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领导述职报告】

发言(fā yán),动词,义:评论,讲话。一般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党中央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11月25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主办、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第3期)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员论坛举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出席论坛并作点评讲话。论坛由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支部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书记侯凯主持。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4位学员、厅局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4位学员,交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0月28—31日,我出席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主题重大、事关根本,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一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清晰。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

  二是高校连续30年保持总体稳定。2019年是我国的大事喜事之年,也是很多敏感事件节点之年。高校总体稳定,保持了延续30年的良好局面,思政工作卓有成效。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工作进行了再部署,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大学生们的优异表现得到高度赞扬,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设置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紧盯“卡脖子”领域,加快建设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把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自信。今年6—9月,全国人大开展了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第一次执法检查,全面检阅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在校大学生从不足12万人,到现在的3833万人。我国短时间内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学苏联、学欧美,到扎根中国大地,从扩招到提质量,到全面内涵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

  回顾70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办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扎根中国大地。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自信。

  加快推进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四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振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质量,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五是改进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方式。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加强和改进对地方教育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齐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作出了科学论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明确表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并非西式国家治理体系的翻版,而是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从更大范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看,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人民性与开放性等若干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是指它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位,把提高党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性是其他任何政党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它是组织完备、纪律严明、广聚天下英才的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保障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

  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是指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明确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构成;明确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制度设计。

  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与西式民主所不同的是,它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确保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与社会事业的有效制度。目前,全国共有五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实现充分的代表性。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任免、重大事项决定、监督以及建议、提案等保障着人民民主权力的依法行使。

  国家治理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它摒弃了封闭僵化之路,把开放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导向。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明确了要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等等。这种开放性的导向与设计,可以使国家治理体系吸纳人类各种文明成果与文明要素,实现制度活力最大化与最优化。

  国家治理体系的开放性是“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来自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先进性、人民性与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方案的强大活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 刘惠

  第一,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党对自我革命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不断检视自己,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决定》指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逐步搭起了管党治党的“四梁八柱”,如两个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和制定等等。这次全会提出了“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就是要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化规范化,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制度,使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在监督下进行。从监督对象看,重点是抓“关键少数”,也就是要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中难点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和同级监督。这几年我们地方先后出台了有关规定,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教育,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管理,通过“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监督,取得了一定效果。从监督内容看,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当前重点是要推进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紧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执行和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紧扣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开展监督检查。我们在实践中建立了“三查三问”(查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问题并及时问责)的机制。从监督途径看,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要深化政治巡视、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完善整改督办制度。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同人大、政协、行政、司法、群众、舆论监督及审计、统计监督的协同贯通,形成合力。

  第三,监督的指向是权力,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到哪里、配置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一是坚持权责法定,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同时权不固定,通过定期轮岗,用制度限制权力对人的绑定。二是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三是坚持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履职必尽责,滥权必问责,通过精准问责的有效机制,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第四,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为主到标本兼治。要持续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让“不敢腐”的震慑长在,使治本有更多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优先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案件及严重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障碍的问题。

  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通过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监督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通过监督发现制度的漏洞,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进一步扎紧“不能腐”的笼子,把公权力置于严密监督之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这实际上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提高监督质效。比如通过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干部扣好个人政治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通过函询谈话咬耳扯袖,及时提醒和纠正偏差。这些正在实践中成为规范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倒逼了“不想腐”的习惯养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全面提升国企竞争力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 敖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分配制度、有效防范风险、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国企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企既是主要参与者,更是重要推动力量,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的要求,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挥特色、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落实好四中全会指出的“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控制力。《决定》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实现与现代企业从股东会、董事会到经理层的一般治理结构相融合。

  党委(党组)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方向、管大局”要突出抓好决定方向的、影响大局的;“保落实”要突出抓好大概念的党建,不与抓执行画等号;要在明确党委(党组)相关权责的基础上,健全行权方式,畅通工作机制,关键做好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程序。

  董事会要发挥决策作用,履行战略引领、科学决策、风险防控等职能。重点要落实好集体决策、决议跟踪落实及后评估、年度及任期考核、规范决策运行机制,以及重大信息公开和披露等制度。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监督制衡的作用。

  监事会要发挥监督作用,对企业财务、重大决策和关键环节以及董事会、经理层履职情况进行监督。依法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提高专职监事比例,增加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经理层要发挥经营管理作用,履行制定经营策略、执行决策决议、落实运营管理职能。加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产回报率;推行市场化选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影响力。《决定》指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坚持市场导向,聚焦主责主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鼓励开展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不断探索国有民营混合、内外资混合的新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为着力点。打造国有资本经营新平台,以产业投资和资本运作为手段,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活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关键业务整合,实行专业化运营,提升质量和效益;化解过剩产能,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和长期闲置资产,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深化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创新力。当前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纷纷追逐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国企作为国家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主力,要加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增加了“创新力”,体现了党中央对国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推动国家创新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殷切希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前沿科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提前布局,攻坚核心技术;产业痛点,对标世界一流,发挥国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集中团队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未来发展,注重基础技术研发,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为国企核心技术突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创新根本是人才,要大力引进创新发展的人才,灵活运用引才与引智,建立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结合战略发展规划和人才成长需求,对标国际化,分层分类实施培养;抓住“关键少数”,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树立创新观念,融入企业文化,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必要的氛围和风气。

  以市场要素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国企创新的导向作用,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市场要素匹配激发人才活力。以按劳分配、价值分配为主,注重短期与长期激励的结合,开展股权与期权激励,鼓励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健全“大监督”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发挥监事会、审计、风控、法律、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等监督合力,坚持“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原则,做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增强监督的协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管。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和巡视、法律合规性审核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议案审核等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风险。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建设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制度自信源于科学理论指引、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源于伟大的创新实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要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把军事政策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准方向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也是我军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是宪法和党章规定的重大制度,关系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所以,构建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必须首先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决听习近平主席指挥、对习近平主席负责、让习近平主席放心。

  坚持战斗力标准,立起根本目标。关于我军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拉得上去?能不能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军队统帅的“胜战之问”要求我们,必须把军队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放在战斗力薄弱的环节上,这是检验军事制度最为有效的尺子,是人民军队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的主体。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解放战斗力,发展战斗力,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政策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人民军队能打胜仗。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核心引擎。习近平主席指出,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是一个以制度创新引领军事变革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推进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尊重官兵首创精神,发挥官兵主体作用,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氛围;坚持军民一体、平战结合,进一步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将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高效聚合转化为强大国防力。

  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斗争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长期以来,我军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已成为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必须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符合国情军情、反映时代要求的制度优势。所以,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军政策制度的力量源泉,始终保持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本色,确保性质永不变、宗旨永不忘、颜色永不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对以往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表明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的制度自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作出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对于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党的制度建设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内容角度看,全会对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新的总结和部署,拓展了制度建设的新内涵。全会首次提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将制度建设上升到了制度体系的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层次,为今后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

  13个“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在顶层设计中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协同运作能力的新举措,是在各项制度形成合力中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新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系统性、开创性、集成性。

  从制度建设理念看,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升并固定在制度层面,开辟了制度建设的新境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注脚。

  如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设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维度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跨越,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可能;新中国成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此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视角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启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新境界。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植根中国大地,经过70年的实践检验,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了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新起点,置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我们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立足本职岗位,增强斗争本领,始终做国家制度的忠诚拥护者、坚定捍卫者、忠实执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权力配置与运行的转型升级,实现权力配置更科学、运行更有序、监督更有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迈向新高度,国家制度创新前所未有,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具体制度正在落地落实,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过程。《决定》展现了高超的国家治理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建设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又一个崭新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清晰擘画了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的路线图和三阶段时间表,以制度之维凸显制度之治和制度权威的极端重要性,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摄性地位。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全会明确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着力点。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国家制度价值要通过细化制度安排、形成务实管用的治理体系来实现,具体制度必须有效对接民众生活,治理效能才能充分显现。

  以法治夯实国家治理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

  引导群众崇尚法治,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一是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核心内容,持续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要把宪法宣传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使群众通过学习宪法,更大程度地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促进全体人民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和制度意识。二是以权利和自由、义务和责任为主要内容,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三是以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增强普法宣传的实效,引导群众自觉守法、信法、用法。

  服务群众法治需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普惠均等的基础工程。增加中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供给,完善困难群众、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保障机制,推进实体、热线、网络平台深度融合,让法律服务真正能够覆盖城乡、走进千家万户。二是推进提质增效的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服务专业性、准确性、权威性,健全完善法律服务质量考核评估机制,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考核评估。三是推进更高水准的精品工程。要满足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需求,推动实施公共法律服务精品工程。要着眼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做优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回应群众法治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一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理思路,深化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二是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工作制度,不断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作用。三是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和不适合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导入法治轨道。健全完善“三调”智能联动平台和工作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

  激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凝聚群众参与治理的共识。通过建立制度和规范使群众更充分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二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建立制度和规范保障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主体作用,使基层治理秩序井然、充满生机活力。三是实现基层治理最优效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德治引领作用,发挥好乡规民约的约束、行业章程的规范等作用;增强自治能力水平,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提高自治效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示,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坚定的制度自信。2019年11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求是杂志社在昆明联合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求是杂志社社长夏伟东参加研讨会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广泛交流,为推动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学理支撑、贡献智慧力量。

  一、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的大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与会同志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稳则国家稳,治理强则国家强。全会深刻把握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

  为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重要安排。与会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也前所未有。全会强调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保持战略定力、战胜艰难险阻、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中国之治”成功经验上升为系统性制度成果提供根本遵循。与会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制度自觉和卓越治理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及时把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转化为成熟、系统、定型的制度成果。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重大命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开创了“中国之治”崭新图景。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开辟国家治理新境界擘画了蓝图,规划了路径,指明了方向。

  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好制度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会同志指出,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制度学说的新发展。中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为人类开启了制度选择的多元化时代,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与会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集中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问题,更加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与会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用了数百年时间,其制度才慢慢成熟和定型下来,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制度体系。中国仅仅用了70年时间,就构建起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的全面、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推动我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与会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闭门设计、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体系得来的,而是从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曲折创造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中得来的,尤其是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得来的。这一制度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传承了5000多年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又吸收借鉴了近代以来各国政治文明成果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更凝结着近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科学总结和提炼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国家治理各个方面。与会同志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的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能够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能够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能够把我国军事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等等。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需要推动制度创新。与会同志指出,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法,既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要尊重制度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学习借鉴各民族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

  三、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与会同志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是否优越和成熟,是否成型和先进,归根到底要用治理的效能来说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狠抓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特别是深入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出治国安邦的巨大效能。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会同志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制度体系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这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切实提升制度执行能力。与会同志指出,制度执行能力的强弱、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度优势能否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决定》对加强各项制度的执行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释放了着力加强制度执行的强烈信号。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强化制度意识,着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让严格执行制度、善于在制度轨道上推进事业者上,让违背制度、破坏制度者下,树立鲜明用人导向。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与会同志指出,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尤其重要。加强“四个治理”是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方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不行,顾此失彼也不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依法行事,努力做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注重实效。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次伟大创新,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在人民法院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高的伟大成就,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增强服务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紧紧围绕大局履职尽责,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会《决定》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全会部署要求,积极投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完善和落实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全过程,确保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更加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依法有序参与司法,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积极推动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不断促进法治中国建设。

  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紧紧围绕全会各项部署,切实找准工作结合点、切入点,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人民法院要深化行政审判体制机制改革,依法妥善审理行政案件,加强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工作,支持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服务“放管服”改革,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司法服务。

  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法院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破产审判工作,推动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制度,促进和规范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审判工作,及时研究经济金融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促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推进“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等,细化完善司法服务措施,积极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法院要坚定文化自信,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互联网法院建设,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促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围绕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法院要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依法妥善审理涉及育幼、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类案件,积极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司法需求。

  围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人民法院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依法延伸审判职能,更好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围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法严惩各类污染环境犯罪,服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环境权益。聚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重大任务,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全流域协同治理,服务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制度,深化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改革,加强环境资源法庭建设,健全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更好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涉军案件审判,坚决维护国防利益和安全。继续完成好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下篇文章司法保障任务,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为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强化涉军维权工作,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围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法院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涉港澳台司法工作。认真落实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签署的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等制度安排,开展更加紧密的区际司法协助。加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区际司法协助机制建设,创新司法协助形式和手段。落实落细司法惠台措施,依法全面平等保护台湾同胞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围绕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涉外审判体系和能力建设,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深化司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传递中国法治好声音,为国际法治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司法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人民法院要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和监察法,进一步完善刑事司法与监察调查衔接机制,依法严惩腐败犯罪,积极配合做好境外追逃追赃工作,共同推动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为人民法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人民法院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把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步伐,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要统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任务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任务的落实落地,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要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司法领域制度建设步伐,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条件成熟的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推动转化为法律,促进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真正实现司法审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加快推进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建设,努力把智慧法院建设提升到新水平,为寻找事实、寻找法律创造新条件、提供新工具,推动在更高层次上查清案件事实、精准适用法律,更好实现公平正义。

  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狠抓人民法院党的建设,积极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加快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育引导干警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要围绕建设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法院队伍,真正把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履职水平,使广大法院干警思想、理念、能力真正进入新时代,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审判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制度体系,确保审判权依法正确行使。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发出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号召,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新的中国贡献。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成效,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shuzhibaogao/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