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市垃圾分类调研与探析

  北京市自2010年起开始推行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共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建设资金约6.2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近2.1亿元),在全市2400个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涉及16个区县、近200万户,全市向居民家庭发放户用垃圾分类桶200余万套,建设了4万余个垃圾分类投放站,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车辆780余辆,建设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750余座。

  北京市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除注重硬件的配置与建设外,在相关政策支撑方面也有大力度的保障:加强系统内部垃圾分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了“垃圾分类区县经验学习推广培训”活动,让市、区垃圾分类管理人员更直观、更系统地相互学习借鉴各区县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做法;相关政策条例的制定工作稳步推进,加强生活垃圾考核管理工作;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居民奖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工作。

  自2010年开始至今,垃圾分类已初步实现部分垃圾从源头-中间环节-终端处理整个链条的顺畅和衔接,相关的管理考核工作也正在逐步完善。然而随着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数量不断增加,涌现出一些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以行政干预为主的垃圾分类推动模式动力不足

  上级表扬、党员带动和树立典型及示范项目等行政干预手段是目前垃圾分类的主要动力,未真正调动起垃圾分类参与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表现为推进动力不足。

  (二)垃圾分类推进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以点带面逐步融合的推进模式,造成分类试点过于分散,使得收集和运输困难及成本都相应增加。

  (三)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责任未完全落实

  物业管理部门未履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职责,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物业管理单位作为小区的管理责任人,未做到分类责任的完全落实。

  (四)专业作业存在不规范现象

  环卫作业队伍存在不规范情况,分类桶中的不同种类垃圾仍存在混合收运现象,即未按要求配置分类收集车辆,导致同一辆车收集不同种类的垃圾,造成垃圾混装混运现象;环卫专业队伍在自己所属的环卫设施中,如密闭式清洁站收运垃圾的过程中,有些未做到分类收集、分类存储,导致后端分类运输及其分类处理无法顺畅运行。

  (五)分类指导员责任不明确

  垃圾分类指导员责任目的不明确,目前分类指导员队伍基本承担二次分拣员的角色,不符合其应该充当的宣传、指导、监督检查的功能。

  (六)垃圾分类宣传口径存在偏差

  垃圾分类的宣传还停留在理念推广阶段,目前有些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只局限在发宣传册、资料,还有一部分视频形式,但视频形式的宣传多侧重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推广的垃圾分类是以厨余垃圾为重点相偏离。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以及物流系统的逐步完善,垃圾分类仍需进一步开展。由于我国居民的废品变卖习惯及拾荒大军的存在,资源化利用部分已经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

  对于流入环卫系统的生活垃圾开展垃圾分类,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其目的不是为了垃圾的资源化,而是为了与末端处理设施相匹配,使分类后的生活垃圾能够更好的分类处理,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次明确资源回收是垃圾分类的一部分,目前资源回收体系已基本建成,下一步资源回收的重点是提高物资回收的比率和回收质量,物资回收是垃圾减量的主要因素;三是进入环卫系统的垃圾可以不再分可回收垃圾,环卫系统垃圾分拣的重点是厨余垃圾和灰土(农村地区)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环卫系统的分类起不到垃圾减量的作用。

  为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现提出下一步垃圾分类的工作建议。

  (一) 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明确垃圾分类类别。目前各地垃圾分类方式各不相同,须尽快明确垃圾分类的种类,明确可回收物的定义和种类,统一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名称、其它垃圾的称谓等等。建议口语化垃圾分类类别,可叫可变卖垃圾(原可回收物部分)、 可堆肥垃圾(原厨余垃圾部分)和其它垃圾,垃圾分类类别让所有参与者均耳熟能详、见字知意,才更有利于理解和推广。

  住宅区分类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利用的政策,扩大再生资源回收点的覆盖范围,使各个站点达到无缝衔接;探索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推动家庭厨余垃圾处理包括堆肥、烘干和粉碎进化粪池;引入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机,包括厨余垃圾破碎机及生物处理机的引入,制定相关补贴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源头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供多渠道的方法。

  餐饮业分类模式:将餐饮业产生的餐厨垃圾作为重点,探索就地处理及就地预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由于生物处理技术占地较大,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不适宜在中小餐饮单位推广,建议推动中小餐馆餐厨垃圾机械脱水预处理工艺。

  (二)调整垃圾分类技术路线

  逐步从以点带面方式转向以面为主的推进方式,以街乡镇为单位开展分类工作,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固定的街乡镇,优先在基础较好的街乡镇推进分类工作;推行以桶换桶、桶车对接的收集模式,从技术上避免分类收集、混合运输的情况。

  物资回收进社区,对于试点小区必须指定一家物资回收单位(或个人),公布回收电话实行上门收集;环卫系统内部实行按来源分类,将含水量较大的室内垃圾单独收集,并送生化处理设施处理。

  (三)促进物资回收的建议

  以经济手段促进回收品种的增加,例如:按照垃圾处理的费用对利乐包等物资回收给予补助;推动包装押金制度,参照啤酒瓶回收的制度,对液体硬质包装实行押金制度,由流通领域实施,通过包装押金制度促进垃圾减量以及包装标准化。   明确物资回收的市场运作原则,对于不能通过市场运作而产生效益的物资不视为可回收物。对处于临界状况的物资通过后端补贴的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补贴标准不超过垃圾处理费。例如,对利乐包处理企业进行补贴。

  (四)加大经济杠杆在分类中的作用

  修订完善居民垃圾分类收费制度。统一目前存在的各种费用类型,探索根据垃圾产生量或分类效果对应收取居民垃圾费用。

  实行分类计价,按量收费。将缴费主体确定到垃圾分类责任人,即物业小区,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由分类责任人收费,所收费用全部用于垃圾分类,对于分类达标的垃圾减免垃圾处理费用。除农村地区外,慎用基于对家庭的经济奖励政策,包括发桶、发袋、换日用品等方式。

  构建有效的分类指导员体系。垃圾分类指导员并不是二次分拣员,分类指导员的主要责任应该放在入户宣传、桶站处宣传以及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功能,而不是单纯地对厨余垃圾进行分拣;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分类指导员进行业务工作的考核,合理使用经济刺激等手段对指导员实行择优聘用进行有效监管。

  (五)充分发挥环卫中心的作用

  加强运输队伍的监管和考核。可考虑适当引入第三方竞争机制,加强运输人员素质及其业务工作水平,做到业务与绩效挂钩,达到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务必做到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

  明确环卫中心责任与义务。环卫中心要进行整改,做好在密闭式清洁站节点处的分类工作,根据是否进行垃圾分类核定对社会单位的收费额度或核定环卫中心的作业经费。

  (六)转变考核方式

  将垃圾分类考核由过程考核逐步转向结果考核。将分类达标的厨余、餐厨和其它垃圾与混合垃圾的比例作为基本考核体系;将物资回收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物资回收一票否决制,同时物资回收单位须向垃圾分类责任人汇报物资回收量;实行全过程考核,对于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未按照分类要求执行的,全部视为不合格。

  (七)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

  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具有愿意参与的积极性即良好的愿景,因此,要加强宣传,尽量挖掘潜在人员参与垃圾分类;实行以垃圾分类责任人为主体的宣传方式。在宣传教育,特别是在监督检查方面,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可从教育、入户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尤其推行分类收集宣传到户的宣传方式,每个小区制订不同的宣传海报,至少要注明物资回收人员的电话、家庭装修垃圾回收电话等基本信息,做到打电话上门服务。

  应丰富宣传方式,并且口径一致,明确垃圾分类的目的,让居民明白分类不是为了资源回收利用,而是为了降低混合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的难度,从而大大减少收运及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北京市垃圾分类调研与探析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垃圾分类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北京市委党校101期局级領导干部进修班垃圾分类研修组(以下简称“调研组”),深入居民小区了解垃圾投放情况,走进学校体验垃圾分类宣讲,调研了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现状及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情况。

  一、调研体验

  2019年6月4日,调研组到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西社区,探访社区居民、商户垃圾分类情况,了解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现状,并与基层垃圾分类工作者、居民进行了深入座谈。调研发现,高碑店西社区居民、商户垃圾分类知晓率高,部分居民在家中主动使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养花。智能投放桶已经投入使用,并且日常维护管理到位。座谈中,垃圾分类基层工作者及社区居民讲述了自己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感受,调研组了解到,居民普遍具有垃圾分类意识,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能够自觉分类,已经基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2019年6月12日,调研组到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参加“垃圾分类进校园”宣讲活动。调研组参观了学校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和学生利用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制作的玩具、工艺等作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讲述了自己参与垃圾分类的感受和体验,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程。调研组感受到,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学校生活的日常,垃圾分类教育已经“入脑入心”,成为师生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调研组还与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委、垃圾分类行业企业和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座谈。大家分别从垃圾分类管理者、实践者、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的角度,就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充分探讨。

  二、垃圾分类工作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硬件短板,探索垃圾分类有效方法,注重提升分类效果,研究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加强系统衔接,引导市民参与,寻求社会精治、共治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有益尝试,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的政府推动机制

  一是各项制度基本建立。2017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及《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建立完善了示范片区建设考核和日常管理办法和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市、区两级建立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日抽查,月报告,季考评”制度,垃圾分类纳入各区年度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二)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调研组在北工大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参加“垃圾分类进校园”宣讲活动 摄影:尹华响

  一是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共有4871个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同时在使馆区和外交公寓组织开展垃圾分类。2018年,北京市顺利通过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全国各省市的党政机关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考核,并取得全国第一的成绩。二是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达到30%。2018年以来,全市有100个街道(乡、镇)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今年还将有224个开展创建。各区基本搭建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示范片区正按照创建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居民参与率和强制分类覆盖率。

  (三)垃圾分类机制创新有所突破

  垃圾分类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提升垃圾分类整体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招标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308包,有三十多家垃圾分类专业公司参与了垃圾分类业务,促进了北京市垃圾分类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二是逐步建立排放登记机制。开展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调控核算平台、扩大垃圾分类收费价差、对减量进行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今后完善垃圾收费制度创造了条件。三是创新投放收运机制。通过在示范片区试点,目前有四种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一是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二是撤桶撤站方式,实行定时定点流动收集;三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佘垃圾方式;四是在部分有条件的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

  (四)持续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动员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借助党员“双报到”,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二是落实基层治理机制,推行“一长四员”治理模式。三是创立垃圾分类的形象品牌,“分小萌”卡通形象。四是利用新媒体发布垃圾分类相关文章近900篇。五是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宣讲活动4399次。

  三、垃圾分类工作压力与挑战

  在调研走访时发现,部分市民确实已经养成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习惯,试点小区管理也相对规范,部分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但从全社会来看,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分类工作存在问题依然很多。

  (一)强制分类法律支撑不足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虽已实施多年,但目前法规中仅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罚则,对居民个人并无罚则。加之物业等管理责任人对居民缺乏有效的服务意识,没有有效手段引导居民自觉分类。

  (二)存在混装混运问题

  部分社区、居民小区垃圾桶未配备分装分运的垃圾投放设施,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各环节有效衔接不够,影响了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三)垃圾分类投放未形成统一模式

  目前,垃圾分类前端投放模式虽有四种创新尝试,经验适合试点小区,推广有难度。全市并未形成统一、便捷、可批量复制的分类投放模式和管理方式。此外,全市设置的垃圾桶体量不同、标识不清晰,居民容易混淆,影响分类效果。

  (四)居民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知识点不清”阶段

  虽然居民对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是居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垃圾分类尚未成为居民的普遍行动和生活习惯。垃圾分类仍需强势引导。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和深层次治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痛点和难点随着工作推进还将不断出现。

  四、垃圾分类思路与对策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深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垃圾分类应长效管理,夯实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法制基础。建议尽快启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法进程,通过立法明确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要设定相应罚则,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人皆知,人人皆守的规矩。二是完善物业管理机制。市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物业的管理,明确物业在垃圾分类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要求物业加强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服务。三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鼓励街道制定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居民议事协商工作,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事项开展协商,形成共治局面。利用已有或鼓励在街道、社区成立有关垃圾分类等环保主题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工作,广泛动员街道、社区各类成员组织共同参与。四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应加大对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研究出台保障政策,保证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垃圾分类应科学管理,做好系统衔接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标准,推动垃圾分类投放。制定细化垃圾分类投放标准,统一垃圾桶体量及标识,在新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居住小区,将现行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标识调整为“湿垃圾”和“干垃圾”,便于群众识别和正确投放。二是避免“混装混运”,明晰垃圾投放、收集、运输的责任。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要各尽其职,处于最前端的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居民的责任,而中间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后端的分类处理是政府以及受政府委托提供市场化服务企业的责任,居民应尽的责任与政府和企业应尽的责任之间应有清晰的边界,不能混淆和模糊。推行“桶换桶”等清洁分类收集模式,收集车及分类桶应具备身份识别功能,实现分类垃圾运输全程可追溯。建立环卫专业运输队伍,足额配置分类运输车辆,提高清运能力。运输车辆要做到颜色、车身标准、标志标识、电话、单位等统一,分类运输车辆与分类桶颜色一致,便于社会识别监督。三是要加快设施建设,构建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加快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尽快投产运行,提升末端处理能力。推进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再生资源交投点的融合,促进垃圾分类投放站(间)、垃圾分类收集房、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兼顾再生资源回收功能。落实属地责任,推进再生资源分拣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分拣中心建设。

  (三)垃圾分类应强势引导,推动习惯养成

  一是發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活动,在党政机关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起到表率作用。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带动本单位做好垃圾分类。二是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五个一”:打造一个垃圾分类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普及一堂垃圾分类课程,把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基础教育范畴;坚持一项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校园、社区、机关、企业、农村;选树一批垃圾分类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壮大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知识。三是开展垃圾分类全场景教育。要通过入户宣传、社区课堂、单位培训、校园教育等方式,营造宣传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局面。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市动员,各界参与,全民行动,凝聚各方,合力攻坚。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坚持从源头治理,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从基本教育、基本制度、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入手,针对分类投放、分类接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明确责任,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各尽其责、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使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北京市垃圾分类调研与探析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何面对这个受限于高技术、资金和居民素质,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等诸多制约因素的顽症痼疾,我们采取实地采访、新闻透视、经验摘编等方式方法,帮助大家廓清迷雾、把脉顽疾、以资借鉴。

  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可能是上海民众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不久后,就将摆在北京民众的垃圾桶前。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并将在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混合投放垃圾即将面临处罚。那么,居民区的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借鉴的经验?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望

  普通小区:亦喜亦忧,落差较大

  【镜头1】1月3日清晨,记者在走访丰台珠光小区、朱北小区时发现,一个小区新的分类垃圾桶尚未安放到位,现有的垃圾桶里混放着各类垃圾。一个虽安装到位,居民辛苦分类的垃圾据说有“一锅烩”的现象。居民大多表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虽已到位,但因受小区条件限制,扔垃圾时无法做到具体分类。记者留意到,尽管如此,也有居民会自发进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门别类,清清爽爽。“北京垃圾分类好分吗?”记者采访了一位杨姓阿姨,她指着手里的3个分装好的垃圾袋告诉记者:“北京垃圾‘四分法’简单易行。四类垃圾若嫌难记,记住口诀就可以: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

  【镜头2】9时许,记者来到朱家坟一小区,恰巧遇到下楼扔垃圾的马先生。单元楼侧面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桶上分别标注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马先生告诉记者,分类投放已基本成为小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像可回收的纸箱、包装盒、矿泉水瓶等,大家都会扔在可回收桶内。一刻钟后,记者采访了一名回收物翻检者求证,结果不尽人意。她说,“桶里垃圾仍有人偷懒混投,捡拾可回收物最好每桶都翻检到。”

  【镜头3】通州大方居小区住有六七千户居民,这里每天大概产生100多桶的生活垃圾,小区内设有专门的垃圾中转站。居民楼下的垃圾桶上分别注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样。日前有记者来此采访时,工作人员表示,分不分类都一样。这些垃圾桶内的垃圾在转运到垃圾中转站时,会被倾倒在一起,由垃圾转运车运走。居民秦先生说,“知道这些垃圾都是被混装运走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实施严格的分类,不过会将可回收的矿泉水瓶、纸箱等,放在比较明显的位置,方便被人捡走。”

  【原因梳理与对策摘编】事实上,北京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积极推进。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分类执行难;二是投放不方便;三是分完一车收。眼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全面完善,如何在几个月内做好《条例》施行的准备工作,有待居民和各部门形成合力。

  据了解,在这些示范片区内,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如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还产生了一个“新职业”——垃圾分类指导员。据北青报消息,石景山区聘请了四家公司负责在各个小区里清运厨余垃圾,他们的任务是将投入厨余垃圾桶内的生活垃圾分拣出来,并将没有杂质的厨余垃圾清运出小区。明师傅就是负责分拣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为垃圾分类指导员,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他希望居民在家里就将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开,然后按照规定投到不同的桶内。明师傅说,经过宣传和指导,如今的居民大都已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该小区居民金女士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为了引导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居委会曾经发放过塑料袋,一种放厨余垃圾,一种放生活垃圾。

  智能分类回收设备亮相,居民可“赚积分换礼”。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小区启用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用以回收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据了解,这个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色彩亮丽,蓝色和红色将3米长的金属箱体分为两部分。蓝色部分用于回收可再生资源,包括金属、塑料、纸张和织物,红色部分用于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细长灯管、化妆品、废手机、过期药品等。“垃圾箱的底部装有称重装置,居民投放的垃圾可以根据重量进行积分,以便换取相应礼品。”据介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打破了传统的人工上门回收方式,通过进驻城市居民社区,以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旧衣物、金属、废纸等垃圾,提高再生资源利用,同时回收价格与市场价格保持一致。一名居民正在将矿泉水瓶投到智能回收箱中。“这是双赢,”该居民表示,“垃圾不仅分类了,我还能赚积分换礼品”。

  重视垃圾分类“前端”工作,专业巡检队伍引导投放。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中心副总监刘香奇,曾参与全国的垃圾分类运营项目管理及行业标准制定,在再生资源行业具有近十年管理经验。他认为,居民分类意识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对居民持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组织专业的巡检队伍,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每日巡检,对居民的不正确分类进行上门纠正和指导。他介绍,混装混运现象产生主要原因是前端分类不彻底、中端运输不规范、后端处置跟不上。对此现象,可以建立垃圾分类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是要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处置末端三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实现投放网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他表示,还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针对市民的垃圾分类教育,寻找更多的社会组织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如小区志愿者等。

  资料图为北京一小区内,分类垃圾桶旁标明了垃圾分类积分所能兑换的日用品。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闻

  试点小区:网络快车,助力分类

  古都北京,悄然出现了智能灯杆、智能座椅、智能红绿灯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时下备受瞩目的垃圾分类,也搭上科技快车。据北青报消息,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不少小区创新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现据实录之。

  【看点1】朝阳区劲松五区,是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小区里共有26栋居民楼,1100余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5吨。自2011年试点以来,目前参与分类的家庭已经占到了80%,厨余垃圾分出率由5%提升到了20%。

  据北青报消息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是劲松五区普及垃圾分类的“法宝”:街道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垃圾桶边建设“绿馨小屋”,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刷卡”获取积分,通过“绿宝e生活”客户端,居民参与次数、投放重量、所得积分、可换购商品,都可以显示在客户端里。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亚运村、劲松、将台等地全面铺开。到今年年底,它将覆盖全区43个街乡。

  【看点2】大兴区亦庄镇不仅开发了客户端,还在试点小区为居民发放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在楼下安装智能垃圾箱。晓康东里小区就是亦庄镇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在这里,居民在家用带有不同二维码的垃圾袋做好垃圾分类后,到楼下的智能垃圾箱扫码开箱,就能轻松完成投放,参与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通过客户端换购生活用品。分拣员检查后,对于未正确投放的居民,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客户端上进行指导。

  亦庄镇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今年5月底,试点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已达93%。今年上半年,该镇4类垃圾中其他垃圾总量同比减少近30吨。日前,亦庄镇决定将垃圾分类推广到全镇19个社区。除了“刷卡”“扫码”,还有“刷脸”“按指纹”等更加新潮的方式帮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一位居民感叹“垃圾分类还能这么玩?简直像是在做游戏。”

  【看点3】西城区新风街一号院,垃圾分类工作用上了“人脸识别”。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脸”,系统识别后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口,并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积分。由街道出资采购的这套设备,已经来到小区2个多月了。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了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摄像头前,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

  家住东城区外交部街33号院、已坚持垃圾分类8年的陆大爷,最近在小区发现了新玩意儿:6台支持“指纹识别”的智能垃圾箱。“这不仅能按指纹,还能刷卡,屏幕上还能记录每个用户参与分类的频次和数量。”陆大爷说,希望这种“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长效化运行下去。

  【记者手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鼓励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

  资料图为北京一小区内,垃圾分类指导员演示如何通过刷脸打开垃圾桶。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待“互联网+垃圾分类”这种新模式,居民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智能设备的应用,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做得好还能得到奖励;忧的是,担心这种模式无法长效进行,一旦设备撤掉,自己养成的垃圾分类习惯又将何处安放?

  此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确实有个别“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运营企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打着“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大旗,做着转卖居民个人信息的勾当;有的打着“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招牌去资本市场炒作、圈钱;还有的不从实际出发,因为可回收垃圾变现能力较差,就把智能分类设备变成购物网站的广告机……

  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业内专家,他表示,不可因“害群之马”的存在而否定整个行业的贡献。当下,垃圾分类意识尚未全面深入普及,“互联网+”仍然值得鼓励。相关企业更应研发和推出广受居民欢迎的实用、高智能型的设备和系统,探索出公益性与赢利性相结合、高科技与传统性相结合、回收过程与宣传推广相结合的模式。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在投放和收集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试想,能不能利用“大数据”,把运输和处理环节也变得足够透明化,以此打消居民“分类之后还是混装处理”的疑虑呢?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应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绝不可生搬硬套“赶时髦”,应当有配套的宣传、督导、培训等动作同步进行。这一点上,大兴区亦庄镇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亦庄镇广泛发动属地“386199”队伍,“38”代表妇女代表,“61”代表孩子,“99”代表老人。这支特色队伍串联起垃圾分类的关键参与人物,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每个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小区、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问

  先行之地:行业变局,如何看待

  随着垃圾分类逐渐提上日程,与垃圾处理相关的行业也迎来变局。因为垃圾种类的细分,垃圾桶、垃圾运输车等垃圾收集运输行业迎来新的增量,但同时,因为处理工艺的不同,已建成的垃圾处理站点却面临新的挑战与转型,另外,垃圾的分类还可能催生像垃圾代扔等新行业出现。面对为人热议的垃圾分类,资本市场已给出直观反应,部分垃圾分类概念股涨幅超30%。下面,请让我们随山东商报记者一起来先行之地——上海看看。

  【看点1】垃圾桶大卖至限购。根据上海市出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这四类垃圾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时都会有自己独有的途径,在这期间,首先推动的就是垃圾桶与垃圾运输车等运输设备的增量。

  在市民端,购买量最大的便是可进行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发现,有多个产品已经挂出“每个ID 限购一件的”标志,还有店铺则在其商品上标注了“上海专用不罚款”的字样。

  记者随后咨询了一家经营分类垃圾桶的店铺,其客服表示,因为最近上海垃圾分类成为了热点,所有店内分类垃圾桶销量陡增,“不光是上海的消费者购买,因为垃圾分类在全国都是趋势,所以也有很多上海外顾客购买。”

  淘宝网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淘宝企业服务平台上,“分类垃圾桶”的搜索量上涨了3倍多,成交量同比上涨超过70%,上海地区的订单量全国领先,采购“分类垃圾桶”的企业客户中,90%是新客户。

  【看点2】运输车辆需求暴增。在运输层面,上海目前拥有湿垃圾运输车982辆,与之相对比,目前济南拥有的与湿垃圾运输车相似的餐、厨余垃圾运输车的数量为60余辆,如果济南实行与上海相似的垃圾分类形式,那么济南在湿垃圾运输车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

  而在全国方面,据测算,2020年底前,新增湿垃圾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采购需求近20亿元;2025年底前,新增运输车辆需求80亿元。

  据光大证券公用环保研究团队预估,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环卫设备车、中转站、垃圾箱的更新换代,从2019-2020年,增量市场共约84亿元、2021-2025年每年平均约40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还将增加厨余垃圾处置市场投资及运营需求:增量投资建设市场为588亿元,增量运营空间143亿元/年,并促进千亿产值再生资源领域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及利润的重新分配:“拾荒者”将被替代、“小作坊”将开启供给侧改革、“经销商”盈利将被压缩。

  【看点3】处理终端将迎变革。至于在垃圾处理终端方面,针对目前上海市所实行的垃圾分类与处理方式,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垃圾分类方式背后的处理终端与现有处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实行,现有的垃圾处理形式需要进行变革,并且可能存在重复投资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处理未分类垃圾时使用的焚烧炉的结构类似于一个阶梯型传送带,垃圾在进入炉内后,首先进行的是渗滤液的引流,将渗滤液引流至特定装置,在其中进行沼气的生产;然后进行的是类似于烘干的处理,等垃圾随着“传送带”到达炉膛,水分基本也就烘干了。

  接下来进行的便是焚烧,温度需要达到850摄氏度以上,如果低于此温度,燃烧产生的二噁英便得不到完全的分解。在燃烧过程中,之前环节产生的沼气会加入进去进行助燃。

  “就此套设备来说,在设计建设之初还是比较超前的,充分考虑到了当时垃圾分类的现状,但如果进行干湿分离,相当于现有设备当初为湿垃圾所设计的功能被剥离了出去,有点重复投资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进行垃圾的干湿分离,对于目前已有的设备还需要一个重新且全面的考量。

  【看点4】代收垃圾应运而生。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后,部分上海市民认为垃圾的分类占用较大时间,并且一些大件垃圾不好回收,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网约代收垃圾应运而生。

  据了解,市民可在相关网约回收垃圾APP上选择自己需要回收的垃圾并下单,回收员在接单后可前往居民家中进行回收,居民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有网约垃圾回收中转站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线上的回收业务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还未盈利,以废纸箱为例,一吨废纸箱的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回收和分拣的综合成本超过800元,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这种情况有望好转。而在一些网上服务平台,类似上门回收的APP应用,入驻数量增长较快。而用户的反复下单率很高,平均七天下一次单。

  此外,因为上海实行垃圾回收定点定时制,所以部分垃圾会存在居民家中停留时间较长的情况,而作为厨余垃圾占比较重的湿垃圾,不可避免的存在异味较重的问题,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能够处理异味的垃圾桶可能更受欢迎。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可去除异味的垃圾桶多数内置有活性炭吸附装置,且内芯需要及时更换,该类型垃圾桶售价较高,一般为普通垃圾桶的2-3倍,目前,其销量还未有显著增长。但分析人士表示,对标日本、德国等垃圾分类较发达的国家,他们也是定时定点投放,其去异味垃圾桶普及度较高。

  【记者管窥】垃圾分类新时尚背后的商机无限。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并在国内形成热议,其他城市的垃圾分类也提上日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Wind数据显示,垃圾分类指数中包含17家上市公司,6月1日至6月28日收盘,近一月垃圾分类指数上涨8.83%,中国天楹和龙马环卫、维尔利、上海环境涨幅均超过30%。另外,在上周交易日内,在垃圾分类概念股整体带动下,环保及公用事业板块整体表现较好。

  而7月2日,垃圾分类概念股市场表现有所回落。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午间收盘,垃圾分类概念指数下跌1.71%,森远股份跌9.62%、龙马环卫跌9.23%、绿色动力跌7.33%、川润股份跌6.28%。

  有分析认为,固废全产业链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元,行业市场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行业的模式、技术等等尚需要不断进化,对于很多相关公司来说,竞争必定会非常激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蓝海中的战役。

  切

  顽症痼疾:综合施策,任重道远

  【背景链接】我国每人每天平均的生活垃圾生产量为2公斤。相关数据表明,每个生活垃圾场都会污染方圆200-300米范围的空气,污染20米以内的地下水和直径100米以内的浅表层地下水,会让垃圾堆放处的土壤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减少生活垃圾并在形成后减少污染、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显得十分重要。

  从1957年起,北京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但一直成效甚微。去年1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同时,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包括:强化生活垃圾“干湿分开”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垃圾减量,缓解处理设施运行压力。进入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增速逐年下降,2018年控制在12%左右,2019年控制在8%左右,2020年控制在4%左右。

  【原因透析】北京市垃圾分类调查与研究组长范博旌早在2013年就撰文分析指出,垃圾分类进展迟缓有六点原因:一是政府危机感不强;二是分类标准交叉模糊, 市民实际操作困难;三是终端处理环节缺失,市民分类了垃圾, 但环卫还是统一处理;四是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五是有害垃圾处理成本高, 政府补贴不到位;六是责任未落实到位,

  他还指出,垃圾无害化处理涉及多个部门,人人有责的结果是人人不负责。2000年全国有8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推广工作, 其中主导部门是原建设部;制定政策的是国家发改委;具体管理资源回收产业链的是商务部;垃圾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归环境部门监管。划分到具体地区,一般来说,垃圾分类相关事务归城管部门管,有害垃圾归环保部门管,可回收物归商务部门管,过期药品属于药监局管,而小区物业一般由地方建设、房管部门管。此外,相关垃圾中转站或区域垃圾楼的规划由地方规划部门管;土地审批由地方土地部门管;分类相关配套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管;资金审批归地方发改委管。

  【专家支招】2019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宋国君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是国家的决策,具体执行则是各个城市的职责。从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试点,有些城市都试点了十几年,但迄今还没有建立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模式。生活垃圾分类受限于高技术、资金和居民素质,难点是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还需要细致和系统的政策。

  宋教授在文中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的条件与管理模式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监管难、信息公开差、政策手段粗糙等难点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后指出,应按照行政管理决策的程序和重要性,逐步破解实质性进展缓慢的僵局。他认为,实质性、示范性试点是办法之一。北京等城市的试点都十几年了,还是原地踏步,可能还是低估了难度。试点城市至今没有认真地规划,也没有详细地论证,预计也是进展缓慢和低效的。按照行政管理决策的程序和重要性,建议如下:一是真正的试点。试点城市需要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需要细致和科学的规划,需要几年的坚持,需要地方立法等。总之,需要干预真抓真试的试点。试点城市需要数个,允许不同的方式,试点城市一定要信息公开。二是城市政府监管部门和执行部门分开。这是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僵局,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具体的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等。三是中央政府监管部门的绩效评估和督查。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信息公开开展绩效评估,包括效果和社会成本评估。切实围绕减量分类,确保分类的方向正确。对于不作为的城市,通过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督查予以促进。四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国家通过法规强制修改统计指标体系、信息采集、存储和网上公开等系统和详细信息的公开。

  【媒体观点】北青报刊文指出:居民履行垃圾分类要创新生活方式:一方面,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需要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完备的管理和服务,这对推动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一般以居民小区和基层单位为载体,这应当成为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每个居住小区要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并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居住区、家庭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处理装置。据报道,在垃圾分类示范区推广宣传活动中,一种名叫“黑水虻”的小虫子,成为了生物降解厨余垃圾的“明星”。

  有了黑水虻,就还会有更多的生物降解“明星”出现。有了一条黑水虻资源化处置生态链条,就还会有更多的处理厨余垃圾经验形成。在生活实践中,越来越多垃圾分类示范区不断凭借住居小区特点,创新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方法。如北京海淀西山庭院小区和苏州桥西社区自创“蚯蚓塔”“环保酵素”“立体绿化”等资源化处置环保举措,这两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厨余垃圾分出率明显增长,像这样的垃圾分类示范区将覆盖京城更多居住区。

  处理好厨余垃圾是居民个人履行垃圾分类责任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市厨余垃圾以集中处理为主,就地处理为辅。作为家庭试点,厨房洗碗池下安装厨余垃圾粉碎机,将粉碎后的厨余垃圾直接排入下水道中,是发达国家解决厨余垃圾的办法之一。今后有条件的小区,可将厨余垃圾粉碎处理机系统作为建筑物的标配,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无论是资源化处置厨余垃圾,还是粉碎机直接处理,垃圾分类都将推动居民生活方式改革。从简单粗犷到绿色有序,再到资源循环,《条例》对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条款。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对机关单位、企业的强制约束不同,《条例》对居民个人违规投放垃圾以宣传教育为主,教罚并举。

  《条例》规定,个人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且屡教不改,将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例如,违规被处罚的个人可以到街道报到,按照指定去社区当一天垃圾分类指导员,服务完成后,回街道“销账”,将这次处罚消除。目前,进一步的社区服务实施细则和相关的执法保障方案正在制定中。

  距离《条例》明年正式实施,还有五个月的时间,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需要紧锣密鼓加紧布置安排。如有些居民小区的分类垃圾桶设置得不合理,包括标识不醒目、不准确、数量不科学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设置规范,督促居民小区逐步调整。垃圾投放方式有固定、流动、上门回收等,社区要通过实践并结合居民意见,制定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确定投放方式。如此种种,垃圾分类工作区域由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标准由粗到细,都是保障《条例》顺利实施的关键。

  居民个人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可以换积分换奖励金,是《条例》现阶段宣传推广的举措之一。此举旨在树立和强化居民个人的环保意识,也有助于社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习惯。居民个人是践行垃圾分类的最小单位,却承载着履行《条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的关键分量——绿色再生资源来自生活实践,每个人都是绿色生活原创的主角。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居民是践行垃圾分类的三大责任主体,而居民践行垃圾分类还具有两方面重要价值。一方面,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需要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完备的管理和服务,这对推动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一般以居民小区和基层单位为载体,这应当成为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在北京改善城乡环境、完善社会治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伟大进程中,居民践行垃圾分类将写下不可替代的精彩一页。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3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