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党建工作总结】

改革开放37年来,党对新社会组织的认识及政策演变大体分为被动应付、主动应对、积极应对和科学应对四个阶段。科学规范引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需要重视重“建党”轻“党建”、重“上层”轻“底层”、重“当前”轻“前瞻”、重“党务”轻“业务”、重“人治”轻“法治”等问题。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对新形势下以党建引领促进组织人事工作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新形势下以党建引领促进组织人事工作的思考

  一、全面提升,深刻认识医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可能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刻阐明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医院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一)提升使命意识,彰显党组织的引导力和凝聚力。党组织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政治核心,对医院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导向引航和监督保障作用。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可以更好地保证医院在兴利除弊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推进救死扶伤这一中心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引导医院“防病治病、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保护人民健康”等重要任务的有效完成,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生死相托、性命相系”的使命,有效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二)提升大局意识,保证医院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是抓好医院党建工作的两项重点,也是关键点。由于医院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其行业作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医患和谐。医院的党风廉政建设与行业作风建设只有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廉洁从政、廉洁行医的正确引导力,才能形成清正廉洁、浩然正气、高风亮节、作风正派的医德医风,树立起良好的医院形象,形成优良的院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范。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医院党建工作,对于始终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促进医患和谐和行业作风根本好转,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提升奉献意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性和先进性。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可以提升医院的党建水平,激发医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业热情和创新激情,有利于将共产党员真正的“表率作用”体现在医院具体的工作当中,在岗位创先争优和“两学一做”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性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医护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投身医院的医疗管理和改革工作中,为实现共同的任务目标而团结协作,努力奋斗。

  二、追根究源,查找医院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查根源,“重业务、轻党务”现象普遍。由于医院改革内容的复杂性和日常救助病人事务的繁杂使得医院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对党建工作抓的不够严,不够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普遍认为医院的中心工作是临床业务工作,尤其在“县区医院改革”,药品将实施零差价改革新形势下,使得医院的总体收入受到影响,医院更多的考虑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认为党建工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消减了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工作的开展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办法。存在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没有把党建工作纳入部门整体工作来管理,也没有把党建工作与医疗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考核。

  (二)查机制,医院党支部功能弱化。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由于机构设置和职责权的不清晰导致党支部功能弱化。在单位组织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性。就医院党组织设置的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党委领导下的对各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和支委多是兼职。这样,很多临床业务科室的主任或业务骨干担当了各党支部书记职务,医院日常的业务工作十分繁多,他们往往忙于日常大量繁重的医务工作,抓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党员管理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医院人事改革的推进,人才聘任制度在各医院推行,这导致医院临床聘用人员增加,这部分人因为工作单位更换相对频繁,组织关系接转滞后,使得部分党员成为既不接受支部管理又不参加支部活动的自由党员。这些流动党员的增加,给医院支部党建功能的发挥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查管理,医院党建工作方法模式化。一项工作质量完成的好坏往往与工作方法是否适当有着紧密的联系。医院党建工作也是如此。然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在“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的不良社会氛围下,医疗单位缺乏用心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党建工作开展上缺乏新突破新进展的同时,传统的“三会一课”工作也开展的不是很到位,组织生活偏少,部分党员组织观念差,表率意识淡薄,常常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影响了党员的形象,更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再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开展的活动因循守旧,没有创新力和持续力,无法形成效果和气候。

  三、善于创新,切实探索医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医院党建工作新方法,稳固党的群众基础,助推党建工作的大力开展,是医院改革发展的灵魂所在,更是引领公立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综合在一起,把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上升为全党的党建目标,意味着党建思路、工作方式、形象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对政党的定位相比,是新的发展,更切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中国实际。而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创新党员学习机制。医院各级党支部要认真落实医院党委关于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学习教育制度,定期开展党性分析、批评与自我批评、通报情况,结合党员医生的现实表现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同时,要坚持医院党委领导和支部领导背党课和讲党课制度,以此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结合点,把党的“两会一课”真正落到实处。

  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医院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座谈讨论、“走出去看、请进来讲”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注重舆论宣传。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党建工作要善于借助舆论宣传这一手段,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等信息资源,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视野,拓宽医院党建工作的渠道和空间。一方面通过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馈医院党建工作动态,宣传医院党建制度、党建文件和党建工作小知识,营造医院党建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利用宣传板报、网站专栏大力宣传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好典型,形成医院文化大家谈的良好氛围,弘扬和宣传身边先进典型的事迹,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二)创新管理,规范制度广开言路。推行“群众参评、党员互评、组织讲评、领导点评”有机结合的“四评”工作方法,建立“一周一报表、一月一抽查、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保持领导点评的常态化和高效化,建立以点评促工作的动力机制,努力做到各级领导干部都作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注重将创先争优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不断放大创先争优活动的影响和成效。

  改进党员管理方式。党员转入转出都要记录,而且要有跟踪,转入的要严格转入手续,不漏点不落项,做到党员转移关系有接洽,转入的接收手续健全,转出的不留尾巴,严防口袋党员现象发生。

  建立网络联点,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让所有沟通信息有渠道、反映情况有场所、发表意见有门路、参加活动有组织、寻求帮助有依靠。通过建立联系网络,加强纵横联系和信息沟通,使组织和党员之间保持互知互明。

  推行党务公开。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站、会议、文件、公开栏等多种形式推行党务公开,紧密结合医院在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接受、反馈系统,及时检索、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思想信息,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

  (三)创新载体,拓展党建工作的渠道和空间。以优化服务举措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服务水平是党建工作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支部要做到充分了解病人的需求,围绕和谐医患关系,服务病人来开展系列活动。如可以在医院职工内每年度开展优秀员工的评比,每季度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科室的推选,设立党员先锋岗等办法,发掘和大力宣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个人或集体的先进典型。党委可以通过政工查房听取病人意见,采取病人回访、满意度调查,了解病人对医院的要求。通过党员公开承诺和聘请行风监督员来优化行业作风建设。

        对新形势下以党建引领促进组织人事工作的思考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呈雨后春笋之势壮大。我国社会组织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其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扩大,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愈显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社会组织因其自治性、组织性、公益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资源与社会基础的挑战。如果说,政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执政,那么各种社会组织的建立至少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并寻求最大化的动机。面对世情国情,如何让蓬勃发展的新社会组织在推动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中释放正能量,成为我党长期执政的支持者,意义重大。

  一、党对新社会组织的认识与政策的演变

  纵观改革开放37年,党对新社会组织的认识及政策演变大体分为4个阶段。

  (一)被动应付阶段,1980年至1990年。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实施,各种民间组织迅猛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组织,1984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成立全国性组织的通知。但到1989年前全国性社团增至1 600个,地方性社团逾20万个。1989年政治风波后,国家对各种民间组织进行了重新登记清理,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分别减至1 200个、18万个。

  很明显,在当时的形势下党对潮水般涌来的民间组织不仅缺乏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施策上也是乏新可陈的简单应付限制。

  (二)主动应对阶段,1992年至2002年。由于国内政治风波和国外苏欧剧变,使得党工作的重心和精力全部向党建、抵御和平演变倾斜,中国改革一度因“姓社姓资”而陷入徘徊停滞。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又开始提速,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作用。”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1998年初,中组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在社会团体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7月,中组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意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力度。”

  在这一阶段,党中央对新社会组织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明确,找到了应对的思路,就是要建立党组织。然而,在具体落实中并不理想,一是多数新社会组织没有落实文件要求,二是即使落实的也就是形式上挂了牌子。主管社团工作部门的党组织因缺乏经验,只是思路明确但尚未拿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应对阶段,2003年至2007年。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新社会组织党建定位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为要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新社会组织定位为,“社会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和行动力量”,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党对新社会组织的作用空间由经济领域拓展延伸到社会建设与管理,把新社会组织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国企高校党建、社区党建一并作为基层党建重要内容,同时对其全覆盖的建立党组织也给出了具体遵循。

  (四)科学应对阶段,2008年至今。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命题,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做出了专门部署,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明确要求,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等方面12处就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出要求。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

  2015年5月,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议,设立了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2015年7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党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党中央希望党的统战职能部门和党的群团组织在新社会组织风起云涌发展中,能够发挥服务功能,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勇于创新,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永保先进性。

  在这个阶段,党深刻认识到新社会组织是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生力军”,是促进社会协商的“润滑剂”,是调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概括来说,一是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理论和经验日趋成熟,措施更为有力,效果更加明显;二是把新社会组织放到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国梦的大框架内来统筹协调;三是重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二、科学规范引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活动领域覆盖广泛,人员构成多种多样,工作方式灵活多变。需要根据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党建工作规律,创新党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党员管理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破解。

  (一)重“建党”轻“党建”。目前存在着片面追求“全覆盖”的形式主义现象和急功近利倾向。表现是用匆忙挂牌方式来推进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而忽视人选、经费和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普遍出现名不符实现状。

  (二)重“上层”轻“底层”。规模较大耀眼的社会组织往往得到重视,但城乡有许多新团队,他们处于底层和边缘位置。比如:登山、游泳、钓鱼、舞蹈、演奏、绘画、车队、摄影、武术等团队小到数人多到几十人。这些活跃、固化的小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当然不必建立党组织,但也不应忽视。比较可行办法是党委政府强化服务功能,给这些团队提供服务平台,动员党的群团组织中有所专长的党员、团员个体通过参与其中来体察民情、汲取民智,引导民意来发挥引领作用。这将倒逼我们在发展党员、团员时候也要兼顾全面发展爱好广泛这一素质。

  (三)重“当前”轻“前瞻”。目前,我们社会组织工作方式是“守株待兔”,当一个新组织出现时,我们才关注其党建情况,如果我们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脉搏,主动推动建立一些新兴社团,组织引导团队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可以极大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四)重“党务”轻“业务”。社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多数由退休干部担任,他们长期在体制内工作党务娴熟,但对所在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往往是环境不适、业务不通,对所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不能立功出力,显然尸位素餐无法有效有力开展工作。这要求在社会组织中担任党组织书记一定精通业务,熟悉党务,具有提出真知灼见、独当一面的本事。

  (五)重“人治”轻“法治”。在社会组织的党建和管理中,权力色彩和“人治”现象很普遍,如将社会组织的建立、发展用法律条款来引领规范,将比“文件”、“通知”更有效力。比如,工资、经费、职责界限等用法律形式固定,改变“嘴短手软”的尴尬境况,理直气壮地为党尽责,为群众服务;旗帜鲜明的为党说话、为群众谋利。

  对新形势下以党建引领促进组织人事工作的思考

  1.前言

  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是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加强党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共产党人的清正、清明、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

  2.1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重点

  新条件下,特别是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党建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历史时期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广泛的扩大党的影响力,提高党的威信、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在于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合理高效的组织运行模式。在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坚定决心、扎实工作,毫不动摇的将与腐败问题作斗争深入开展下去。在于增强法制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在于创新党建工作,培养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2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难点

  “四种危险”和“四种考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难点。“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精神懈怠就是放松了党员自身要求,行为松散,缺乏责任意识。能力不足的危险:能力不足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思路、旧观念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脱离群众的危险:脱离群众就是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就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就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四种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如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都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系列考验。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如何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将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富化,又是我党面临的一大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在共享市场经济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又是无法避免的,如何运用好宏观调控,如何制定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趋利避害,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是一严峻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党如何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各种外部环境的挑战,成为一大考验。

  3.创新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3.1党建工作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推进,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2创新党建工作复合时代发展要求

  党的建设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党就越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党建工作创新,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党必须准确把握所处的时代条件、内外环境以及社会思潮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勇于创新。

  4.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4.1坚持改革,立足实际

  要用改革的思路研究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与时俱进。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更好地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目标而团结奋斗。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这就决定党建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党组织网络的延伸及其有效运转来扩大党的影响力,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党组织建设层面,而且扩散至社会领域甚至是公共政策领域,诸如提供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培养与输送社会人才、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等;同时也决定了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在不同的领域建立党的组织或是实现党的工作覆盖,二是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甚至是不同属性的党组织网络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4.2反腐倡廉,追求清正

  《廉政准则》和“十不准”是新形势下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是推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完善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保障。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牢固树立廉洁的价值理念,要改进党风政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积极贯彻执行 “八项规定”和《廉政准则》,要加强党的纪律观念,遵守党章,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发展党员时坚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八项任务”,增强党员的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要强化创新意识。

  4.3深入群众,反映民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接地气”。要进一步深入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解民生之所需,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实际、最基本的问题。当前,我党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需要我们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能够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在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要进一步改文风、转作风,要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深入实际,接地气,通下情,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从根本上杜绝官僚主义。

  5.小结

  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保证,做好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需要我们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入了解当前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坚持改革,立足实际,反腐倡廉,追求清正,深入群众,反映民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4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