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已经不仅是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契机,更是未来发展的目标。本文利用唐山市发布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以该评价指标为依据统计获得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型城市要素的角度剖析其原因,提出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议。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

  一、沿海地区技术服务平台现状分析

  (一)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1.科技创新研发平台。2010年,秦皇岛、唐山、沧州3个沿海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3家。

  2.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唐山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这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秦皇岛市依托燕山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建设了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沿海3市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4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4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6个,大学科技园1个。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均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基本构建起服务范围广、服务层面多、服务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基本覆盖沿海地区各市科技信息综合网站,能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服务地域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沿海3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5家,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7家,创业服务中心3家和1家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弱。在沿海地区还没有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研发单位研究内容仍以解决所依托单位的技术难题为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研发的课题不多,推动产业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服务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二、加强沿海地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聚集创新资源,聚焦战略重点,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支撑科学发展。

  1.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按照沿海地区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平台资源的特色,突出重点,优先构建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依托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区域创新服务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扩充增量,激活存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优先顺序,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4.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发挥各级政府对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创建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合力。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共享机制,使科技服务平台为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服务。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沿海地区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显著增强。面向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组建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10个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沿海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新组建10个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三、推动沿海地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统筹科技、财政、人社、发改、工信、国税、地税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大举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推进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进一步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等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省财政设立科技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沿海3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每年用于科技的预算内资金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对沿海地区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对建立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按绩效实施事后补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个人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形式建立科技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加大对社会资金设立风险基金的引导支持,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三)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激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推动我省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充分利用退税和税收抵免等措施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沿海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崛起提供政策保障。

  (四)夯实创新人才智力支撑

  围绕沿海地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加快人才引进,努力选拔培养一批领军人才,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造就一批产业创新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归国留学人员来沿海地区创业,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依托我省重点高校、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方面的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勇于攻坚、善于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期股、期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现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2010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创新型城市必将成为唐山市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唐山市制定《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立足唐山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实施、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模式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和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多方着力,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通过几年的加速建设,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成效

  1.2创新制度环境不断改善

  唐山市近几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法规和文件,包括2010年的《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为唐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硬环境,唐山市也做了诸多工作。2013年,唐山市荣获“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推进杰出成就奖”。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个。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

  1.2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增加2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3家,增加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增加4家。全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全年申请专利3460件,授权专利239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33.3%。CRH380B(L)高速动车组被认定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全年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110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5.9亿元。全年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项目41项,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11项。取得科学技术奖励1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38项,市级奖励82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44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4项,国内领先水平352项,国内先进水平52项。

  1.3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71所,在校生120.84万人,教职工9.4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生11.18万人,比上年下降0.1%;本年新招生3.46万人,比上年增长0.896,其中研究生招生783人,增长4.1%;在校研究生2257人,增长6.4%。河北联合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通过教育部验收。中等职业学校51所,在校生6.69万人。普通中学330所,在校生31.96万人。小学1122所,在校生47.38万人。幼儿园847所,在园幼儿21.01万人。年末拥有省级示范幼儿园54所,新增7所。截至目前,唐山市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引进院士27名,建立了涉及钢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的合作研发平台16个,培养本市企业技术骨干40多名,为企业、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巨大成效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同样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内在原因,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唐山市创新型城市的进一步建设。本课题组借助唐山市发布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以该评价指标为依据统计获得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2.1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县区创新投入差异巨大。创新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创新投入中既包括企业的投入,又包括政府的投入。本课题利用“科技创新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二级指标x2)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二级指标x5)对于唐山市科技投入进行分析,发现唐山市各县区科技投入差异较为显著。其中,指标x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平均值为100.47%,只有7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上,11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下,并且在10%以下的有路南区(3.51%)、滦县(2.50%)和古冶区(0.45%)三个县区,科技创新投入差异极大;指标x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的平均数为31.37%,只有6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上;丰南区、路南区在创新投入方面占有优势,平均数以上的有9个县(市)区,然而仍然有一半的县(市)区的创新投入指数在平均数以下。可见,唐山市创新投入差异巨大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必将影响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中,在100%以上的仅有路北区(110.71%)、迁西县(105.47%)、芦台区(100%)3个县(市)区,其余15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均在100%以下,说明唐山市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中,不仅是差异巨大,投入水平也有所不足。   企业创新依然薄弱。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通过对于“企业创新指数”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除了高新区表现显著优异(117.03%)外,唐山市大部分县(市)区的企业创新均表现不佳(企业创新指数均在100%以下,平均值仅为35.05%),其中指数值在10%以下的有5个县(市)区古冶区(0.00%)、滦县(0.41%)、乐亭县(4.64%)、海港区(6.28%)、遵化市(9.85%)。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致使唐山市缺乏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持续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在“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指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遵化市的成果转化指数居高(205.84%),其次是丰润区、玉田县、开平区、高新区、丰南区、滦南县、曹妃甸、汉沽区,这些县(市)区的成果转化指数对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贡献均为正。其余县(市)区的成果转化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均为负。18个县(市)区的平均值为98.90%,9个县(市)区在平均数以上,9个县(市)区在平均数以下。位于排名后三位的是:乐亭县的成果转化指数为0,其次是古冶区的成果转化指数仅为13.64%,芦台区的成果转化指数为25.76%。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使得科技成果难以应用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

  高新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在“高新产业指数”中,路北区(228.06%)表现突出,高新区和迁西县次之,而其余15个县(市)区的高新产业指数均在100%以下,平均值仅为50.40%,有1/3的县(市)区(6个)指数水平无法达到10%。整体水平偏低,致使高新技术产业无法对于其他产业的转型发挥引领作用,阻碍唐山市资源性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

  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氛围和环境。城市能否实现创新取决于民众对于创新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在该指标分析中发现,高新区、曹妃甸、芦台区、海港区、汉沽区的全民科学素质有所提升,因这项指标仅选取了一个二级指标―创建国家级、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数。13个县(市)区的创建国家级、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数均有所减少。平均值为89.87%,5个县(市)区的指数在平均值以上,13个县(市)区的指数在平均值以下,说明唐山市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工作尚有应当完善之处。

  科技投入差异巨大,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高新产业发展落后,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升,种种问题的存在,最终影响了唐山市创新型城市整体建设水平。在对于“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18个县(市)区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数中,一半以上的县(市)区综合指数低于平均数,只能说明唐山市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在《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中给出了2012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其中唐山市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72分,整体排名中为第34名,在京津冀地区中排名第5名,落后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也印证了我们分析的结果。

  3.唐山市创新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唐山市创新城市过程中产生的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政府层面的,有微观企业层面的;有顶层设计层面,也有落实执行层面的;有政策层面的,也有实施层面的。我们参考马有才(2013)的观点,从创新城市建设的三大创新要素(创新主体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创新支撑要素)方面,对唐山市创新性城市的建设提出对策。

  3.1培育创新主体要素

  针对唐山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的突出问题,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是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首先,应加强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其次,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与改革。针对唐山政、产、学、研合作不畅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导引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研发机梅其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同时,高校应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到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并向企业开放实验设备。而从政府层面,首先应鼓励资源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流动;还应借助唐山市区域优势,积极促进资源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3.2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从唐山市的现实情况出发,特别关注将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到关键点,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因此,首先积极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探索人才流动形式,吸引人才高层次人才向唐山市流动;其次,应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吸引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同时,应集中社会科技资金,引导其向能够确定突出效果的创新项目投入。

  3.3完善创新支撑要素

  创新支撑要素既包括硬件要素,也包括软件要素。从硬件要素角度,唐山市应尽快完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软件要素角度,既要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构建社会的整体创新氛围;更总要的是通过相关创新政策的出台,鼓励企业创新活动,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推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科教基础、产业现状,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前提下,确定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明确、合理的目标,找准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统筹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在众多城市中形成本市独具的竞争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创新型城市道路。

  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

  为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强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规范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加强科技平台建设,2017年5月24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推进会。各市科技局分管副局长和业务处室负责人,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处长,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处长,部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传达了2017年科技部基础研究工作会会议精神,通报了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情况,对近期重要工作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安排部署。来自唐山市科技局、保定市科技局、沧州市科技局、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高品质钢连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与会代表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发言。代表们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指出,科技创新平台是河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河北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增强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平台的地位和作用;要创新思路措施,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议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平台结构布局,完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科学体系;要突出工作重点,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层次建设和稳步发展;要强化考核评估,严格程序、加强跟踪、落实制度,争创优秀省级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要推进政策落实落地,给予科技创新平台更多建设发展的自主权,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落实各项科技管理改革、科技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验田”和“示范区”;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综合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依托单位要积极协同、密切配合,使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各地、各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有贡献、有影响力的“科技印记”。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