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员工思想】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藤野先生的赏析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的赏析·1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的赏析·2

  不知读者注意没有,鲁迅先生写东京的所见所闻,只写了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其它只字未提。这就说明鲁迅先生极大地关注着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统治中国的清政府又腐败无能,以致帝国主义列强可以任意欺凌侮辱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国家是作揖磕头,割地赔款,忙得不亦乐乎。清政府深深地体会到了任人宰割卑躬屈膝那痛苦不堪的滋味,他们为了改变现状,向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学成回来后能富国强兵。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志士仁人,先驱者们,也在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像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医学救国等等。鲁迅先生寻找的是医学救国的道路。这一方面是与他父亲有关。鲁迅先生的父亲是病死的。鲁迅先生认为,他父亲是被庸医所误。另一方面,当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所以,鲁迅先生想通过学医,改变国民的体质,使国民都有强健的体魄,这样中国就能甩掉“东亚病夫”这顶屈辱的帽子而强大起来。当时,寻找医学救国道路的,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躯者孙中山先生。只是孙中山先生是在美国学医的。

  鲁迅先生在东渡日本时,曾写有一诗明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最后一句中的“轩辕”是指中国。这句诗表明作者为了祖国甘愿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正如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以想象,当心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鲁迅,在东京看见同胞——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心中的气愤是可想而知的。

  藤野先生的赏析·3

  1902年至1906年期间,鲁迅去日本留学,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秋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篇散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藤野先生“这个主题,通过回忆当时的生活片段,由表及里地刻画了藤野先生的光辉形象。在文章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文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全文共分38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写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观所感。目睹了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作者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第二部分(4至35自然段)写和藤野先生交往的经过。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和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的原因。第三部分(36至38自然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从结构上看,全文也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文章一开始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从结构上引出后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这里虽然没有藤野先生的出场,但是介绍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这是结识藤野先生的前因。

  文章开头如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个开头很特别,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反语的修辞,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情形,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在这一段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无非”二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失望之情。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他们精心打扮“盘得平,油光可鉴”。“扭几扭”又写出了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标致”这里是反语,用“实在”来修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作者接着又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表明了自己对同胞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和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

  第二层次,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

  这一段文字有两条线索,一个是明线,记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文章重点从藤野先生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足这几件事,刻画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使一位好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条是暗线,表明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匿名事件,到看电影事件,说明了弃医从文的原因。

  文章中“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布局上看,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藤野先生,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上,用了“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说明了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这种长期残酷的阶段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用“酒醉似的喝彩”,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这篇文章重点刻画了藤野先生,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教学注重艺术性,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他生活俭朴,以有一次被火车职员误认为是小偷。他对学生认真负责,主动长期地为作者添改讲义。他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又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他热情诚恳,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周详,如因民族习俗而不肯解剖尸体的顾虑。他治学严谨,注重实际调查,从了解裹脚这种习俗,造成足骨怎样的畸形。把关心爱护学生,分别时他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作为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予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对受尽了歧视和侮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这一描写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三层次,将先生对作者的影响表现得淋淋尽致,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结识藤野先生的后果。先生虽然不在身边了,但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作者,使作者有勇气,不断的与恶势力战斗。这从收藏讲义和悬挂照片这两件小事,进一步加深了文章主题的内涵。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的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作者用了“伟大”两个字来进行评价和赞美,

  这篇散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从时空的三个层次来进行谋篇布局,使整篇文章步步进展,层层开拓,紧凑又自然。

  这篇文章的语言,精炼深刻,感情强烈,灵活运用了出色的喻语,如“形成一座富士山”,还有北京的“胶菜”和福建的“龙舌兰”,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而且这篇散文语言含蓄,蕴意深邃,作者还善于利用反语进行嘲讽,话里有话,含义无穷。

  总之,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它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qiyewenhua/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