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教学工作总结】

  “中国式教学”指中国现存的一种普遍教学方法。这一词语受到火热关注的原因之一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的播出所引起的热议。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1

  一个人,出生后随着自己不断成长,环境因素对他的影响很大,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好的因素影响会让人知道可为不可为之事,从而提升自己;受到坏的因素影响时,一些人性的自私,贪念等随之影响自身。

  今时今日,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所不能实现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对孩子定的目标太高,而且还要于别的小孩,同学相比,从而发生了许多悲剧,江西吉安一中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自杀;某12岁女孩因学校作业太多,每天写到12点,压力山大,割脉自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苦了今天,赢了明天”这些有毒鸡汤正一步步的侵蚀我们,在我们对孩子的梦想和期许上推泼助澜,这些目标对我们而言,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甚至是虚幻缥缈的,但我们大多数人是无法接收我们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普通人。

  在《易经》中有一个卦象叫蒙卦,说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其中说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意思是说消除蒙昧;能使一个人健康的成长。不是我求这孩子接受我的启蒙教育,而是他感到有需求,主动来请求我帮助他消除蒙蔽。第一次可以告诉他,如果就一个问题反复再三的询问,是对天的亵渎,同时也证明这个人是一个缺乏实践能力的人,一个少有魄力勇气去单独承担责任的人,这样就不应该再告诉他什么了。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2

  一提起中国式教育,我们下意识就会联想到管理、保守,西式教育方式则让人想到开放、个性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式教育和外国教育方法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很多家长都不明白这两种教育方式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明白两者的优缺点在哪里,

  今天就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有个朋友在国外当老师,她多次跟我提起过国外的教育制度、方式跟国内的差别特别大,首先国外的上学时间,节假日先不说,平时学生来学校上课的时间比国内要晚一些,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放学回家.

  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自由懒散,并且师生界限不明显,外国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跟国内都有很大差距,让她一时间觉得很不适应,毕竟她本身是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

  一、中国式教育的优点在哪里?

  1、系统化、大规模的教育

  根据中国的人口情况,小班制、零散的教育组织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学生,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教育和升学,有利于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

  2、严格管理制度,有利于孩子成长

  一般中国式教育方式下,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利的外界影响因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对孩子的安全、身心健康都有利。

  二、外国教育方法的优点

  1、学生更加自主,培养学生能力

  国外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真的就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都要靠自己来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能力。

  2、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国外教育注重孩子的独特性,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学习方向和方式,相对来说,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孩子能够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三、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1、中国式教育容易造就书呆子

  中国式教育下,孩子的学习过程、方法都比较乏味、困难,并且基本上所有的参考都是孩子的成绩和排名,目的大多都是为了升学,这样的目的让孩子很难成为什么领域领袖、文豪大家一类的人,因为他的初衷不是热爱,并且选拔方式、过程又极度压抑,所以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孩子很容易成为书呆子、考试机器。

  2、个性压抑、千篇一律

  在这种集体式学习中,孩子的个性会受到压抑,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兴趣爱好没时间没精力去顾及,所有孩子都只是成绩表上一排排的名字,很难找出什么能清晰分辨出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因为纪律、成绩、课程表让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副模样。

  四、外国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

  1、过早接触不适合孩子的某些事情

  很多时候大多数中国人提起外国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开放。外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宽松、开放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接触到性、毒、赌等问题,在这个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阶段,孩子又有好奇心,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2、管理松懈、无组织无纪律

  在国外,老师是不会体罚学生甚至责斥学生的,因为很多国家都过分的讲究人权、自由、平等,老师的管理、纪律等对孩子的约束力很有限,稍微严厉一点可能就会被学生认为是不讲人权、没有自由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教育下的孩子大多没有纪律概念和组织性。

  总结: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取决于国家大环境和家庭环境,还要看孩子本身。另外,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既不能只依靠西式教育方式,或者中式教育方式。

  最好是两种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争取做到让孩子既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又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消极影响,只有这些,孩子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3

  我们社会在讨论中国教育问题时,经常会用美国教育来做对比,在“中美教育”对比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中国式”教育,也简称“中式”教育。其实,“中式”教育,它的全称应该叫“中国式家庭教育”。

  孩子的教育主要分三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关键的,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那社会上大家经常在讲“中国式”教育,可是你对“中国式”教育到底了解多少呢?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了解“中国式”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完下面的内容,相信会让大家受益良多的,特别是有孩子的中国父母。文章大体分两部分来谈:第一部分会详细介绍“中国式”教育,让大家彻底了解是怎么一回事;第二部分重点来谈“中国式”教育的三个致命弊端。从整体篇幅上来说,介绍“中国式”教育占比多些,但从文章价值来看,自然是谈“中国式”教育致命弊端这部分内容意义更大些。

  2011年,有一本很火的书,叫《虎妈战歌》。该书介绍了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女儿最终脱颖而出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登台表演钢琴等等。《虎妈战歌》这本书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两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尽管“中国式”教育讲的是我国家长的家庭教育特点,但是实际上我国还是有很多民众对“中国式”教育并不是太了解。下面我会尽我自己的“能力”与“所知”,带你彻底了解什么是“中国式”教育。

  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其核心精髓就在于“管教”二字。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一个现象,每个人天生都有“惰”性,特别是孩子。要克服人的“惰”就得“管”。成年人因为要参加社会竞争,容易被淘汰,所以自己会管自己的“惰”性,但孩子不同,特别是小孩子,他无忧无虑,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说的不客气点就是“没头没脑”,就是不够成熟理性的意思。所以只能由“家长”或“老师”来管。“教”就是父母或老师把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避免犯错,少走弯路,让他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

  同样的一个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学习不闻不问,他的学习就很可能好不到哪去,但如果你跟他说,如果你成绩不是A级,那就要受处罚,那他就会努力考上A级。所以“管”就是为了克服人的“惰”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或者说保证孩子的学习够勤奋。

  中国父母要把孩子的学习“管”好,基本就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奖赏,比如中国一些父母会这样对孩子承诺,你数学考100分,我就奖你100零花钱,95分以上只奖50钱,95分以下一分钱都不奖。另一种是靠惩罚,就像蔡美儿在《虎妈战歌》这本书中讲的那样,每科成绩拿不到A,琴练不好就惩罚孩子不准看电视,不准吃饭。这惩罚程度还算轻的,在中国有不少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要被父母打的,什么手心挨抽,屁股挨板等等很常见。

  后面中国父母用无数的教育事实证明,惩罚的效果明显要比奖赏有效的多。这也完全符合大自然中人或动物的共同习性,就是“趋利避害”,在“趋利”和“避害”之间,基本上都是会选择优先“避害”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说的“管教”,其实主要就是指用惩罚来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中国式”教育,就必须拿“美国式”教育来做个对比。那“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到底主要区别在哪?其实就是孩子的学习主导权不同,“美国式”教育的主导权是孩子自己本身,美国侧重培养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自身的求知欲,以此来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中国式”教育的主导权在父母,通过父母的“管教”来让孩子好好学习。

  正是因为这样,以至于在中国,孩子学习不好,其父母往往会成为第一个被谴责的对象。比如在中国学校,一个孩子学习不好,家长是要被叫到学校接受训话的,说“孩子学习这么差,你们是怎么做父母的,也不花点时间管管,怎么可以这么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说到这,总不由让我联想起学校一个搞笑画面:一个学生一门功课学习不好,教这个学生这门功课的老师自己还没自责,就气冲冲把这个孩子的父母叫到学校狠狠训斥一顿。我就在想:学校、老师是主要负责学生各门功课学习的,家长也就是个配合的,顶多算个辅助。学生学习不好,学校,老师应该是要负主要责任的,结果负主要责任的不自责,反倒把不太相关的家长叫过来训斥一顿,你说搞笑不搞笑。

  “中国式”教育到底能不能有效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不知道,但我基本能确定一点,就是用“中国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上会表现得特别优秀。如果把用“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培养的中国学生送到美国的学校去上学,我相信美国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会被中国学生占据,那时美国学生要上个相对好学校都会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我们中国,经常看到有父母在茶馆里就自己孩子的管教技术、心得进行切磋、交流。中国不少父母对“中国式”这套孩子管教功夫的运用,可以说早就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极少个别父母由于过度沉迷,早已“走火入魔”而自己全然不知。

  而在“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显然被父母“管”,就会很不自由,不自在。大家都用“中国式”教育,自然就有谁用得好,谁用得差的问题。那我们又是如何来评定“中国式”教育运用好差的呢?其实评定标准,关键就是一个字“严”,你管得越“严”,就代表你“中国式”教育运用得越好,你管得不“严”,往往“中国式”教育运用效果就不明显。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正常情况都是这样。中国父母对“中国式”教育运用得好不好,往往是跟父母性格的强势程度,父母下的狠心、决心等等有关。“中国式”教育运用得越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就越好,但同时因为父母管得太“严”,这个孩子的生活往往就变得很“压抑”“痛苦”这样子。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在现代这种社会,物质极度丰富,科技如此发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还有必要活得那么痛苦吗?可是,在很多中国父母眼中,认为这种痛苦是应该的。有句被很多中国人奉为人生哲理的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有“学习吃苦”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中国人在宣扬。

  比如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是讲半夜读书时用绳子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上面另一头悬挂在房梁上,发困打瞌睡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拉拽头发,一疼痛就没什么睡意了,就能继续坚持读书。“锥刺股”是讲深夜读书想睡觉时,就拿把锥子往大腿上刺,这样一疼痛就会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又比如“严师出高徒”,师傅越严格管教徒弟,就往往越容易培养出高水平的徒弟。在我们古代,徒弟被师傅训练,经常被各种辱骂,甚至一天挨几顿打,那如同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再平常不过。

  在早些年的“中国式”教育,中国父母主要就是靠“训骂”和“体罚”。但随着社会和时间的发展,中国现代社会讲的“中国式”教育,开始不一样了。现在对孩子的“管教”中国开始流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和“量化考核”管理。

  说到“军事化”管理,大家都大概清楚,军队的纪律是非常严明的,严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几乎可以让大部分普通人都感到太不近人情了。每天训练什么项目,要训练要什么程度,都是要求每个军人要强制执行的,军人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都是有统一明确规定的。而恰恰就是这样严明的纪律,才保证了部队的高效训练和高效执行效果,最后才保证了部队该有的军人素质。说“半军事化”中“半”,大概意思就是说这种程度和部队比起来差不多是一半。

  “量化考核”管理主要借鉴的就是企业的“量化绩效考核”,比如一个工厂车间,有30个工人参与生产,要在一个季度里完成多少产量。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少部分工人偷懒,你也没办法从中发现再进行有效管理。而如果采用“量化绩效考核”,就是这么多总产量根据人数进行量化,每个工人这个季度要生产到多少产量,每个工人要对自己的产量负责,你自己完成的产量就是你的个人绩效,直接与你个人工资挂钩,你个人产量多,绩效就高,相对工资也高。你一旦偷懒产量就低,绩效就低,工资就少。这样,在这个工厂车间完成整体产量任务的过程中,就保证了每个人都不敢有所怠慢。又比如一个公司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某个项目,那也可以把这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量化管理,比如把一个月量化成四周,第一周要做什么,第二周要完成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每个周的完成情况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这样就保证在这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每个时间阶段都不会有所怠慢。

  “军事化”管理在孩子学习中的具体运用,就是对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时间进行提前严格规划,对孩子每天的学习程度或学习效果进行严格监督,每天规定好的学习量和相应的学习效果要求当天一定要完成。“量化考核”管理的具体运用就是把孩子的整个学习进行具体量化,大到每个科目的每一次综合考试,小到每个科目每个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都要进行严格考核,以便及时发现整个学习中具体哪个点出现学习怠慢或不足,以便针对性加强。

  “中国式”教育的运用效果除了我上面讲的跟父母的强势程度、决心多大有直接关系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就是跟孩子的成长时期有关。孩子越小,“中国式”教育的运用效果就越明显,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提高学习成绩的运用效果就会慢慢减弱。一般情况下,在初中结束时,“中国式”教育的运用效果基本就已经消失得差不多,能够延长到高中结束的是极少数。

  这背后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国式”教育运用,其实就是孩子借助父母优秀的生活管理能力来让自己的学习提前变优秀这个过程。孩子还小时,自己的生活管理能力是人生最差的时候,而你的孩子如果借助父母的优秀管理能力去学习,自然要比另一个靠自己那么差生活能力去学习的孩子优秀的多。当另一个孩子的生活能力不断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并提高时,这种差距就会不断减少。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就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学习明显要比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要自觉得多,这就是十几岁孩子的生活能力比几岁孩子要强得多的表现,这是很正常的。

  我国国情是教育筛选程度非常严重,学生学校学习竞争非常激烈,那帮助孩子争夺到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自然就成了中国父母的教育重点。所以在中国,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几乎是衡量一个家长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中国式”教育对孩子应付学校考试的学习成绩是有明显提高效果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开启这种“中国式”教育模式。

  下面,我就重点来谈谈“中国式”教育的致命弊端:

  “中国式”教育的第一个致命弊端就是“厌学”

  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大家就知道“中国式”教育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学校学习成绩,但同时会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学习很“痛苦”,这往往就会使这个孩子从小产生“厌学”情绪。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开始“痛苦”学习,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学习=痛苦,基于人“避害”的本能,当孩子听到“培训”“学校”“教育”“老师”等所有跟“学习”有关联的东西时,他就会不自觉地本能抗拒,对孩子后面的自主积极学习极为不利。

  孩子“痛苦”学习,一定会有这种“逃避学习”的本能意识产生的。就比如你家里养一只小狗,有一天你拿着一条黑皮带走过去,狠狠抽它一下。第二天,你再拿着这条黑皮带走过去狠狠抽它一下。当你第三天拿着黑皮带走向这只小狗时,它一定会产生本能意识性逃跑躲避的。还有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种“避害”代码是大自然在每个生命孕育前就已经在DNA中设定好了,因为少了它,这个生命后面生存就会出问题。

  我国每年高考一结束,全国各地中学都会出现这样一幕,就是“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抛书”。书是人类社会多年总结才积累下的宝贵知识财富,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撕碎,然后再从高楼上洒下来呢?其实,像我一样完整经历过高考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能读懂这种行为,其潜台词就是:只要这次考完试,我这辈子就再也不想见到它们(撕的书)了。见都不想见,那就更别提后面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了。你想想就知道,这种“厌学”情绪有多可怕!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发展负面影响有多大!

  我再举一个我们现实社会中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典型”的小孩“厌学”例子:

  我最近看到一个网络热传的视频,一个小男孩用兴奋的声音说:“我们家着火了!太好了!我把书包都甩进去了!”很多网友看了哭笑不得。这孩子,家里着火还兴奋。原来可以趁机把书包甩进去烧掉,没有了课本,没有了作业,就不用再痛苦的学习了。

  任何正常的人用正常的思维去想想,“家里着火”跟“不用学习”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可一个小孩子,家里一着火,他就想到了。我就在想,经过这事,你说这个孩子将来哪天又特别想逃避学习时,会不会故意......我都不敢再往下想了。

  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厌恶学习,把摆脱学习当成要生活中时时刻刻要实现的目标,你能指望他将来能通过积极学习来自我成长成才吗?

  美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两个国家,也都是“人才辈出”的教育强国。美国小孩子的学习是非常轻松的,日本对小孩子的教育整体采用的是“宽松教育”。两个国家对小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基本相似的,其背后的一个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孩子从小这种“厌学”情绪的产生。

  下面讲“中国式”教育的第二个致命弊端就是“厌生”

  当中国家长在孩子还小时就进行严格“管教”,或者采用这种“半军事化”、“量化考核”这些管理时,程度严重或长期采用,就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好“无趣”,好“痛苦”。孩子会感觉自己像父母手中的一部”学习机器“,每天只要按父母下达的指令去完成好就行了。长期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厌生”这种危险情绪来。

  小孩子还小,“心智”发育完全不成熟,是不可能像我们正常成年人这样理性去思考问题的。如果每天几乎都是被逼着学习,生活很痛苦,每天面对的是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学习压力这么大。生活中任何一次不愉快的冲突或家长谩骂,都可能是这个孩子“轻生”的直接导火索,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全国,你去网上搜下小学生迫于“生活痛苦,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并不少见。

  在我国每年都在喊给中国学生学习减负,其中喊得最多最响亮的就是给小学生学习减负。在我国有的地区,从小就要给学生上“珍爱生命”这种类似的课程,这些教育行为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小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出来。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社会像人才辈出的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学习生长的环境,让孩子有适当的时间玩耍,足够的自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说句半开玩笑的话,你就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天天叫孩子去“死”,他就是“死”也不去,气“死”你。因为生活这么美好,谁愿意,不用多去上什么叫“珍爱生命”的课程,这些孩子本来就是应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

  当一个孩子“厌学”已经厌到天天想着如何摆脱学习,或者都开始“厌生”了,你说,学习成绩再好有什么用?这个教育优不优秀先不管,我就认真问一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教育吗?

  下面讲“中国式”教育的第三个致命弊端就是“阻碍孩子自身能力的锻炼提高”

  一个孩子还小,是不可能就直接拥有很好的生活能力的,用自己不好的生活能力去学习时,生活和学习表现一定是不优秀的。可如果这个小孩子直接借助父母优秀的生活能力来管理自己,他就可以直接变得优秀。可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在借助父母的生活能力而一直都表现优秀,也就意味着这个孩子自己的生活能力从来没有在生活中锻炼过。

  一个孩子要学习好,一般自己要有哪些好的生活能力呢?如自控力、生活规划能力,学习能力等。学习能力如学习的专注度、思考力这些。这些影响学习表现的能力,孩子在还小时都是很差的。靠自己自然无法在学习上表现得非常优秀。这时,父母用自己的能力来“管”孩子,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得优秀。

  “孩子学习成绩好”和“孩子借助父母能力学习好”有什么区别,“父母的干涉又是如何阻碍孩子自身的能力培养”这些问题估计大多数读者还分不清这其中的关系。如果你以前没有对“教育”进行过深入研究,弄不清这些很正常的。而且,你在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体上,也看不到有什么教育专家去深层分析这些问题的。所以你能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应该觉得有点幸运,如果觉得很受益,别忘了给原创作者点个赞,写得很累的。

  为帮助大家更容易了解,我举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在某场重要挑战比赛中,一位十几岁的优秀中国选手,在比赛中出错,竟然在比赛中当场崩溃大哭,一度哭得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任谁劝都没用。“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他一直哭泣着一遍遍重复这句话。

  他的表现让在场的中国观众大跌眼镜,网友纷纷留言:“输不起”,“心理素质太差”。

  按我们理性来讲,在比赛中出错,崩溃大哭并不能对比赛结果有任何的帮助,只会当众出丑而已。正常的话,我们出错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弥补,弥补不了我们会思考哪出了问题,怎么去预防再犯这样的错误等等。出错就直接崩溃大哭,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几岁的孩子会有这种反应。

  我告诉你,其实要培养这类“长不大”的孩子很简单,父母只要用你的能力,来让这个孩子从小开始从来没有犯过错,不要让他有任何处理出错的生活经验,不要让他有任何锻炼处理出错生活能力的机会,后面他只要在比赛中出错,他马上就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父母再用你的能力进行干涉,让这个孩子从小从来没输过,让他一直比别人优秀,后面一旦遇到重要点的比赛中感觉自己要输或已经输掉了,他就会崩溃大哭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说的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还那么小,就不要指望他自己能有什么自控力,所以孩子一定要大人来管”。那我们现在就来讲讲孩子的“自控力”培养。我们假设有AB两个不同孩子。A孩子的学习从小就受到父母的重点“管”,A孩子的学习从小就一直很好。B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却很少管,只是偶尔过问,那B孩子就可能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有时候自控力好点,努力点,学习成绩就好点,有时候自控力太差,玩得太多,学习成绩就很差。有时一段时间内自己自控力表现特别好,学习有明显很大进步,有时自控力太差,学习也跟着差的一塌糊涂。这种生活亲身经历就会让B孩子对“自控力”与“成绩好坏”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体会。

  仅从人的成长期间来看,A孩子明显要比B孩子优秀的多,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A孩子在学习成长期间缺失的是这种“自我控制力”生活亲身体验,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很容易出问题。而B孩子在人生成长期间有过无数次生活亲身体验,他就知道自己要想学习比别人好,工作比别人优秀,自己就要有比别人更强的自控能力。而且只有这种亲身生活锻炼经历,才会让B孩子真正学会自己怎么通过自控来让自己变得优秀的这样一种生活能力。B孩子并不优秀的人生成长期间表现,恰恰却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有很强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个孩子健康的学习成长轨迹应该是这样的:学习成长期间一开始是应该表现不优秀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生活的不断的锻炼,才会慢慢不断成长,当主要学习成长期间结束以后,这些成年孩子就开始变得优秀,后面就一直优秀,甚至更优秀。而用“中国式”教育干涉出来的孩子,成长轨迹却是刚好反过来的:在孩子本不该表现优秀的学习成长期间变得异常优秀,而学习成长期间结束后应该变优秀时却开始变得非常糟糕。可见,“中国式”教育仅仅只是培养优秀孩子而已。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中国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帮助孩子争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效,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效果更明显。

  “中国式”教育的三个致命弊端就是:第一、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厌学”;第二、严重的话,容易导致孩子“厌生”;第三、容易培养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却会阻碍孩子自身各种生活关键能力的锻炼提高,从而阻碍孩子最后成长为社会人才。

  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父母能看到这篇文章,知道“中国式”教育的这三个致命弊端。在我国,一边学校的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得不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而另一边是国家社会集体呼吁给学生减负,所以,中国家长就一直处在这种教育矛盾之中,不知到底是减还是加?“中国式”教育这三个致命弊端,在中国有时现实迫于无奈,真的避免不了,但可以适当控制下程度,方法有很多,如:多和孩子沟通;一周中给孩子那么一两天放松,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家长不要过多干涉,不要去追求培养出这种全面非常优秀的小孩子,这是一种很“畸形”的教育等等。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jiaoxueziyuan/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