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两个坚持”党课讲稿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两个坚持”党课讲稿·1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要把握两者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自身全面过硬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再次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在与外国政要通电话时指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理论逻辑

    从一定意义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性,其理论逻辑的基础就在于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引领,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力量之源。只有明确并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坚持两者相统一基于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两个“绝大多数”的庄重宣示,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阶级局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具有与生俱来的鲜明的人民性。这决定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做人民之所盼,能够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持两者相统一源于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辞典中永恒的关键词。同时,实现人民的利益,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党强有力的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坚持两者相统一归于人民利益的时代彰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要由代表其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来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实现这一切,须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有了执政兴国的牢固根基,就有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得到党的正确领导,就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就有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这是党和国家成就辉煌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坚实保障。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集中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伟大实践。应对这场抗疫大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

    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无论患者年龄再大、病情再重也决不放弃,具体而深刻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创造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光辉范例。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民心所望,执政所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统一起来,通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体现党的先进性。只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才能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复兴号”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只有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伟大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奋进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自身全面过硬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

    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才能使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我们党服务群众的实践逻辑,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归。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首先把党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认识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回望99年光辉历程,我们党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我们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要求我们党必须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拥有着卓越的执政能力和高超的领导水平。但也必须看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复杂严峻,决不可掉以轻心。进入新时代,党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两个坚持”党课讲稿·2

  同志们:

  按照“两个坚持”专题教育工作安排,下面我以“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为题,为大家上一堂专题党课。

  历史昭示未来,沧桑成就正道。99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99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力挽狂澜的担当和气魄,用鲜血和生命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大判断,准确界定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信。99年带给中国人民太多的机遇和挑战、太多的奋斗和收获、太多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最为刻骨铭心的结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职能作出的新的论断,也是总结近几十年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对于我们党更加理直气壮地发挥执政党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施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提供了最新的权威依据,同时也对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绝对领导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并开创新的局面,进一步促使中国共产党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进程时,强调必须发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作用,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关键。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绝对领导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党的执政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经过多党竞争上台的“执政党”的执政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仅在于我们党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执政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在于执政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党的执政是全面执政、全面负责,实行绝对领导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这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必要之举。这里说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两点:一是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放弃共产党领导(执政权)的教训;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体制改革一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党的领导被削弱的教训。列宁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我们共和国的任何国家机关未经党中央指示,都不得解决任何重大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但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中,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变“直接”执政为“间接”执政的“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家,“党来领导,国家来管理”。很快,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实践证明,上述做法不过是放弃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托词,教训惨痛。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苏东“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中国的改革道路虽不平坦,但始终能够胜利前进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然,也曾出现曲折和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和管党治党宽松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王岐山在《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一文中也指出: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提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避艰险,直面问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对党重新铸魂塑身,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并且理直气壮地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实现了党的领导问题上的正本清源、与时俱进。

  ——这是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选择。从世情变化来看,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逆全球化势头有所抬头,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我们党要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从国情变化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从党情变化来看,我们党是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长期复杂严峻,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仍然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破解党的建设难题,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本领,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贯穿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示的一个伟大真理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昭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99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科学论断,也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根据。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历史和现实一次次的证明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的核心要义

  从原则要求上看,党的绝对领导是明确的、具体的,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所谓政治领导,就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坚持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并带动形成良好社会生态;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勇于政治担当,成为群众的表率。其中核心内容是保证全党服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体制。所谓思想领导,就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党、全国人民;教育党员群众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用正确的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使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其中核心内容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所谓组织领导,就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组织路线;建立严密的强有力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通过坚强的组织体系和实实在在的组织行为实施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者之中,政治领导定向明目,思想领导铭心铸魂,组织领导则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得以实现的载体和保证。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

  从内涵实质上看,党的绝对领导是党作为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体现了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建立、存在、发展的唯一目的,是不惧一切艰难险阻、无往而不胜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指导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而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具有人民性而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指导思想,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体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家、领导社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从现实针对性上看,党的绝对领导是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绝对领导不仅要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而且要体现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还要体现到党和国家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也就是说,党的领导是体现在党对国家和社会的一切地方、一切领域、一切方面的领导,不允许有任何弱化、虚化、边缘化,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零漏洞。当然,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并不意味着党要包揽包办一切,替代一切组织、机构去直接领导、直接管理社会的具体事务。党既要坚持和加强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领导,同时也要保证国家的立法、行政、监察、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保证党的各级组织依照党章规定行使权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和实践要求

  司法审判机关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三个属性,其中,政治性对审判机关的性质作出定位,审判机关是政治机关,政治机关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党的领导;人民性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办案中就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法律性,就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司法审判机关,不断取得新成就、赢得新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就是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

  一是坚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法院工作始终。政法姓党是政法机关永远不变的根和魂,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作为根本途径,以“政治建院”“政治强院”为抓手,牢牢把握“政法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主基调,认真系统地学习全国两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第一议题”制度,全面对标落实讲话精神,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和任务的分析判断上来,把全市法院发展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谋划和思考,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白城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要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全面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决与“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西方错误思潮划清界线,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法院工作始终。人民法院被赋予“人民”二字,旗帜鲜明的宣示了所具有的人民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全面学习理解贯彻实施民法典,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学习,推进调查研究,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和对下监督指导工作,不断提升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要依法审理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消费、婚姻家庭等案件,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不断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府院联动机制,切实提升网上、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水平,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工作机制,加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残疾人、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要健全切实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强化公正规范文明执行,不断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要充分发挥裁判示范作用,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司法审判,促进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三是坚持把维护公正司法贯穿法院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我们要认真落实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健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审判权运行体系,加强审判团队建设,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回头看”,不断巩固提升全市法院改革成效。要巩固拓展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应用成果,全面推进“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完善互联网司法模式,真正把改革创新成果转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成效。要压实各分管院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加强对分管部门和条线工作的调度督导,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奋斗。要充分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掌握审判执行工作态势,密切关注各类案件收结存情况,动态调配办案力量,不断提升审判质效。要高度重视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清理工作,坚持院领导包案,明确主办人责任,逐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理计划,切实防止“边清边积”“前清后积”。

  四是坚持把服务社会大局贯穿法院工作始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在服务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上下功夫,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诉讼当事人和法院干警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研判分析疫情对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影响,通过司法手段帮助企业应对难题,精准服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大涉疫矛盾纠纷大排查调处力度,充分运用和解、调解等方式,妥善化解涉企劳动争议、破产重整、买卖租赁、建设工程、债务合同、运输服务等纠纷,审慎采取保全、执行措施,强化善意文明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保障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要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上下功夫,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类犯罪,全力维护我国安全稳定和发展利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涉黑涉恶案件审理,坚决打好打赢收官之战。要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依法审理各类涉及生态保护的案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加大帮扶力度和加强司法保障“两手抓”,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报酬及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案件坚持快立快审快执,以“法律扶贫”助推“精准扶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新需求,严格落实最高院、省高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依法妥善审理涉民营企业的相关案件,以推动健全一批制度、联系一批企业、化解一批涉企申诉信访案件、发布一批典型案例为重点,让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看得见、能感受的成果。

  五是坚持把提高队伍水平贯穿法院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政治轮训,初心使命大课堂等形式,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国史,《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共共产党重大请示报告条例》等内容,认真开展意识形态专项教育、人民司法传统教育、职业尊崇教育以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推进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司法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和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巩固深化“规范司法行为,转变司法作风”专项整治成果,扎实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警示教育、“三个规定”专项整治和活动,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要严格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在增强法院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功夫,锤炼斗争意识、弘扬奋斗精神,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在全市法院形成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两个坚持”党课讲稿·3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所学所悟,在培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方面谈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主要谈三点: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及发展历程;二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三是如何结合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第一个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民本理念,是现代学术界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但其最本质的内涵是一致的,核心思想都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都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商周时期,当时的领导者已开始从夏、商的亡国以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开始重视民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民众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孔子较早地提出了重民、富民思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本”思想体系。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总结隋亡教训,悟出必须做到“国以民为本”。明清时期,民本思想更加完善,对民众的力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其民本哲学思想有鲜明的民主因素。

  (三)现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现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以现代民主思想为基本前提,其主旨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都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目的的深刻的价值内涵,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就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一方面,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腐败分子和既得利益集团发起了凌厉攻势和斗争,使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实现了自我净化;另一方面,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向贫困和落后持续精准发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纵观古今发展史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维护政权和治理国家的重要统治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地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98年来,“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到人民、念念不忘人民,充满了真挚的为民情怀。可以说,我们党的“民本”理念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自始自终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性质与以往历朝历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上、认识上的清醒才能保证行动上的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的问题,做到思想上真认同、行动上真实践。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解决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必然要求。大家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把这一条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提醒大家贫富差距过大这个问题非但不容忽视,而且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危险线。衡量贫富差距,经济学家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系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标准如下: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杭州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其次,我国的贫富差距也超过了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通俗地讲,也就是说中国社会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第三,贫富差距过大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谈到贫富差距问题,大家不要觉得这个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说的是1942年河南出现天灾大旱,又恰逢抗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做好民生工作,一个大地主为躲避天灾和战乱,携家人由最初的避难而逐步沦为逃荒、难民和家破人亡的凄惨过程。我说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问题,如果社会上只有一群人富裕的话,这个社会是不安全的,他富裕的时间可能很短暂,碰上大灾大难,富人很可能短时间内就一贫如洗。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各个部门还有基层的领导同志,特别富裕可能谈不上,但总算有体面的工作,生活水平也属于中间层。一旦社会不稳定,出现大的动荡,富人和不可告人致富的官员必定首当其冲,我们也会受到牵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依,分配是民生之源,住房是民生之安,稳定是民生之盾。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前进动力和奋斗目标。我们党在保障民生、抗击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挺身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在,希望就在”,这是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更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谆谆誓言。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才能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地帮助弱势群体尽快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危险。一旦背离了人民,抛弃了“民本”理念,党就失去了最广泛的执政基础,党的堡垒必将不攻自破。举个例子,我党初到延安时,个别群众对党的“征粮政策”不理解、有意见。有一次开会,突然大风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柱子,劈死了一个参会的县长,还劈死了农民的一头驴。对这件事情有的群众造谣、传谣。保卫部门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调查。毛主席知道以后,立即阻止了调查,并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调研发现,延安地区靠天吃饭,地薄欠收,党的“征粮政策”让农民负担过重,干部作风脱离了群众,老百姓有怨言,后来掀起的“大生产运动”与“整风运动”,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好地方”的歌曲就是对当时革命生产活动的赞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任何艰苦时期都满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有着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的高度思想觉悟,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更应该有这种“为民”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深刻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必然选择。从成功的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靠的就是善于团结和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靠的就是一系列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让我们党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从失败的教训来看,最典型的就是苏联解体,1991年,有着93年历史、1500万党员、执政74年的前苏联共产党一夜间红旗落地、分崩离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由“人民公仆”蜕变成“人民主人”,领导阶层成了特权阶层,党群、干群关系从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鱼肉关系,从而导致苏共垮台时苏联人民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甚至不少民众出现在对立的营垒中。具体的情况,推荐大家看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这个纪录片,苏联解体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倒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社会治安混乱,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苏联体制僵化、经济衰退,领导人因素和外部和平演变看似罪魁祸首,但腐败导致党衰国亡也是重要原因。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前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也不是戈尔巴乔夫个人,而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苏联解体的教训极为深刻惨痛,值得我们深思和引以为戒。这从另一方面,也更说明了我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如何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大家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一)坚定理想信念,在增强党性、提升修养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践行“民本”理念,必须首先补足“精神之钙”,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一是保持正确的价值追求。仔细想来,人生短短几十年,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是价值追求问题。金钱、权力都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走,唯有名节、尊严最可贵。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决不能贪图享乐、以权谋私。二是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对党忠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等重大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按照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规范自己言行,守纪律、讲规矩、听招呼,坚决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和“四个服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举个例子,令计划堪称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反面典型,在党内大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随着“西山会”的浮出水面,令计划等人的政治野心也彻底覆灭。三是保持高度的行动自觉。作为我们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按照总体部署,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确保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要真正理解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二)强化宗旨意识,在执法为民、服务群众上狠下功夫。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群众工作不比以前,困难很多,很不好做。有时候,和群众讲道理,群众根本不听你的;讲政策,群众知道的不比你少;群众提出的有些问题,我们往往不好回答;群众提出的很多要求,我们一时半会又解决不了,造成工作特别被动。怎么办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真情对待群众。人都是有感情的,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清官谣》里有句歌词“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事实就是这样,群众在你心里的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比方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兴起过“满缸运动”,每到一个村庄,战士都要利用空闲时间把村里每户的水缸挑满,把庭院打扫干净;部队行军打仗时,很多时候宁可在村庄外面露天宿营,也不惊动老百姓,这些小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子弟兵对老百姓的感情。二是真心放平身价。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的道理。想要留给群众一个好的口碑,就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当群众,扮演好普通群众的角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菏泽视察,在主持召开的市县区委书记座谈会上,专门念了一副对联来勉励我们。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古代官员尚有这样的精神境界,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该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应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百姓。三是真正深入群众。现在,群众对一些干部非常反感的就是作风浮漂问题,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深入群众。有的即便下去了,也只是走几圈、见几面、喝几杯,走走过场,实际上是“葫芦掉井里,下是下去了,但还浮在水面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每位党员干部大力改进作风,经常深入群众当中,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四是真心为群众办事。“一件实事胜过一打口号”,做群众工作光靠说教是不行的,必须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抓起,实打实地抓,实打实地干,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三)坚持求真务实,在勇于担当、扎实苦干上狠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尤其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一是认真履责,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出几个问题:一是有没有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是有没有牢牢抓住质量效益这个中心?三是有没有始终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四是有没有守住环境保护、依法用地、安全生产等发展底线?五是有没有正确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六是有没有真正实现让群众满意这个最终目的?七是有没有把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八是有没有把追求一流、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和原则?九是有没有真正做到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十是有没有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时坚决有力、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毫不动摇?这“十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希望大家认真反思一下,强化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努力让“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二是着眼长远,求真务实。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曾说:“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强调的就是这种从实谋事和长远谋事的精神。这两年我市大力开展“双联双创”和扶贫攻坚活动,可以说这是密切干群关系、消除绝对贫困的有力举措,但也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有的部门和领导同志热衷于搞“填鸭式”、“赠与式”的帮扶,满足于送几袋米面、修几条马路,甚至直接给钱救济,这当然能解一时之困,但毕竟不会长久。我个人认为,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就业创业扶贫,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贫困户来讲,传授一项专业技能、找到一条谋生渠道才是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路子。再一点,干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决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办事。三是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就提出“马上就办”的工作要求,并就一件半年多没有落实的事情,明确批示“从今天开始一周内办结”。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唯有通过各级各部门夜以继日、真抓实干的落实,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四)严守纪律规矩,在廉洁自律、秉公用权上狠下功夫。党纪国法始终是高压线,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做到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一是严格遵纪守法。我始终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领导干部,对下属最大的爱护、最好的福利就是保证其纪律上不出问题。原来我在基层工作时,当时的财政比较困难,同时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也不够规范,存在很大漏洞,经常有同志在这方面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面对这种现状,我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党委会就立下规矩:凡是罚款不开单据的,1块钱和1万元都属于同一性质的违纪行为,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必须严肃追究基层主官的主管责任。没过多长时间,有群众举报一个派出所在辖区查处无牌无证机动三轮车,本来这是交警部门的职责,派出所无权处罚,但当事民警经请示所长,罚了当事人150元钱,未开罚单。经县局纪委、督察部门调查,情况属实,我们立即召开党委会,决定将派出所长就地免职。大家觉得处罚可能过重,但试想一下,“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执行不也是一纸空文吗?所以,一定要坚持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防患于未然,真正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始终。二是恪守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关于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看《人民日报》,里面有这样一篇文章:《清廉是对家庭的最好馈赠》,觉得很受启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家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不是名车豪宅,也不是家产万贯,最希望的是你一路平安,最想要的是你拥有健康的身体、舒畅的心情、进取的事业。这可以算是“家庭账”。这里我再给大家算一算“经济账”和“名誉账”。所谓“经济账”,就是我们工资虽然不高,但养活三口人总没问题,一旦东窗事发,违法所得要被收缴,公职要被开除,也就断送了后半生的经济来源。所谓“名誉账”,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旦沦为铁窗囚犯,必然身败名裂,还有什么颜面面对家乡父老、面对亲朋好友?子子孙孙都将受到牵连。三是正确行使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权力看作一种信任,只有深刻理解这种信任,才能珍惜手中的权力。要把权力看作一种责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举个例子,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周新生曾提到一种现象: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学、就业、求医等等,都要求人。大家到有关单位、部门办事的时候,肯定都遇到过不顺心的事儿,有时候抱怨程序繁琐,有时候埋怨服务不好,有时候觉得等待过长等等,回头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也摆出一副管理者的姿态,高高在上,这就将不满情绪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叫苦的还是老百姓和我们自己。四是正确看待进步。追求进步是人的天性,干部想在政治上、职务上有进步、有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进步观仅仅局限在职务晋升上,那就会让人生格局变得狭窄,甚至会走入死胡同。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进步观,把学习进步、思想进步、作风进步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努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价值感。

  同志们,我们只有牢树“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民意为上”,以“民事为天”,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扎扎实实的成效服务于民、取信于民,才能获得群众支持,组织认可,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