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之中,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在体验中接受知识,感悟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兴趣,提升能力,陶冶情操。要让体验式教学达到目的,就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试探,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试探

  体验式教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实际,参与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体验”,能够“体验”,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到底,就是要能够做到“巧用、妙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

  体验式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能够创设新的乐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新课时,我并不急于打开课本,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素材,编成故事或小品,请学生上来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认识新伙伴》中《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一框时,我就先请两组同学上来表演两个平时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事例, 再结合表演来设置以下的问题:

  问题1:从陈丽和李梅,赵艺和范文两组同学的不同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交往方式有什么不同?

  问题2:陈丽和李梅,赵艺和范文不同的交往方式带来怎样不同的结果?

  问题3:从他们的交往中,你觉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交往才能友好相处?

  看完表演后,分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我适时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真诚、尊重、帮助、宽容。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把课文知识点和生动形象的表演联系起来。

  二、结合自身实际,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付诸行动,从而使其思想认识与行动相一致,我总是注意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谈教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如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一框时,我就请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谈交往方式(正面和反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的?谈谈与同学平时交往中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哪些不开心的事?哪些交往方式获得了同学的真正友谊,哪些交往方式损害了与同学的友谊?并讨论为什么。这时,同学们很热烈地交谈开了,小刚说,我跟同学关系很好,很开心,平时谁有困难,不用说,大家都会主动地帮助对方;芳芳说,我跟我的同桌是好朋友,我们平时无话不谈,我语文成绩好,她数学成绩好,她语文方面有什么不懂就问我,我数学不会做,她也会很耐心地讲解给我听,讲一次不懂,她就讲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我懂为止;婷婷说,我最近跟好朋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平时她有什么事叫我,我总是有求必应,但上次我要她陪我去班主任那里拿请假条,她却说她没空;阿俊则说某某同学跟我原来在一个小学毕业的,现在同一个班,可他从来不叫我的名字,老是叫我在小学时大家给我取的绰号,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我心里很恼火,再也不想理他了;斌斌则说,我的同桌很小气,平时他找我借东西,我二话没说就借给他,那次我想找他借橡皮擦,叫了他好几声,他竟然当做没听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适时表扬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真诚,针对他们之间的不愉快,我则请其他的同学帮忙出点子,看到他们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不计前嫌、握手言欢,望着他们有些腼腆而又发自内心的笑容,看到同学们能够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知行统一,我也欣慰地笑了。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一观点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能运用课本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实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模拟的实践演习,以弥补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而实践性不足的弱点,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一框时,当讲完基本的知识点后,我就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同学们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点来分析故事: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将他救起。马沙于是用剑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上:“×年×月×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河边,吉伯和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架了,吉伯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觉得很受侮辱,一言不语,跑到沙滩上写上:“×年×月×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一旁的阿里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吉伯打了你以后,你写在沙子上,而吉伯救了你,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

  问题1: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猜一猜马沙会怎么回答?

  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替马沙回答,等到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我再把马沙的回答投影出来, “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不但要把它刻在石头上,还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答案跟马沙的回答基本相似时,都感到很自豪,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2:从马沙的回答和马沙与吉伯的相处,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同学们有的说:“朋友、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有的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的说“同学之间要相互真诚,相互尊重。”……我用微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其实,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坚持以教学为主外,还可以采取另外的途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可以布置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作业,有配合班级出墙报、黑板报,向父母表爱心等等,通过这些作业练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此外,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可帮助学生知道理论产生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的道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好学风。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试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还要经常听课、评课,时常还要赛课。工作数十年来,这样的经历无数。仔细回想,教师讲课的内容记住的寥寥无几,但上课引用的案例,却震撼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生活。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是如虎添翼。使思品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要用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置相关的学习案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来解决案例问题,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我也一样。不过真正用的好、用得巧、用得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怎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我一直在思索着。

  二、恰当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情景的互动历程,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和案例。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挑选、巧妙设计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

  案例是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的选择上,首先,案例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中,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三,案例内容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理念、法律法规等,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描述要尽量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多元观点和一定的探究性。

  2.恰当灵活的案例展示——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现在最为新颖时尚的是数字故事形式,深受大家欢迎。数字故事,简单一点说,就是通过图片、文字、背景音乐的形式,讲故事。两周前,市里组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空讲课比赛,其中一位老师的说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成功的秘诀就是巧妙采用数字故事的形式。首先她采用“意思意思”的数字故事导入,使我们立刻感受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在“异国他乡品文化”一环节,她同样采用了数字故事的方式讲述一位朋友在国外的遭遇。同样的内容,改变一下故事的呈现方式,就令人过目不忘,使这位老师脱颖而出。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就是连续剧式。案例有主角,有配角,有背景,以主人公的遭遇为主线,一集一集的展开,把教学的重难点巧妙穿插。如讲《财产留给谁》时,很多老师就采用这样的形式。整节课一气呵成,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集中,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或教师印发的案例;利用多媒体动画手段呈现案例;将案例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表演,模拟再现情景;通过辨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呈现故事;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临时创造案例等,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活中学”。需要注意无论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3.深入浅出的案例探究分析——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

  学生运用教材中即将学习的或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人,记录发言要点、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用案例讲道理”,“用道理析案例”“用道理促行动”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讨论案例,要使课堂灵动,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学生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如发现讨论偏离案例、教材或由于案例的复杂性导致讨论中断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以免学生讨论案例时走弯路,甚至步入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要的理论知识。

  (2)对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要鼓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辩论,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使得教学案例及教学内容不断延伸、扩展、迁移、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

  (3)驾驭课堂能力要不断提升。讨论案例时有可能出现“冷场”或“哄场”、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在课堂并存的现象,甚至对有争议的问题发生争吵等,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

  (4)纠错补偏工作要及时做好。案例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时案例展现出来的信息可能暗含消极的影响,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言论思想适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打造了灵动思品课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我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将不断深入研究案例教学法,力争充分发挥其优势,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学业的成功和健康成长尽到绵薄之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试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依据中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环境、认识国情与时代特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课程。而这门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对学生而言,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敢于质疑,并想方设法去解疑,正是问题意识强的表现之一。

  一、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若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空谈。有价值的问题应是那些能唤醒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创新的问题。有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的问题意识、问题产生过程、提问的表述方式、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等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一模式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抓住问题本质、清晰表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构筑质疑学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提问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提问,是一种模仿、观察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优化教学时间,提供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优化控制教学时间。学生要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所以,教师必须优化控制教学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一堂课只有40分钟,因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挤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教师应当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这个时段。一堂课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使用上,能影响教学质量,根本在于使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所需的时间。国外研究将这个时间称为“学术学习时间”,指学生专注于适合自己水平的教学活动并达到较高掌握程度所用的时间,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最大化,优化控制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学生的合理需要满足后,还必须考虑选择有效强化物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激发认知需要的常用方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具体地讲,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知识的内在心理需求,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不断地得到激发。学生只有在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学科内容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表现为内容的生活化;注重情境参与,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活动化,着眼学以致用,体现教学的实用性;提供适当空白,具有生成性;强调内容整合,知识具有综合性;重视人性教育,呈现人性化;引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情境的设置应该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论情境多么精彩,多么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思想性。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之一的思想性,不能为了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使问题情境没有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佳突破是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多方面、多角度地不懈努力,这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一项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因素的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今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形成以问题为主导的“问题教学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