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1

  进入大学,我们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每周一节的军事理论课,让我接触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方面。通过两个多月对军事理论的学习,我对中国国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国防概述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国防虽依国家的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一切国防的共同实质,都是以捍卫和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来组织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二、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1)、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世界全局的影响明显减弱,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亚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但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仍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我国周边环境及国内情况分析

  我国周边的邻国很多,而且领土争端也不少,解决起来很棘手。最近周边恐怖主义 猖獗,恶化了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海洋方面也存在许多的隐患和威胁。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周边国家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并且多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形成了我国周边的不稳定和周边的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 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和利益的基础,把中国建设成自立自强的国家是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宪法赋予中国武装力量的主要职责。

  三、我国的国防建设

  我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外御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第二阶段(1953—1966)调整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四阶段(1977—1989)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我国的国防历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平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四、中国的国防力量

  中国的国防力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 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主要担负防卫作战任务,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预备役部队平时按照规定进行训练,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民兵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协助维护社会秩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在全国范围内设立7个军区。

  五、国防经费(国防建设的基础)

  国防经费国防经费对于军队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国家于 国防军事方面的经费。包括用于国防建设和战争的经费。军费开支用于支持国家安全的稳定和保障,同时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攫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中国自身的情况看,中国国防费的支出是极其有限的。以公布的有关数字为例,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站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3%。比2009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2011年的国防费预算为6011亿人民币。站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但美国2011年的国防费预算为7250亿美元,按最新汇率计917亿美元,我国差不多是人家的八分之一。

  六、我国的现状决定我国的国防政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我国面临着极为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国的国防政策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以上就是我开始这门课程以来上课听到的以及下课资料上看到的,国防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与统一的至关重要的建设,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要了解,还需要为我国国防出一份力。比如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国防建设上面去,或者当兵,或者在国家遇到战争时积极参与……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出力的方式,我们是中国人,要做我们该做的事。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2

  摘要:在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及功能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共享与产权归属、协同创新“锁定”与路径依赖、金融支持有效性、高校文化与评价体制等角度就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就障碍因素的消除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障碍因素;

  1、问题提出

  自建国以来,军民协调一直是我国诠释融合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军民兼顾”与“军民结合”,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无一不体现着这一伟大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军民协调关系中最具突出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军民技术协同创新,也经历了“单边溢出→双向互动→融合创新”等阶段,而促进军民科技互动过程演进的主要因素是为了改变“隔离创新带来的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创新碎片化、重复率高、相互交流少”,针对这一重要议题,理论界中已有大量文献,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构建[1]”、“创新能力体系建设[2]”、“融合产业创新平台的政府供给改革[3]”、“国外发达国家军民协同创新典型模式[4]”、“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5]”、“技术转移网络运作机理[6]”等诸多方面开展了详实且丰富多样的研究,为我国军民产业互动创新水平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及相应政策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文认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是由军工企业、民用研发机构及产业组织、高校与科研院所、军方组织以及其他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中介等社会组织所构成的复杂联盟,各创新主体在权力资源、运作模式、协同创新观念、组织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强的异质性,所以顺利实现这一新型“官-军-产-学-研”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从协同创新过程事实出发,分析军民融合创新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减少对立与冲突,以提升系统运行水平与效率。

  2、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及功能定位

  如图1,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包括以下几类主体:①军方及其研究机构。军方通过对战略形势的变化以及对整体军事实力的评估,提出武器装备的发展要求,并作为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进行项目设计、规划、立项、审批、验收等工作。军事研发机构则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研发,并从现有装备水平、技术可行性论证、性能设计等多个角度就研发的方向与进度进行反馈,以对军方决策调整优化提供依据;②民用研发机构及产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民用研发机构与产业组织以市场开拓、满足动态竞争、获取经济为目的进行新产品(业务)研发,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他的商业化运作,其在军民融合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是:①国防技术向商用领域扩散过程中的技术承接与吸纳,对传统民用工业进行升级改良,如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军事技术向家电制造、汽车、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民用领域渗透;②民用研发机构与产业组织包括向军队与军事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原材料,通过公开竞标与取得资质形式为军队提供承制装备,参与军事装备的研制与设计、装备维修与革新、入股军工企业;③高等院校拥有社会中最为雄厚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在世界各国实践中,高校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对推进尖端武器研发、军事装备升级、军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①有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探索适合推动军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军民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科研联合攻关机制,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合作研发;②与军队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军事科学院、高校为依托,开展联合培养军民两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作,在学科、项目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双向孵化;④科技中介、协会、金融机构。科技中介主要负责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在融资、技术、信息需求上为军民协同创新组织提供支持,行业协会在经济与法制两个层面,发挥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作用,维护每一个军民协作创新主体的权益主张与诉求,同时,行业专家的组织身份也决定了其管理经验与市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

  图1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

  3、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分析

  3.1 信息共享与技术产权障碍

  3.1.1 军方单位的观念障碍

  我国军工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运营体制之下,无论是资金来源、项目立项与审批验收都具有极强的政府与军方色彩,加之军事工业较民用工业在社会声誉、技术先进性水平上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很多军工企业对“军转民”、“民转军”所带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以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借口,对法律框架内允许的军事技术禁止向民用机构输出,也无视民用机构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在主观上缺乏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意识。

  3.1.2 机制保护下的军方利益障碍

  从市场属性来看,军工产品(服务)市场具有高度的垄断性,特别是现行国防制度情形下一些涉密性较高的产业与产品,均受到严格管制。相比于民营商业机构,军方企业无论是在产品价格、产品合规性范围、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审批权限宽松度上均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民营商业机构在与军方性质的机构、企业进行创新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面临已有的创新与商业风险,还要承担来自于军方合作者方面的“临时强制退出所带来的沉没成本风险”与“成果收益被侵占风险”.

  3.1.3 设计观念障碍

  军事企业产品一般注重规格、质量、强度、韧性、耐高温(严寒)等物理性指标,很少看重商业化价值,并在设计生产模式上一贯表现为“多试验、少生产,规格一致,小批量,渐进改良”.而而民用商业部门一般出于占领市场、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需求、获取经济利润的目的,在产品设计上最为看重产品是否符合经济性、易于生产和销售,并体现为“大批量、多样化,低成本、多功能”特征。产品设计标准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创新协同中军方与民用研发人员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3.1.4 知识产权归属障碍

  新经济时代,产权是企业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维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资产,所以军民融合创新中民营企业欲通过借助军方技术向自身的输出及联合研发获取关键产权是一大重要目的。但目前《专利法》、《着作权法》并未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界定,从操作上看,只要涉及军方及相关单位利益,国家比较倾向于做出对其的产权划分,这对民营研发机构与企业造成了强烈了不安全感,虽然会采取其他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但对其创新积极性的打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3.2 协同创新“锁定”与路径依赖障碍

  3.2.1 创新主体行为“锁定”

  “民转军”过程中,不少民营企业与研发机构在创新意识上逐渐淡化,沦为彻头彻尾的军用品供应商,因为军方采购所具有的利润稳定性、超额性,设计、生产、供应行为“听指令”成为常态,甚至将民用生产业务比例下调与摒弃。从功能定位角度看,军民协同创新产业链中,民企逐渐成为创新网络中最为边缘化的节点,军工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前景预判往往发挥着主流带动作用,民企难以依据外部市场变化进行自主创新并在整个协同网络中发挥引导作用,使创新主体行为被“锁定”.

  3.2.2 创新路径依赖

  在长期军民科技研发体系相互隔离的各自发展进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原因导致重复研发现象非常普遍,同一项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开发出来,只是在技术标准上有所差异。在融合之后,当军方与民用商业机构同时认识到重复研发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就会形成“比较--筛选--摒弃”的合作模式,即通过比较同一类型技术的可靠性、发展潜力后,筛选出所有创新主体认为最佳的技术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由于军方研发机构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土地及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加上其拥有更强势的主导能力,民营机构往往只能成为跟随者,既不愿意对已有方案提出挑战,更有着“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直接‘搭便车’”的内在动机。

  3.2.3 “军转民”科技成果市场化难度高

  参与军民协同创新的民营机构,在创新路径依赖机制下很难进行科技成果市场化,许多“民参军”机构往往陷入“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水平与成熟度”,而忽视了“现有企业资源条件下,能否将这些技术进行成果化运用”,具体包括技术引进之后的人才与配套设施建设该怎么做?转化为市场中产品后的维护与进一步改良升级应当如何进行?面对用户新的需求时怎样与军工企业进行协调、反馈以进行设计方案修正?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考虑的缺失都对军事技术民用化、商品化造成阻碍,另外,国防技术产权的长期“国有化”与技术“军转民”后利润分享机制不明确,致使军事机构人员产权商业化动力不足。

  3.3 金融支持有效性障碍

  3.3.1 融资渠道窄,投资风险可控性低

  我国目前国防科技工业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已经实现了开放式金融、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以PPP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合作体系也已经建立,但是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与非公有资本融入度仍然很低。在正规金融上,银行普遍向军民合作创业企业提供贷款还是基于信用与抵押贷款,在资本市场融资上也是主要靠单一的股票形式筹资。

  3.3.2 基金平台建设刚刚起步,投入规模与管理水平不高

  自2015年起,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各类省市基金平台(如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建立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平台(国华军民、中船重工、中信国通、航天资金,等)、阶段引导基金平台(达晨创投、国创投资,等)纷纷建立,但在投资规模、投资领域与示范效应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基金运行看,虽然在短短几年中军工企业及军民合作企业在金融创新、基金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极运用大数据方法对军民协同创新资金进行了有效管理,但真正具有实力的军民合作基金管理平台少之又少。

  3.3.3 基金平台金融创新步伐慢,资金使用水平较低

  基金不仅为创新主体提供经济支持,也为项目、产业运行中的风险内控有着意义。我国军民协同创新基金投资方式单一、系统性规划不足是突出问题,在融资方式上尚未普遍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方式,在军民融合产业重点投资领域的识别、融资与投资预测及评估、融资模式与基于产品设计的资金阶段性分配使用、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上也为形成有效的制度性建设。

  3.4 高校文化与评价体制障碍

  3.4.1 高校科研人员的文化与角色冲突

  大学教师从事科研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以试验成果、研究报告、论文向同行及社会证明其自身价值,以获得学术声誉上的满足感,并取得相应的科研奖励报酬。并且,科研成果公开也是一大诉求,与军方单位联合研发取得的成果并不能公开,致使很多高校科研工作者不愿意进行军民协同创新。随着中国《保密法》条款的越来越严格和对国外间谍渗透防止力度的增强,一些原来只属于科学领域的信息也可能导致涉密问题,所以风险规避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回避军民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

  3.4.2 多数非军事高校难以获得军工项目准入

  除了哈工大、北航、北理、南理、南航、西工大等少数国内原隶属国防科工委的高校,其他国内高校无论是学科声誉、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很难涉足军事装备领域。我国目前军事装备工程项目在时点、规格、管理模式上非常严格,很多高校难以达到既定的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在实践中,高校助推军民协作创新网络的行为呈现碎片化,只能在部分项目流程及部件制造上提供非连续性支持。

  3.4.3 高校评价体系与军工项目的不契合

  在很多高校科研人员认知中,基础研究往往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例如物理学研究成为原子弹制造的技术基础,而相反的作用并不存在,参与军民协同创新并不能为高校学术发展及培养人才有所帮助,并且,在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与科技奖励是三大核心指标,大量参与军工融合创新能否普遍被纳入评价体系仍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尽管在一些大型军工工程项目中,高校参与者获奖的概率会更大,但往往在署名与否与顺序上不占优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

  4、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的消除对策

  4.1 建立军民互动交流机制,强化创新主体独立地位

  4.1.1 交流机制构建

  国有军工企业独特的非市场运营机制及知识保密体系规制下所带来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主动性不高,以及对待设计、生产运营观念差异阻碍创新网络内各节点交流,因此加强创新节点之间及网络内外主体的交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工非关键技术的公开化、非核心保密领域的非军事机构准入权限上要有所放开。

  4.1.2 放款政府管制,破除路径依赖

  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军方对军事研发机构、军工企业的管制应放松,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放权,让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的核心军工组织能够建立市场化、商业化意识,走自由发展的道路,在军民两用技术商品开发、商业化模式道路中少一些行政导向、多一些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积极与网络外的商业与社会机构多交流、多沟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多向其他优秀组织学习,民用商业机构也应保持自身独有的运营模式,避免盲目依赖。

  4.2 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基金平台效率

  4.2.1 拓宽资本注入渠道

  完善准入机制,允许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向更广泛的军民融合产业领域进行投资,设立各类典当行、担保组织、互联网金融组织,加速再担保、再保险等机构的大力融入,以全面分散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与市场化中的风险。金融部门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为相关产业园建设、项目孵化工作提供信贷资金,积极引导军创企业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与“公私合营(PPP)”进行多元融资合作。

  4.2.2 探索新的基金合作路径

  军民融合创新资金支持体系不可能自发形成,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出台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要求,在各类军民创新合作项目的立项、审批、执行上就军民协同创新产业集群、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辅助设备保障方面的规划进行细化,明细每一项支出的规模与有效性,并引导军民合作企业在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不良资产处置、资金风控体系建设上进行优化和改进。

  4.3 高校应加强与兵工企业与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强化高校军民合作创新科研、教育改革

  4.3.1 强化双向合作,发挥政府支持作用

  高校在注重校内创新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兵工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共建力度,并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化基地,拓宽合作深度与广度。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层面要就高校进入国防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申报流程、利益分配、产权归属、审批标准做出放宽和明确的界定,地方政府要在平台建设、土地(产房、信息网络体系)供给上给出强力支撑。

  4.3.2 加强宏观协调,形成整套激励

  教育、国防、财政、科技等各部位在高等院校重大军民科技协作研发决策上要形成顶层协调机制,联手推进“高校--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建设,并鼓励高校学者、着名民营企业家、军工企业以及国内外各大智库积极协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等中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项目的比例与资助金额。同时,教育部应出台新的《高校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引导各大院校积极调整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军民融合协作创新及取得的关键性技术成果与贡献、纳入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并与个人薪酬、晋升、职称评定与续聘密切挂钩。

  参考文献

  [1]张明亲,谢立仁,张冬敏。基于ANT 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5)。

  [2]索晴。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6,(3)。

  [3]谭清美,王斌,王子龙,张浩。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10)。

  [4]李海海,孔莉霞。国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7,(10)。

  [5]李强,余吉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与示范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2)。

  [6]贺新闻,侯光明, 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网络治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3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环境对人的改变作用,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和以往有所不同,90后的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对90后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使德育生活化,并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拥有更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思政;德育;特征

  自2008年高校迎来第一批90后大学生至今,在校大学生中的主要部分基本上就是90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个性和特点,向传统的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了解和剖析90后的个性特征,并探索出有效地途径对他们进行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德育的生活化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方式.

  一、90后大学生鲜明的特征

  90后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有人曾预言,中国将会败落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在“垮掉的一代”、“有担当的一代”等不同的声音中,90后大学生逐渐成长起来.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80后、70后的特征,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90后大学生个性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可以了解到在不同于以往的因素作用下,90后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个性和不同.还可以在掌握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之后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大多性格单纯而直率,他们敢爱敢恨、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并能和陈腐的观念作斗争.他们对这个世界都会充满很强的好奇心,不会过于听信所谓的权威,能够用比较辩证的方式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他们讨厌一成不变,能够在当前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下,活出自我还负有道德心和责任感.

  相比优点而言,缺点就是90后大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知道怎样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对自己的未来较为迷茫.他们中很多人过于在意自己的得失,过分热衷于追求金钱和名利,有些人甚至为此出卖灵魂.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他们更容易沉醉于其中,出现讨厌现实世界的虚伪,不愿愿抽出时间来和他人交往等表现.某些90后女大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嫁个富豪或者被包养,甚至公然打出求包养的旗号,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二、90后大学生生活德育的现状

  德育的生活化,不仅是德育的实施更加注重主体的能动性以及参和性,更是一种生活上的回归,德育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需要在生活中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性,也增加了德育的可操作性.对于喜欢标新立异、思想叛逆、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来说,生活德育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体悟人生,逐渐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首先,没有对90后大学生有针对性的生活德育.近几年来,人们渐渐的认识到了传统德育的弊端,要求德育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生活德育的研究依旧任重道远.90后不喜欢纯粹的理论,理论的灌输常常会使他们失去耐性,不喜欢纯粹的说教,比较享受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他们常常以“很二”、“脑残”、“吃货”来自居.他们不满于传统的道德教条,传统的道德理念往往也只是挂在嘴上,所以德育要回到生活,就要针对他们的特征进行德育.但是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生活德育都没有针对他们自身的特征来进行,这就使得生活德育得不到90后的心理认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高校德育过分强调知性德育.高校德育问题就在于生活德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依旧是以知性德育为主,这种脱离生活而建造起来的道德上的空中楼阁,对90后大学生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所以高校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反思,让德育不仅体现在在课堂上,更出现在生活中,让90后大学生的德育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更好的接受,过上更好的生活.

  再次,家庭的生活德育功能常常被忽略.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的事,倘若他们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的行为,听到最多的就是老师没教育好.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家庭也是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地方,家庭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形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在潜移默化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在现在的德育过程中,家庭的生活德育往往被忽略,这就造成了德育链条的中断,不利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

  三、90后大学生生活德育的路径

  当前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的改善、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都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当前的生活德育增加了新的内容.面对90后大学生生活德育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高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下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纪律、有文理想、有文化的人.

  首先,规范网络.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里,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大社会,现实社会有的,网络社会也有,90后大学生可以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也可以用虚拟的身份生活在网络的世界,网络是90后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所以要对网络进行规范,倡导一种文明、道德的上网方式,过一种制度性的网络生活.国家是网络信息的主要管理者,国家要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得网络的使用更加规范,传递的信息更加服务于实现90后大学生现实社会生活的德育,多鼓励网络 推出好的作品,为90后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其次,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校园环境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校园环境之分,显性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园建设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布局以及干净的校园,都能让90后大学生住的舒心,也能自觉维护,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娱乐设施,可以带给他们身心的娱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健康的生活.隐性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风气,良好的校园风气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到90后大学生,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下,过上更好更有理想有道德的生活.这种显性和隐性的道德熏陶,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塑造着他们的道德品格.

  再次,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在很多90后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来自离婚家庭或者是父母长期不和的家庭.相比在家庭和谐的氛围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在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叛逆和偏执敌对.所以父母不要存留传统观念“棍棒之下出孝子”,要和孩子平等对话,在和睦、 的家庭氛围下,让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品质.同时,父母要为90后大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树立正确的家庭生活德育观念,帮助孩子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升华孩子的道德品质.

  当前90后大学生自2008年第一批进入到大学到现在,已经有一些进入到社会之中,他们渐渐的成熟,有自己的主见和人生观念.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改变当前只注重高校生活德育的情况,就要把社会、学校和家庭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他们进行更加全面和长久的影响.(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和文明,2002,(4).

  [2]张忠华,李明睿.生活德育:我们研究了什么[J].现代大学教育,2009,(4):33-38.

  [3]张正江.生活德育和知识德育的对立和统一[J].上海教育科研,2013,(6).

  [4]贾玉珍.高校生活德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8,(11):114-115.

  [5]汪凤炎,郑红.改变道德习俗: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6).

  [6]粟高燕.高校生活德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6,(11).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