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师德师风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构建人类共同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人类共同体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这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对世界未来的描绘。

  其实,早在5年前的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他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他首次向世界阐述他的“全球观”。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方案”,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弭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钥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习近平的话来高度概括,就是“五个世界”: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年来,习近平把中国方案,带往世界各地,带到人心深处。

  五年来,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国际维和到远海护航,从“一带一路”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中非合作”到“埃博拉”救助,从“亚投行”开业到“亚欧班列”开通……如今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善举。

  五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毫无疑问已经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回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多极世界需要多边的治理方式,今天的中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议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时,增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中国对世界未来的信念,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

  正如习近平在2017年12月1日一次演讲中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构建人类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紧要关头,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发展实现持久和平和持续繁荣指明方向。这是对全球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必将对我国以及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世界格局深刻变化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国际格局以西方为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全球治理中的均势被打破后,一方面是新兴国家过度关注全球治理中的权力转移而非真正参与全球治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担心自己曾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被打破,形成对原来由其统治的国际制度的冲击。这种对立导致没有形成与新兴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全球治理体系,造成全球治理赤字,业已形成的国际制度未能及时更新。加之由于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因其民主性、透明度和未能反映新兴国家利益诉求等诸多问题,使得既有全球治理和化解冲突矛盾的机制和方法不能有效应对挑战或者失灵。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期待新的全球治理思想来引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深刻揭示了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变革以因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稳定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变化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的大国担当,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的未来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核心要义:共商共建共享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观念的导向。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方法论,体现了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中应遵循主权平等、协商民主和互利的基本原则,为解决国际社会面对的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共识和合作的基础和指南。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提出,既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全球治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反思的结果。

  全球治理“三观”之间是一种紧密联系和互为补充的关系。共商是共建的前提,共建应建立在共商的基础上,共享则是共建的结果。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反过来为共建和共商提供动力、目标和方向,全球治理“三观”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治理秩序的变革。

  方向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应当秉持的理念,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不久,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矛盾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全球性灾难。因此,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是站在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的高度,与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处理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非是为了个体的、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他国的、长远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基于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的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追求的目标。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世界没有可适用于各国发展的统一制度模式,各国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各国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各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与他国合作。人类社会必然存在某种共同利益,而且这种共同利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类不断同质化而日益增长。全球治理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决议;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该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表明了中国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中国角色: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度,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角色定位给出了基本的定位和基本的选择。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理应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是提高制度性话语权。要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有能力为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思想和方案,我国主导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促进全球治理秩序的公正合理性。要扩大新兴国家代表权、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我们倡导的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治理观,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再次是要维护和加强多边合作机制。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同时,对于当今国际社会重大问题的处理,具有普遍合法性的联合国机制仍是国际多边体系的中心,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联合国权威理应得到尊重。当然,在新形势下,多边贸易体制和联合国机制等国际合作机制仍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有担当的新兴大国,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思想,是全球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运用前景,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背景,充分估计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意识到世界各国利益诉求的分歧和合作的难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为引领,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全球治理秩序变革和建设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共同体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举行,表彰的不仅是先进的集体和个人,更是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敢于斗争、举国同心的全体中国人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成功借鉴。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的专家代表团一致认为,中国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非常有效,不仅阻止了疫情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全世界争取了时间。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战疫”仍未结束,“在所有人都获得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的这句话,警醒着所有人唯有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才能最终战胜病毒。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严峻挑战,这既是中国贡献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国方案,也是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始终秉持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守望相助的合作意识、平等相待的包容意识和尊崇自然的生态意识,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这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内涵的总体要求,也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必然回应。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秉持团结合作精神。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是典型的全球性危机,其严重性、突发性、跨界性的特征决定了要克服危机就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哪个人、哪个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可以成为安全的“孤岛”。病毒没有国界,病毒不分种族,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与各种疾病和灾难的英勇斗争。国际社会共同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历程证明,团结合作才能凝聚最大的全球合力,共同携手抗疫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人类的生命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是对当前国际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未来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长久规划。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坚持多边协调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破解全球治理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在尊重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实现和保证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捍卫各国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始终倡导和坚持多边主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多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全球抗疫实践表明,世界卫生组织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合作磋商的重要平台,而且向各国提供了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物资救助等重要服务,其在引领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携手抗疫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无可替代。某些奉行单边主义的国家,为了维护一己之私,与国际合作抗疫的多边协调大唱反调,刻意弱化甚至诋毁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不但无益于本国疫情缓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抗疫的成效。因此,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多边协调机制,尽可能扩大国际参与范围,将单边主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拥有责任担当意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应该既对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应该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这是任何国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必须承担的责任担当。当然,国家有大小、强弱和贫富之分,承担的国际责任不能等同而论。从这个角度而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国际责任担当可以借鉴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从责任承担性质上看,每个国家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承担责任,但从责任承担能力上看,每个国家应该基于自身实际能力承担有区别的责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不惜以封城、停工的沉重代价,最大限度地阻断病毒向外传播的风险,为全球抗疫积累了宝贵的抗疫经验,赢得了来之不易的窗口期。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中国积极支援国际抗疫,向多国传授抗疫经验、支援抗疫物资、提供抗疫资金、派遣医护人员,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树立起良好的国际道义形象。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指导。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流行疾病暴发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滋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突发的可能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因此必须树立尊崇自然的生态意识,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建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科学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救护、检测诊治和追踪分析等系列科学举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在疫情防控、信息通报、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等方面积极行动和参与国际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某些国家基于自身政治经济考虑,在国内罔顾医学专家建议,拒不采取科学防疫措施,导致国内疫情始终无法缓解;在国外攻击歪曲中国抗疫成就,把病毒污名化和政治化,企图借疫情问题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因此,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以科学规律为指导原则,一切从事实出发,严格防范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污名化和政治化倾向。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jiaoxueziyuan/4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