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1

  [摘 要] 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活力、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推进创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必要性和工作原则,从创业氛围培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交流实践、团队培育、项目孵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内容,构建了“活动、课程吸引-团队建设-平台实训-专家评估-资源支持-项目孵化-创业加速”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

  [关键词]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中心;创业指导;创业服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9003

  2015 年5 月,国务院论文范文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1].就业中心是高校实现“创新、创意、创业、创造”四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创业实践、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职能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中心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中心作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链接纽带,可以反馈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反馈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促进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优化培养模式,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需要

  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指导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创办科技型、服务型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在帮助毕业生实现自身就业、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吸纳身边更多同学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了学校、社会的稳定.2015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开展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引导、帮助毕业生创业,可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倍增效应,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就业质量,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质量发展,促进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纳入高校改革发展规划,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有机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高校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就业中心的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学校接触学生的一线部门,就业中心在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活动组织、创业实践帮扶方面有很大优势.通过对有创业想法、创业需要的同学进行创业指导服务,不仅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机会,创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企业.因此,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设计与学校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中心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创业服务的开展要点面结合、系统推进,但必须立足于学校现实,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特色等情况,对现有指导服务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已有创新创业文化进行丰富和发展.

  (二)整合校内资源与拓展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创业需要内外结合的支持系统,要组成由政府支持系统、知识支持系统和资金支持系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政府是创业支持系统的基础,知识、资金是创业支持系统的支柱[2].就业中心要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系统推进课程、师资、实践、孵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通过国家985专项、地方政府合作、社会企业赞助等多渠道募集创业基金、创业工作经费,建设创业实验中心、创业实践基地等.

  (三)普适性教育与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相结合,开设以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和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创业能力的学位教育体系,打造创业孵化平台,聚集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着力推进创业项目落地.

  (四)创业认知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优化创业指导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外联系,拓宽创业实践渠道,丰富创业实践形式,提高创业实践质量,做到创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实训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三、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创业服务的模式构建

  高校就业中心要统筹校内外资源,着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以校园创业指导服务活动为载体、课程建设为基础、理论研究为方向、交流实践为手段、团队培育为动力、资源支持为依托、项目孵化为导向、创业政策为保障,构建“活动、课程吸引-团队建设-平台实训-专家评估-资源支持-项目孵化-创业加速”创业指导服务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创业兴趣、提升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创业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3].就业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各企业赞助的营销精英挑战赛、创业模拟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实训等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下午茶、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沙龙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意识.

  同时,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目标.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创业环境,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优势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

  (二)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创业知识

  创业课程设置:高校要把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方案;把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就业中心要结合就业指导课,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创业课程选修体系,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分享式、启发式、模拟式和体验式学习,积极利用moc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创业通识教育:创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高校教务部门在部分理工科、经济类相关专业探索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就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分为创业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创业实践实训类课程.

  创业学位教育:为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就业中心可与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开设“创业联合培养班”,项目化运作,每年一期,学制两年,学生可从“创业经济方向”“创业管理方向”两个辅修双学位选择其一,考察合格后分别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学位.

  (三)以交流实践为手段,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主要操作系统[4].就业中心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校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实践交流、创业技能实操培训等工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现有资源,联系知名企业,签订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场所,尤其是与学生创业相关性比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和服务类企业,便于学生从中学习同类企业的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等.创业实践项目交流:就业中心要积极与本校内负责国际事务、合作发展、校友工作等工作的部门合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创业学员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创业学员、团队参与境内高校创业联盟主题活动,参与中外创业研讨会议等.

  创业技能实操培训:就业中心要积极贯彻落实九部委提出的“创业引领计划”,与各省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技能实操培训,熟悉相关法律事务,掌握创业技能,了解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惠政策申请等业务流程.

  (四)以团队培养为动力,培育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类社团是活跃在高校里的学生创业的中坚力量(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青春创业社等学生组织),是就业中心在学校开展创业类指导活动、营造创业的得力助手.要为社团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加入社团,鼓励其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类比赛和活动,并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就业:武清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工作汇报[PPT]

  首先,就业中心要在学生创业社团内选拔有创业项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因为初创团队的创建大多基于同学、朋友,专业、经历一致性太强,团队缺乏稳定性和协同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学历、跨地区、跨国界组建团队.

  其次,就业中心要为重点培养团队提供学习、办公的场所,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组织创业导师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要整合学校各单位力量,形成创业竞赛选拔、保障、奖励的系统工作体系,组织团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赛事,力争在各项赛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锻炼学生、培养团队、挖掘资源、推广项目.

  总之,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创业类社团、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激发有创业意愿同学的创业论文范文,提升创业积极性,提高对创业队伍的领导力,尤其是要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雄心壮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五)以资源支持为依托,推进创业孵化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举措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5]创业者所在高校的创业支持系统里就业中心、团委、教务部门等为其提供了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理论学习、创业项目指导,但也需要从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创业资金和场地支持等帮助.

  校内资源:就业中心可以协同校内教务、团委、大学科技园、校友办公室、国际事务部、国资等部门,做好校内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分工,尤其是在学生创业初期给予团队组建、办公场地租赁、企业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校外资源:就业中心可积极与各省、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各种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组,定期选拔评估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相应创业园,签订孵化协议,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使创业团队公司化运作;也可与天使投资、风投等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在全校范围内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促进创业团队的资本化运作.

  (六)以创业政策为保障,加速创业升级

  为保障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就业中心要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研究制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活动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就业中心与政府创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共同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同时,除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外,就业中心可制定由其管理的《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办法》《学生创业合作项目管理规定》《学生创业奖励条例》等政策.

  (七)以理论研究为方向,打造创业师资

  就业中心要负责开展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创业项目孵化实践探索、创业指导体系、模式研究、申报相关课题、编写相关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类教材,满足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创业指导服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组建校内创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从经济、管理、法学、心理等学科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教师充实到就业创业公共选修课堂中来 [6];组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外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以及相应咨询师培训;聘任成功创业校友、政府创业机构负责人、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学生开展全程性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创业成功.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2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制度逐渐推进,想上大学已经不是学生触不可及的梦想.这样的趋势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文章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国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并且就此问题召开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会议,希望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相关会议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清除自身的责任,要让大学生在负责任的教育部门中提高能力,促使大学生积极创业.会议中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工学结合,培养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突破就业带来的困难.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1.1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现有工作岗位供不应求

  根据相关教育部门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从2004年到2007年三年时间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达到了八十万人,而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就有七百万人,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而就业岗位增加缓慢,因此就业岗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让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的状态[1].

  1.2 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阅历、性别歧视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很不可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出现低迷的状态.然而,近年来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就业形势深入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如一些发达城市的计算机专业比较火爆,者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面宽阔了许多,各大学生提高了更多的就业空间,从相关资料中发现,这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岗位出现了许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加,而其他文科、哲学类的工作岗位缺少了许多大学生,也让这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3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设置“高门槛”

  在全国就业市场来看,许多重点城市的人才市场要求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而这样的实际情况让许多用人单位需要高学历人才的缺口较大.由此看出,就业和学历密切相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现,硕士(含硕士)以上的人数、本科人员人数、其他的求职人数和职位数之 别为1:1.03、1:0.51、1:0.43;从比例可以看出,要求硕士(含硕士)以上的岗位多于要求本科以及其他学历的岗位.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就目前就业市场需求来看,相关的高校应该重视教育理念,建立全程化的大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这里的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是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结合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而不是在大学生快毕业时,临时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的就业市场来说,高校应该顾虑全局,对整个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一些活动进行实施就业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一年级的指导方向为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二年级的指导方向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三年级的指导方向为就业定向指导;大学四年级的指导方向为实施择业指导.将这四个阶段融合到整个大学的学习中,将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2].例如在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时,他们对于专业的发展前途和动态不够了解,这样情况下,学校可以将邀请一些专业的指导老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对刚入校的大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前途和动态,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想要就读的专业,不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相应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实践活动.

  2.2 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个工作岗位中实施就业指导工作,能够让大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还能让自己扮演一个社会角色.高校将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进行分析,让大学生快速了解就业知识,帮助他们接受和认可社会,仅做好这些工作远远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增强,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帮助大学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等,通过这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进而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学改革相结合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性质来看,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服务.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为中心,将市场的竞争局面深入到大学生教育中.了解市场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接近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人才.从市场就业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培养的才人是否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和接受,一般情况下,从大学生的就业率就能看出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代表市场认可高等院校教育理念的程度,对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个大学时代,高等院校想要稳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就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全能人才,将教学理念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让两者符合市场的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将科学的教学方法、内容融入到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竞争的时候,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才能稳固高等院校在社会中的地位.

  3 结语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大学生择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希望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德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中旬刊),2015(1):232-233.

  [2]陈盈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才智,2013(10):117.

  [3]王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5):10-13.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和此相反的则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持续走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更迫切需要系统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高校基本都已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存在就业指导缺少连贯性、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主导思想,并借鉴各学者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

  一、就业指导全程化

  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正处于探索阶段(15-24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学习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笔者将大学四年分为四个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其中,体现指导的全程化.

  1.导入期(大一).大一的学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对于自身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普遍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入学教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二,自我认知,通过相关量表及有针对性的课程来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能力素质等;第三,专业认知,各专业负责老师通过讲座等形式向大一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职业定位、职业所需能力等,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并建立初步的职业生涯理想;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重在帮助大一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意识,为后续就业指导打下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2.成长期(大二).大二学生通过导入期的教育,对于自身、专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清晰的职业理想、自身定位不清等.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职业知识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介绍成功案例、专题讲座等活动和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第二,职业能力评估和发展,通过相关量表及校企合作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开设相关的能力发展课程,重在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开展相关课程和讲座,指导学生撰写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3.过渡期(大三).相较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结合大三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来开展指导工作:第一,实习安排,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市场合作等形式为学生开拓实习路径,提供更多的实习选择;第二,求职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专家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求职教育,包括简历、网投、笔试、面试等;第三,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在前两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大三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目标定位的指导,帮助大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第四,职业能力培训,在过渡期应当重视大三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两个方面的培训.

  4.尝试期(大四).进入大学四年级,就意味着毕业和就业,大四不仅是学生四年职业生涯准备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成效如何检验,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心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就业指导”:第一,提供和发布就业信息,其中包括校企合作招聘、开展公益性质的招聘会等;第二,就业指导和咨询,指导中心和企业、人才市场等合作,关注就业形势、开展职前培训、就业程序指导等.

  二、就业指导全方位

  理想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应当是全方位的,本项目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大都处于职业探索阶段(15-24岁),在本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生涯意识,不断发掘和发展个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目标实现辅导等.

  2.能力培训.能力培训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校内选修课程、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长不断提升其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商务礼仪等.

  3.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并不单单是指在学生大四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是包括从学生进入大学的入学教育开始,直至学生毕业就业离校.因为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心理变化、职业目标、个人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就业指导在每一阶段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都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同时,各阶段的就业指导也不是完全迥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递进的,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变化适时地予以帮助和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工作核心.

  4.就业咨询.就业咨询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告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同时也接受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和求助.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能加快信息的更新,加强和校外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铺就更多的路径.

  5.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能配备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人员,该方面工作包括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和心理辅导.当学生在探索职业生涯目标和实现就业的过程中,遇到某些困难或心理上产生问题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主动地予以心理帮助和心理辅导.

  三、就业指导一体化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性问题,不是单单学生和高校二者能完全解决的,因此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媒介,连接起学生和校外用人单位之间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校外企业家讲座、企业参观等活动,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一体化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企业生活,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避免供给和需求错位的现象.

  四、就业指导专业化

  在本项目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人员主要由高校辅导员、学工办教师等组成,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较少,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层次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办事效率和效果.因此,指导人员的专业化也是理想的就业指导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一方面,在人员选择,高校要注意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择优录取,同时组织就业指导队伍的时候要注意团队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形成一个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注意指导队伍的培训,包括定期培训、能力拓展等,也要时常和其他高校、职业指导专家、校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保持指导队伍的先进性和和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77-79

  [2]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和职业,2011(33):100-102.

  [3]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和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39-140

  [4]石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构建和实现途径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19):181-182

  [5]张光辉.高校就业指导理想模式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10,4(28):112-116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