美化优化旅游发展的环境,让旅游发展的成果为全民共享。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二篇

  一、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的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工作,围绕旅游产业融合,狠抓旅游项目招商,促进旅游项目落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6年,共接待游客1897万人次,同比增长7.5%;当年度测算旅游业增加值为49.11亿元,占GDP比重为7.52%。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市级层面建立旅游发展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国家旅游局在总结前三年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对我市的旅游发展改革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安排桐乡在中宣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进行旅游与人文融合发展经验介绍,并点名在全国旅游系统中青年培训班上作旅游综合改革经验介绍,取得了良好反响。

  (二)旅游重点区块发展有序推进。突出乌镇核心带动作用,打造环乌镇旅游圈,深入推进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以互联网特色小镇高标准打造智慧景区,乌镇景区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围棋峰会永久会址;推出乌镇戏剧节、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等文化品牌,让乌镇成为不可复制的“世界乌镇”“文化乌镇”;新引进阿里拉酒店、兰博基尼酒店等国际连锁酒店品牌以及西栅景区帆船酒店、国宾馆、花间堂、桐昆国际酒店等一大批高端酒店。乌镇——石门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有序推进,石门区块以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为载体,建设以吴越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态;推进桂花村景区、罗家角遗址等整治提升工作,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深入实施丰子恺故居改扩建工程;整合区内蜜梨、蓝莓、猕猴桃、火龙果等乡村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濮院古镇有机更新项目,做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区内酒店、民宿、茶楼、古桥等进展顺利。推进濮院毛衫时尚特色小镇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召开特色小镇现场推进会。

  (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修改完善《桐乡市大运河综合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会同农经局开展《桐乡市域现代农业庄园布点专项规划》修编。推动全市重点旅游项目落地,2016年投资额完成1000万元以上的涉旅项目共33个,累计完成投资57.2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1.3%。乌镇国际汽车露营地、小城故事项目动工建设;乌村建成开放,高桥合悦百翠初具形象,乡村旅游呈现“北有乌村、南有百翠、东有荣湖庄园、西有稻乡人家”的高品质业态;马鸣村被省旅游局和凤凰网评为“浙江省十大美丽乡村”。抓好旅游项目招商,出台市旅游行业招商引智工作方案,坚持“一把手”招商,强化旅游产业链招商、重大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人才项目招商。截止一季度,全市2017年48个涉旅项目共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5%。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升。积极开展省级特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各类旅游示范基地称号10家。组织开展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乌镇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大麻海华村创建省级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完成资料申报工作,成功入围创建名单。挖掘野米饭传统文化,创新开展野炊休闲基地创建活动,现已成功开展两届,推出10家单位获评市野炊休闲基地。

  (五)旅游营销创新推进。接轨沪杭,点亮桐乡旅游品牌。推出“风雅桐乡”旅游品牌,形成春季“花开桐乡”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夏季“研学桐乡”为特色的研学旅游、秋季“网约桐乡”为特色的互联网旅游、冬季“衣柜桐乡”为特色的购物旅游;携手旅游企业参与杭州、义务等地举办的旅游推介活动,与杭州开展“旅游走亲”活动;推出首份中文及英文两个版本全域旅游地图,开展首届旅游商品大赛,做好全市旅游商品宣传推广,开展庄园经济大展播活动;推动智慧营销,助强旅游营销网络平台,完善“三网一平台”发布系统,加强对“桐乡旅游”微信的运营和推广。

  (六)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有序。开展旅游安全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导游人员培训、星级酒店总经理培训等旅游行业培训及导游比赛、西式面点师等多种行业比赛活动;强化旅游安全监管,及时解决高铁站黄牛拉客、乌镇镇区导游甩团等突发事件;联合物价局、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对全市旅游企业开展检查工作;全年24小时接受旅游投诉,处理结果满意率高。近年来,我市旅游市场一直保持安全无事故的记录。

  二、全域旅游创建的思路和工作重点

  根据市党代会关于大力发展以乌镇为核心的“一业一网”,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基地、诗画水乡典范、旅游人文名城、网络智慧强市”的指导思想,为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今后工作中,将围绕“一核、两区、三融合”整体布局,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总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资源有机整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以乌镇为核心的“全域旅游”转变,构建立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一)提升“一核”,做强做优发展龙头。以创建世界级旅游小镇为目标,深入推进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产镇一体化工作,加快乌镇国际汽车露营地、小城故事、子夜路小吃集市、互联网宴会中心等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充分融合互联网产业,扎实助推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打造以古镇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会务会展、互联网产业为主导的旅游综合体,推进乌镇产业的升级提档。

  (二)建设“二区”,培育旅游发展新平台。一是加快推进濮院古镇区有机更新项目,打造桐乡旅游新名片。持续推进旧镇改造,做好游客服务中心和蚬子滩地块民俗、茶楼、更楼、古桥等建设工作;助力濮院毛衫时尚特色小镇建设,达到国家AAA级景区标准,依托濮院毛衫创新园暨世界毛衫博览中心、时尚中心等项目,以旅游业助推毛衫业向品牌化、时尚化发展。二是推进乌镇——石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桐乡旅游新平台。石门区块要加大对古镇区的保护与整治,做好丰子恺故居改建工程;注重农旅融合发展,推进桂花村、罗家角遗址等区域的整治提升工作,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招商引智,培育旅游新业态。

  (三)推动“三融合”,拓宽发展新空间。一是旅游与工贸融合。围绕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培育一批工业研学、展陈基地,展示我市工业发展史,提升工业品牌影响力。以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发展“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崇福皮草皮革、濮院毛衫等特色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品和购物市场发展。组织举办购物节,打响“衣柜桐乡”品牌。二是旅游与乡村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走乡村旅游个性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引导高桥合悦百翠、崇福庄园、荣湖庄园等融入度假宜游元素;培育马鸣村、海华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依托杭白菊、槜李等农产品,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采摘等生态休闲旅游,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三是旅游与文化融合。注重旅游与互联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合。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推进乌镇互联网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平安创客基地等项目;结合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探索梧桐街道永宁街区、石门古镇街区、崇福运河古城片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推广福严寺“禅茶文化”和香海禅寺“禅修文化”,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四)落实“四举措”,明确创建着力点。一是强化全域旅游项目建设。把旅游招商放在突出位置,在杭州西溪宾馆举办桐乡(杭州)旅游项目专场招商会,向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嘉兴等地的50余家企业推介桐乡旅游。招商会上,7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近10亿元。加快景区标准化建设,指导濮院特色小镇创建AAA级景区、高桥合悦百翠创建AAAA级景区,做好全市旅游第二梯队建设。继续探索旅游用地政策改革创新,开展旅游差别化用地、“点状供地”等,鼓励利用存量房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二是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环乌镇旅游圈”智慧营销网络,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提升旅游厕所品质,在A级景区、旅游点新改建旅游厕所,鼓励城区和全市所有乡村旅游点、旅游特色类购物场所创建A级厕所。构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以“旅游风情大道”为目标建设乌镇大道,充分利用道路的空间景观打造旅游骑步道系统。推进省道S210桐乡段主体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屠甸、海华、马鸣等以乡村景观风貌为主的休闲绿道。根据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创建情况,完善道路沿线旅游交通标志牌建设。三是树立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加大以乌镇为核心的“风雅桐乡”旅游品牌营销,构造“环乌镇旅游圈”,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桐乡游。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注重采用市场化的途径和方法,结合多种手段进行营销推广。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各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整合各镇(街道)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供应链,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与宣传,加强舆论造势,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强化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建立市级旅游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协调市场监管、旅游、物价、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单位有关人员联合执法,实现信息互通,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对涉旅报警求助,及时处置,化解纠纷。探索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管机制。在乌镇等重点景区、游客量较大的场所设立旅游警务室、旅游警察岗亭,因地配套设置旅游服务流动警务室,健全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确保职责落实到位。健全涉旅事件的调解、审判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旅游综合执法体系,督促旅游企业提高服务意识,对各自区域内重要景点和人流量大的场所做好日常管理,维持旅游市场秩序。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三篇

  一、全面认识旅游业发展新常态,形成发展全域旅游大格局。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党和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推动转型发展、增加人民福祉做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旅游业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特别是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在视察贫困乡村时,多次对旅游扶贫提出要求,寄予厚望。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并将旅游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指出“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全国各级各地都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形成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抓旅游的良好格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人均出游近3.4次,旅游总收入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44.4亿人次和3.9万亿元。旅游扶贫效果明显,三年以来全国超过500万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带动下实现了脱贫。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这是国家对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新定位,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对于统筹和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省际中心城市、重振崤函故地雄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批准将“三门峡市旅游局”更名为“三门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发展全域旅游,重在“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和全区域管理”。因此,要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宏观管理、行业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全域旅游工作机制,形成人人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助力旅游的发展合力。

  二、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新路径。

  发展全域旅游,在于“全”、在于“新”、在于“实”。要按照“全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树立大旅游规划观,依托我市历史、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特色,围绕“服务人、陶冶人、提升人”这条主线,邀请富有实战经验的顶级专家团队编制融合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城乡、国土、工业、农业、商贸、水利、养生、养老、服务等于一体,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引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合理布局全域旅游产品架构,激发联动发展、转型升级原动力。

  要按照“分层次开发”的基本思路,合理布局旅游生产力。就我市而言,要以沿黄半岛景观带为主体框架,构建休闲度假为要素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核两轴七区”的发展格局。“一核”即天鹅湖湿地旅游度假区,“两轴”即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发展轴和蒙华铁路—三淅高速—209国道发展轴,“七区”即围绕提档升级,有效推进三门峡大坝风景名胜区(含黄河三门峡峡谷)、黄河丹峡旅游区、仰韶文化旅游区、函谷关道文化旅游区、小秦岭旅游度假区、玉皇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双龙湾旅游度假区等七大旅游区建设。同时,以主城区为中心,打造“一小时”旅游圈,构筑渑池峡谷风光、文化圣地,陕州民俗风情、温泉养生,灵宝道源天下、森林度假,卢氏自然山水、生态休闲等四个新型旅游功能区和环主城区乡村旅游产业带,建设沿黄河旅游景观带、卢氏山水、灵宝小秦岭、陕州区张村塬和张汴塬——甘山、渑池韶山峡谷等绿色旅游风景道,形成由点线开发转变为区域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四、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龙头带动性吸引物。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必须要有标志性的龙头带动性景区。要按照“大企业牵引”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快整合天鹅湖湿地公园、陕州公园、黄河公园、青龙涧河景观带、虢国博物馆、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温塘村等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进诸如华侨城、中青旅等知名大型骨干旅游企业进驻,运用其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和营销渠道,联合打造名副其实的具有龙头带动功能的旅游极核。同时,全力推进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区、黄河丹峡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使三门峡旅游业的龙头真正扬起来、带起来。

  五、遵循旅游经济规律,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新产品。

  要按照“差异化竞争”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饱览黄河风情·体验休闲文化”主城区旅游线、“感悟道德真经·寄情名山胜水”西南旅游线、“品味历史文明·穿越峡谷奇观”东部旅游线和“春季沐春光、赏百花”、“夏季玩漂流、游山水”、“秋季赏红叶、采硕果”、“冬季观天鹅、泡温泉”四季精品旅游线路等独具特色、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豫西山水、民俗风情、名特物产以及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休闲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小镇。

  六、积极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塑造全域旅游大品牌。

  要按照“品牌化运营”的基本思路,全面科学深入研究我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分层分类塑造旅游品牌。一是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塑造国际旅游品牌。依托函谷关、《道德经》、熊耳山空相寺、陕州地坑院、崤函古道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塑造“黄河文化圣地”品牌,培育国际旅游市场。二是发挥黄河山水优势,塑造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依托黄河风光、天鹅湖湿地、三门峡大坝、高阳山温泉、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小秦岭和卢氏山水等资源,塑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品牌,引爆国内旅游市场。三是发挥城市乡村优势,塑造区域休闲康养旅游品牌。依托主城区休闲商贸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抓好主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美食娱乐旅游发展,塑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品牌,炒热周边旅游市场。四是强化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全力做好“九省联动,十万游客看黄河”主题推广活动,创新策划黄河文化旅游节、暑期游学欢乐汇、白天鹅旅游季固有品牌活动,抓好横渡母亲河、万人帐篷节、豫西大峡谷双胞胎漂流大赛和萤火虫原创音乐节、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陕州灯会、千人穿越函谷关等旅游营销活动。同时,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引导全市4A级以上景区策划组织专项事件营销活动,突出休闲度假主题,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促动远程客源市场。积极争取举办或承办国家、省和跨区域的会议、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实现高端旅游市场新突破,持续提升对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p#分页标题#e#

  七、完善旅游服务公共体系,营造城市旅游大环境。

  游客的最终落脚地是在城市,主要消费地也是在城市,建设旅游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城市旅游、拉动城市消费。因此,要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质和旅游功能,以商务中心区建设、棚户区改造、青龙涧河景观带提升为契机,突出山水特色、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休闲度假,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生态廊道、慢行绿道、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咨询服务点、游憩处、游学基地、露营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提升旅游交通通达条件和标识体系。以建立12301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采取“旅游+公司”的模式,打造集资讯、线路、景区、休闲、餐饮、购物、酒店、交通、救援、管理、营销、预订、交易为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交通建设,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探索“互联网+旅游”新型消费信用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是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有效载体;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脱贫攻坚、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党委政府主导、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全区域推进,才能实现我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xindetihui/4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