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调研报告】

“扶贫车间”或者叫“社区工厂”“卫星工厂”,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它以带动脱贫为宗旨,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对扶贫攻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 20**年 11 月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此后在如何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上,又明确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挖掘扶贫车间潜力,积极探索符合本辖区实际的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

  一、 扶贫车间创建的现状

  ***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内有各类加工小作坊 18 家,主要从事订单电子元件加工、农产品加工包装、鞋帽服饰加工等,从业人员大多在 40 至***人之间,员工以家庭妇女为主,可以实现挣钱养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的愿望,月平均工资 1**元至 3**元不等。近年来,办事处充分利益利用现有车间以及区位优势,主要从以下方面积极创建扶贫车间:

  一是积极鼓励现有车间吸收贫困劳动力创建。通过上门宣传市政府扶持扶贫车间的相关政策,动员多吸收贫困劳动力,已创建成功 4 家扶贫车间,其中***电子有限公司已通过认定,吸收贫困劳动力 5 人从业,每年能为贫困户增收**.*万元左右;

  ***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吸收贫困劳动力 5 人)、**食品有限公司(已吸收贫困劳动力***人)、***卤业有限公司(已吸收贫困劳动力 6 人)均已达到创建要

  求,等待验收认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等 3 家加工车间正在扩大吸收贫困劳动力,力争在年底达到创建扶贫车间的条件。

  二是发挥本地商会资源,吸引更多商界老板创办新的扶贫车间。通过今年与商会老板沟通宣传,目前已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村创办电子加工车间,***电子有限公司计划在***村新农村建房点创办电子加工车间,本地老板计划在***村创办首饰加工厂。

  二、扶贫车间建设的困境

  1、贫困劳动力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现有车间工资水平普遍不高,日平均工资少的只有**元,多的也只有**元,相比城区每日临工工资**元的标准偏低,稍有一点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车间做事的意愿不强,形成了政府大力宣传发动、车间有意向创建,但贫困劳动力积极性不高的尴尬局面,车间很难招收到贫困劳动力。

  2、工种性质限制了招工范围。小作坊式的加工车间都是些手工工艺,且要求就业人员眼力、动手能力强,更适合女性从业,从而限制了男性员工就业,也影响了招收贫困劳动力的规模。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个别贫困劳动力由于自身条件原因,身体轻度残废、智力障碍、视力不好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车间用工条件,贫困劳动力有意愿但企业主又不愿意招收。

  3、资金扶持力度不足、销售平台制约影响扶贫车间发展。扶贫车间创办规模有限,存在财务核算不太规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金融部门支持积极性不高,贷款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扶贫车间健康发展。销售渠道单一,缺少多样化销售平台,企业自身销售渠道有限,对订单的依赖性大,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影响了扶贫车间发展状大。

  4、办厂条件不健全有较大生存风险。现有扶贫车间大多边生产边完善办厂条件,安全生产、环保等设施不健全,与现行国家行业政策规定有差距,存在被取

  缔风险,同时受市场竞争、产品开发、融资困难等方面影响,扶贫车间不愿在乡村分散落地发展,引导企业到乡村建厂设点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三、扶贫车间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为扶贫车间创建提供保障。对利用乡村屯闲置集体土地、其他土地自建的扶贫车间和租用乡村集体闲置旧学校、旧村委办公楼、闲置公有房屋、仓库的扶贫车间以及租用政府投资建设的扶贫车间,给予不同政策支持。强化金融支持,通过扶贫车间产业扶贫贷款,利用农商行授信贷款额度,以委托扶贫车间生产加工模式为扶贫车间提供原材料采购和加工费用等方面资金,支持免抵押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业务。统筹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激励各类扶贫车间发展壮大。

  2、政府要积极主动搭平台:一是政府多与商会、企业主加强联系,广泛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扶贫车间的扶持政策,及时了解企业家们创办车间的意向,存在的困难,招工需求。二是政府要组织基层村支两委、扶贫工作队、帮持干部积极发动贫困劳动力应聘扶贫车间岗位,解决好扶贫车间招工难的问题。

  3、企业主要适度放宽招工条件,尽可能多吸收贫困劳动力。一是针对贫困劳动力的特点,在招工条件方面不能完全和其他人一样,在能基本满足用工要求的前提下,对身体素质方面要适度放宽。二是贫困劳动力的工资待遇要与其他正常劳动力持平或略高。

  4、扶贫车间要不断提质升级,推动更强更大更优发展。要着力打造精品“示范车间”,在推动扶贫车间规模建设的同时,确保扶贫车间质的发展,要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增强企业竞争力;

  规范用工管理,保障就业员工合法权益,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完善一些人性化的附属设施,比如员工休息室、儿童游乐室等场所,吸引更多更好的劳务人员到扶贫车间就业。

  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2

  10月10-11日,为落实积石山县扶贫攻坚的具体情况,民建甘肃省委会宁崇瑞主委带队,赴积石山县及其部分乡镇,就积石山县扶贫车间(工厂)有关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根据本次调研情况,结合我省的实际,本报告就积石山县扶贫车间(工厂)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扶贫车间(工厂)现状及成效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搭台、贫困户参与”的原则,通过东西协作帮建、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创建、各类经济组织参与等多种形式,积石山县目前已建成厦门特利强雨具、中天创客、海投集团供应链、叶之漫服装、阿阳布鞋等27家扶贫车间,118家正在建设之中。扶贫车间和加工户已覆盖17个乡镇,集中吸纳劳动力9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546人。扶贫车间涉及雨伞生产、中药材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服装鞋帽及民族刺绣、箱包加工及纸箱生产、电商培训及线上销售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积石山县整合各种扶贫资金,通过完善配套设施、部门联动、主动作为,采用政府筹资“建”、东西对口“接”、龙头企业“带”、招商引资“引”、优惠政策“扶”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就近就业的扶贫新路子,真正实现了“扶贫车间”进村、贫困群众进厂、企业和群众互利双赢、小车间带动大扶贫的格局,既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满足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让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又让企业尽快盈利,为积石山县将来产业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扶贫车间带动作用有待提高

  目前扶贫车间已覆盖17个乡镇,但由于扶贫车间刚刚起步,规模较小、种类单一,且局限在县域附近,导致扶贫车间的集聚效应和对贫困劳动力的带动仍不太明显,吸纳劳动力有限,员工工资普遍较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目前,积石山县还没有标准化的工业园区,现有的园区基础设施不足,对企业吸引力不强,现有可利用的生产厂房数量少,车间配套设施仍存在不足,食宿、卫生间、暖气等配套措施没有完全跟上,不能满足外来企业快速入住的需求。

  (三)营商环境有待完善

  目前政府在营造环境、扶持政策、整合资源等方面还缺乏有效工作措施,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无法发挥聚集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对招商引资政策、制度、业务还不熟悉,有些手续审批较为复杂,一件事情需跑多趟办理,且审批时间长;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机制体制还没有建立。

  (四)对龙头企业的筛选有待量化

  目前对引入的扶贫车间建设企业经济实力、经营能力评估不细不深,收益安全存在风险,贫困人口权益保护不健全,产权归属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

  (五)扶贫车间(工厂)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难度很大

  尽管有的扶贫车间(工厂)做了长远规划,如厦门特利强雨具想把积石山县打造成“伞都”,中天创客想通过电商推动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进而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但由于积石山县产业基础薄弱,当地的企业、产业很少,人才匮乏,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六)扶贫车间人员不稳定

  一方面,扶贫车间员工工作时间不稳定。大多数员工是无法外出的留守人员,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孩子、打理农活等,造成员工请假次数多、时间长;另一方面,扶贫车间员工流动性较大,造成培训及就业工作不能稳定开展。

  (七)扶贫车间员工效率还有待提高

  第一,有些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就业愿望还不是很强烈。有些贫困户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严重,觉得自己在家坐着不动,政府也会给吃给喝给钱,缺少上进心、自律性;有些贫困户是在政府的安排下才去车间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有些农民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扶贫车间是政府开设的工厂,在车间工作是政府给工资,造成工作态度散漫。第三,由于扶贫车间成立时间短,工人对业务还不熟练,导致加工速度较慢。第四,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了松散的田野生产,使得他们还不能快速转换身份,按工人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第五,农民担心扶贫车间是暂时的,2020年以后会撤离,担心自己培训以后的技能只能短期奏效,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充分学习兄弟县市关于扶贫车间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创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好省州扶贫车间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生产线企业到积石山县建立扶贫车间;广泛收集县、乡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由县领导带队,分批次开展招商活动,鼓励返乡办厂,培育现代企业家;打造返乡创业平台,吸引鼓励优秀创业者回乡创业,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协调县直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密切配合,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帮助建设扶贫车间。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通过财政拔付、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园区、道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扶贫车间配套设施,解决物流成本高、厂房设施不配套、电力缺乏保障等实际问题。

  (三)“扶贫车间”的规模和生产项目要符合当地实情

  “扶贫车间”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特性,容易导致被盲目大量复制,带来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生产项目时,首先,应摸清家底、尊重劳动力基础、选准产业方向、应充分考虑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传统;其次,对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企业,要坚决避免引入;第三,在设计生产规模时,要根据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能力来决定自身的生产规模,从而决定“扶贫车间”的布局数量和用工规模。

  (四)促进“扶贫车间”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扶贫车间”作为一种新生的市场主体应在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依法纳税等方面接受政府部门的规范管理 ;其次,“扶贫车间”自身也应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比如对于招聘的员工应及时签订用工合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利,为“扶贫车间”用工和贫困员工的就业提供法律保护;第三,积极防范市场风险。“扶贫车间”在建前、建中和建后都应谨慎考虑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第四,鼓励企业做长远规划、长期发展,避免企业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大面积撤离。

  (五)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扶贫车间”是新事物,对它的认识是一个由排斥、认可到接受的过程。因此,开设“扶贫车间”,必须重点依靠乡镇和村一级的力量,广泛动员发动,使农户充分认识到“扶贫车间”在扶贫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加强沟通联系,引导“扶贫车间”与农户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动合同,保障农户利益;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紧密配合,解决扶贫车间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车间扶贫工作常态长效。

  (六)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一要加强就业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支持“扶贫车间”对招录用工进行免费技术培训,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二要尽快对县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熟悉政策、了解制度、搞清业务,为扶贫车间提供高效服务;三要加大基层扶贫干部培训力度。由组织部门会同扶贫部门,加大对贫困乡干部、村级组织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优化基层扶贫干部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扶贫车间”建设。

  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3

  2019年,河池市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就业扶贫车间的建立,既提升贫困群众务工技能,又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助推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进展情况

  (一)建设情况。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521个,吸纳就业29860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7742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人数4607人,占59.51%;吸纳贫困人口灵活就业人数3135人,占40.49%),吸纳建档立卡就业人数占总吸纳人数的25.93%。建设类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居家式。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共有16个,占建设总数的3.07%,吸纳就业人数519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48人。二是厂房式(工厂式)。厂房式(工厂式)就业扶贫车间共有223个,占建设总数的40.80%,吸纳就业人数20101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101人。三是种养式。种养式就业扶贫车间共有262个,占建设总数的50.29%,吸纳就业人数8306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211人。四是贸易流通式。贸易流通式就业扶贫车间共有9个,占建设总数的1.73%,吸纳就业人数333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8人。五是乡村旅游式。乡村旅游式就业扶贫车间共有9个,占总建设总数的1.73%,吸纳就业人数419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31人。

  (二)认定情况。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认定164个就业扶贫车间,已认定数占建设总数的31.48%,吸纳就业人数17566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数2454人。在已认定的164个就业扶贫车间中,正常经营的有159个,占96.95%;停产或不能正常经营的有5个,占3.05%。

  (三)落实政策情况。截至2019年底,在已认定的164个就业扶贫车间中享受人社部门带动就业补贴的有59个共计88.1万元,占认定总数的35.98%;享受贷款就业扶贫车间16个共计855万元,其中享受贷款贴息的就业扶贫车间有9个共计20.23万元;享受岗前培训补贴119人4.1万元;享受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补贴133人10.64万元;享受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补贴5个308.85万元;享受居家生产设备购置补助1个48.2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桂政办发〔2018〕149号文件中五种就业扶贫车间类型,目前仅有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办法,由人社部门按照桂人社发〔2017〕82号开展认定。其他类型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办法自治区相关行业部门还未出台,目前无法开展认定。

  (二)就业扶贫车间认定条件达标难、吸引力低。一是河池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就业人员流动性大,按照自治区扶贫车间认定的条件,达到认定标准企业数量有限,目前达到认定标准的就业扶贫车间仅有521家。二是就业扶贫车间扶持政策吸引力不大,补贴金额少,带动就业一段时间后补助标准仅为1000元/人,对企业吸引力不大,且要求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口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要求提供的材料多。三是一些市场经济主体甚至认为申报就业扶贫车间后,相关行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种检查、考察增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能力难以保障。一是在五种类型的就业扶贫车间中,工厂式(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能力最强,占建设总数的40.80%,带动就业人数占带动总人数的67.32%;居家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3种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数仅占建设总数的6.53%,带动就业人数仅占带动就业总人数的4.26%,带动就业人数发挥作用不是很大。二是河池市建设的521个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就业29860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42人,平均每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数为其中吸纳就业人数约为57人,平均每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的贫困人口仅约为15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就业能力有限。三是河池市建设的521家就业扶贫车间中,种养式就业扶贫车间有262个,绝大部分的种养式车间以联建联养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实际上贫困人口参与就业的时间很少,有些甚至没有在扶贫车间就业。

  (四)就业扶贫车间就业人口相关权益难以保障。如就业扶贫车间的工伤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就业扶贫车间不能购买工伤保险,仅有商业意外保险,且赔付额度不超过10万元,一旦发生工伤事故,难以保障从业人员的权益。吸纳的就业人数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河池市人民政府已委托保险公司购买其人身意外险,但是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人身意外险无法保障。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认定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建议自治区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健全认定机制,相关行业部门加强调研,尽快研究完善出台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二是建议自治区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对因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关门闲置或吸纳贫困人口比例、就业人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就业扶贫车间,应及时取消认定;对闲置关门企业及时协商退出事宜,保持就业扶贫车间生命力,重新达到标准的恢复认定;动态调整后,建议由县级人社部门督促在5个工作日内对该车间的标识进行更换或拆除。

  (二)强化工作督查指导、开通绿色通道。一是建议自治区加强对就业扶贫车间工作的督查指导,强化县级人社、扶贫、组织、招商、财政、农业农村、银行等部门应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前、建设中、认定后”的工作指导,帮助乡镇、贫困村做好选址、产业引进、车间管理、入驻企业正常退出等工作,做到科学选址,不搞面子工程;入驻企业公开招租、村集体讨论,防止盲目引进产业企业;加强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针对企业提出的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达标难、补助低、检查多的问题,进一步科学规范建设标准、根据贫困人口就业时限逐步提高补助金额、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核验等,为贫困村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认定、政策补助、吸纳就业人数(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通绿色通道等。全面扎实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强化扶贫车间政策落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建议自治区建立健全就业扶贫车间相关政策,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如强化贫困村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补贴享受带动就业补贴、扶贫贷款贴息、岗前培训补贴、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补贴、居家生产设备购置补贴等。二是建议自治区级以上部门统筹研究制定就业扶贫车间的工伤保险政策,允许用工单位为贫困劳动力购买工伤保险,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发生工伤事故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3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