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个人工作总结】

通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对优秀青年农牧民进行“三位一体”集中培养,切实解决了嘎查发展优秀农牧民党员困难的问题,着力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研究

  乡土人才是农牧民致富的“领头雁”,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中坚力量。2018年12月以来,我们坚持把建设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巩固提升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12345”工作机制,即突出培养基层执政骨干这一功能,严把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两个关口,实现将青年农牧民充实到嘎查“两委”队伍中、发展成为党员、育成乡土人才的三个转化,落实好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经费保障、阵地保障这四项保障,抓好增强理想信念、参加党内活动、进行挂职锻炼、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历水平五个方面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科右中旗各苏木镇已全部完成“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及党支部组建工作,12个孵化中心党支部已经基本确定办公及活动场所。截止2019年底,纳入中心培养832人,其中:向入党积极分子方向培养419人,向创业带富能手方向培养338人,向嘎查后备干部方向培养329人,建立了6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二、具体做法与初步成效

  (一)集聚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

  根据盟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优秀青年农牧民“三位一体”集中培养工作的通知》(兴组通字〔2018〕49号)文件要求,制定印发了《科右中旗优秀青年农牧民“三位一体”集中培养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扩大选人范围和精准选拔人才上“同向发力”,确保储备人员有“量”更有“质”。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扩大人员选拔覆盖面。本着应选尽选的原则,拓宽视野,按照“个人向嘎查党组织申请、嘎查级党组织集体审核后向中心党支部推荐、中心党支部组织开展人选考察、苏木镇党委审定确定”的方式从173个嘎查4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农牧民中选拔培养。2019年底,全旗各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共吸纳优秀青年农牧民832人,平均年龄36岁;

  二是严把“入口关”,保证中心人员质量。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积极推荐、严格筛选在政治上靠得住、有文化、有本事、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进入孵化中心,参照嘎查“两委”换届资格联审要求落实执纪执法部门联审机制,对申请进入孵化中心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全旗共有67名申请人员因不符合条件未纳入人才孵化中心;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畅通“能上能下”的渠道。建立与纪检监察部门、政法部门的有效沟通机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定期对孵化中心成员、优秀青年农牧民信息库进行调整,对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清理出去。按照农村牧区党员“分类评星定级”要求对中心进行动态管理,连续两个季度三星以下的,由中心党支部按照程序予以清退,2019年,共清退不达标成员66名;

  四是拓宽引才渠道,加强信息互通,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各苏木镇孵化中心党支部将苏木镇流动人才支部书记纳入孵化中心,流动党支部书记兼任孵化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或委员,对流动人才支部进行双重管理,流动党员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加强信息互通,建立孵化中心党支部与流动党员联系机制;

  中心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传送支部学习、工作开展情况,让流动党员时刻了解和掌握支部动态,鼓励流动党员向支部建言献策、返乡创业,为其提供有利机会和扶持政策,引导外出回乡人才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种养殖业,鼓励外出人才回乡创业、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奉献智慧。

  (二)拓宽培训渠道,突出培训实效,提高队伍能力素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结合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实际,整合培训资源,加强乡土人才的培训和锻炼,切实提高乡土人才能力素质。一是组织埠外培训,拓宽发展思路。本着“外出取经开阔思路,练好内功助力脱贫”的理念,借助“京蒙帮扶”的东风,选派中心优秀成员赴外培训,2019年,组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4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赴北京市通州区进行专题培训,组织45名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赴山东青岛开展专题培训,举办“京蒙帮扶—科右中旗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优秀农牧民青年电子商务培训班”3期,共计120人分批次赴赤峰、乌兰浩特市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拓宽眼界视野,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组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等48人分赴乌拉浩特市、突泉县、科右前旗观摩学习。二是突出技能培训,提升带富能力。科右中旗各苏木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党支部统筹整合农牧业、科技、扶贫、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依托旗乡两级示范培训基地、农牧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或经济组织,2019年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73次,累计培训3484人次。三是注重设岗锻炼,搭建创业平台。健全孵化中心党支部、嘎查党组织“双向培养”机制,在“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空白、党员老龄化”等四类重点嘎查成员中选派100人进行试岗锻炼工作。通过全方位、拉网式筛选,努力实现全覆盖。

  (三)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保障支持,激发乡土人才奋发向上的热情

  科右中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在监督、考核、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为中心发展积蓄不竭动力。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工作纳入2019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将孵化中心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机衔接,实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推进。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旗财政为12个苏木镇每个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列支了20万元工作经费,制定印发了《科右中旗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经费使用范围、程序,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儿”上,发挥最大效应。规范管理工作经费,建立完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实行苏木镇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保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正常运转和“三位一体”集中培养机制正常开展。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纳入苏木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内容,规范执行“月评价”“季考核”“半年汇报”“年终总结”工作制度,对达到标准要求的,给予适当奖励;

  对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走过场的,进行组织约谈;

  问题严重的,严肃问责追责。

  三、存在的问题虽然“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已经全面建立、有序运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乡土人才结构单一,质量偏低。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多为嘎查农牧民,拔尖人才不多,文化水平不高,除养殖、种植人才外从事其他专业人才数量偏低;乡土人才呈现“三多三少”现象: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少;凭经验、老办法办事的多,按规律、高标准办事的少;小富即安的多,富而思进的少。这种状况不仅与现代化农牧业建设差距很远,而且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要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部分苏木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对成员日常监督管理不够,特别是培训联系人对中心成员定期沟通较少,没有对孵化中心成员思想、学习、参加党组织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个别中心成员对中心和嘎查党组织双重管理不够适应,融入孵化中心和嘎查参加活动、开展工作还不够。三是乡土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土人才从总体上讲,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普遍较慢,而且有的还等待观望,大多数实用技术的推广都要有一个试验的过程,往往慢半拍。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的理念,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创新乡土人才服务大局的平台。一是要牢固树立党管人才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乡土人才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要把各级、各单位对乡土人才的思想认识提高上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新型人才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对乡土人才培养使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加强乡土人才的教育引导。“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乡土人才孵化中心”要培养的是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上靠得住、带富上有本事、担当上肯干事、群众中肯公认的人。建好“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必须把教育培训牢牢抓在手上,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以增强党性、锤炼本领、提升素质为目标,把党性教育放在首位,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转变乡土人才的思想观念。部分乡土人才由于发展意识跟不上,产业化市场化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其解放思想,建立孵化中心成员与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带富帮联机制,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模式,使每名乡土人才都能自觉承担起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义务,实现村帮村户帮户的局面,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

  (二)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培训实效,开辟乡土人才成长锻炼的新渠道

  一是注重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中心成员培养联系人制度,中心党支部和嘎查党组织培养联系人对中心成员实行“结对式”教育帮扶,定期开展交心交谈活动,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确保健康成长;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中心党支部对中心成员的思想学习情况、平时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同时,严格落实群众监督及所在党支部党员监督,采取征求意见、评星定级等方式,将中心成员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二是注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择优使用机制,优先考虑从孵化中心成员中补齐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突出岗位锻炼,通过开展“设岗定责”“交叉锻炼”,每季度安排孵化中心成员到机关、合作经济组织、乡村企业、一类嘎查党组织等展试岗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本领。加大对孵化中心成员创业致富的帮扶力度,促进其在创业的过程中带动更多人致富。大胆启用符合条件的中心成员,把那些在培养锻炼中作风扎实、群众信任的中心成员及时发展为中共党员、嘎查后备干部、致富能手。三是注重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建好“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必须更加注重常态长效,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制定孵化中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做到长期抓、持续抓、深入抓,久久为功方能常态长效;

  注重制度建设,认真总结、深入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坚持项目化推进,完善责任制落实,强化清单式管理,健全定期调度、奖优罚劣、前引后促等制度,真正形成日常化、规范化、机制化,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科右中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研究

  乡土人才是农牧民致富的“领头雁”,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中坚力量。2018年12月以来,我们坚持把建设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巩固提升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12345”工作机制,即突出培养基层执政骨干这一功能,严把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两个关口,实现将青年农牧民充实到嘎查“两委”队伍中、发展成为党员、育成乡土人才的三个转化,落实好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经费保障、阵地保障这四项保障,抓好增强理想信念、参加党内活动、进行挂职锻炼、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历水平五个方面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科右中旗各苏木镇已全部完成“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及党支部组建工作,12个孵化中心党支部已经基本确定办公及活动场所。截止2019年底,纳入中心培养832人,其中:向入党积极分子方向培养419人,向创业带富能手方向培养338人,向嘎查后备干部方向培养329人,建立了6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二、具体做法与初步成效

  (一)集聚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

  根据盟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优秀青年农牧民“三位一体”集中培养工作的通知》(兴组通字〔2018〕49号)文件要求,制定印发了《科右中旗优秀青年农牧民“三位一体”集中培养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扩大选人范围和精准选拔人才上“同向发力”,确保储备人员有“量”更有“质”。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扩大人员选拔覆盖面。本着应选尽选的原则,拓宽视野,按照“个人向嘎查党组织申请、嘎查级党组织集体审核后向中心党支部推荐、中心党支部组织开展人选考察、苏木镇党委审定确定”的方式从173个嘎查4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农牧民中选拔培养。2019年底,全旗各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共吸纳优秀青年农牧民832人,平均年龄36岁;二是严把“入口关”,保证中心人员质量。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积极推荐、严格筛选在政治上靠得住、有文化、有本事、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进入孵化中心,参照嘎查“两委”换届资格联审要求落实执纪执法部门联审机制,对申请进入孵化中心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全旗共有67名申请人员因不符合条件未纳入人才孵化中心;三是实行动态管理,畅通“能上能下”的渠道。建立与纪检监察部门、政法部门的有效沟通机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定期对孵化中心成员、优秀青年农牧民信息库进行调整,对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清理出去。按照农村牧区党员“分类评星定级”要求对中心进行动态管理,连续两个季度三星以下的,由中心党支部按照程序予以清退,2019年,共清退不达标成员66名;四是拓宽引才渠道,加强信息互通,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各苏木镇孵化中心党支部将苏木镇流动人才支部书记纳入孵化中心,流动党支部书记兼任孵化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或委员,对流动人才支部进行双重管理,流动党员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加强信息互通,建立孵化中心党支部与流动党员联系机制;中心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传送支部学习、工作开展情况,让流动党员时刻了解和掌握支部动态,鼓励流动党员向支部建言献策、返乡创业,为其提供有利机会和扶持政策,引导外出回乡人才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种养殖业,鼓励外出人才回乡创业、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奉献智慧。

  (二)拓宽培训渠道,突出培训实效,提高队伍能力素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结合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实际,整合培训资源,加强乡土人才的培训和锻炼,切实提高乡土人才能力素质。一是组织埠外培训,拓宽发展思路。本着“外出取经开阔思路,练好内功助力脱贫”的理念,借助“京蒙帮扶”的东风,选派中心优秀成员赴外培训,2019年,组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4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赴北京市通州区进行专题培训,组织45名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赴山东青岛开展专题培训,举办“京蒙帮扶—科右中旗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优秀农牧民青年电子商务培训班”3期,共计120人分批次赴赤峰、乌兰浩特市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拓宽眼界视野,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组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等48人分赴乌拉浩特市、突泉县、科右前旗观摩学习。二是突出技能培训,提升带富能力。科右中旗各苏木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党支部统筹整合农牧业、科技、扶贫、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依托旗乡两级示范培训基地、农牧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或经济组织,2019年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73次,累计培训3484人次。三是注重设岗锻炼,搭建创业平台。健全孵化中心党支部、嘎查党组织“双向培养”机制,在“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空白、党员老龄化”等四类重点嘎查成员中选派100人进行试岗锻炼工作。通过全方位、拉网式筛选,努力实现全覆盖。

  (三)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保障支持,激发乡土人才奋发向上的热情

  科右中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在监督、考核、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为中心发展积蓄不竭动力。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工作纳入2019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将孵化中心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机衔接,实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推进。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旗财政为12个苏木镇每个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列支了20万元工作经费,制定印发了《科右中旗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经费使用范围、程序,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儿”上,发挥最大效应。规范管理工作经费,建立完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实行苏木镇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保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正常运转和“三位一体”集中培养机制正常开展。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工作纳入苏木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内容,规范执行“月评价”“季考核”“半年汇报”“年终总结”工作制度,对达到标准要求的,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走过场的,进行组织约谈;问题严重的,严肃问责追责。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已经全面建立、有序运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乡土人才结构单一,质量偏低。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多为嘎查农牧民,拔尖人才不多,文化水平不高,除养殖、种植人才外从事其他专业人才数量偏低;乡土人才呈现“三多三少”现象: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少;凭经验、老办法办事的多,按规律、高标准办事的少;小富即安的多,富而思进的少。这种状况不仅与现代化农牧业建设差距很远,而且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要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部分苏木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对成员日常监督管理不够,特别是培训联系人对中心成员定期沟通较少,没有对孵化中心成员思想、学习、参加党组织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个别中心成员对中心和嘎查党组织双重管理不够适应,融入孵化中心和嘎查参加活动、开展工作还不够。三是乡土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土人才从总体上讲,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普遍较慢,而且有的还等待观望,大多数实用技术的推广都要有一个试验的过程,往往慢半拍。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的理念,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创新乡土人才服务大局的平台。

  一是要牢固树立党管人才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乡土人才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要把各级、各单位对乡土人才的思想认识提高上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新型人才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对乡土人才培养使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加强乡土人才的教育引导。“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乡土人才孵化中心”要培养的是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上靠得住、带富上有本事、担当上肯干事、群众中肯公认的人。建好“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必须把教育培训牢牢抓在手上,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以增强党性、锤炼本领、提升素质为目标,把党性教育放在首位,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是转变乡土人才的思想观念。部分乡土人才由于发展意识跟不上,产业化市场化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其解放思想,建立孵化中心成员与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带富帮联机制,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模式,使每名乡土人才都能自觉承担起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义务,实现村帮村户帮户的局面,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

  (二)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培训实效,开辟乡土人才成长锻炼的新渠道

  一是注重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中心成员培养联系人制度,中心党支部和嘎查党组织培养联系人对中心成员实行“结对式”教育帮扶,定期开展交心交谈活动,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确保健康成长;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中心党支部对中心成员的思想学习情况、平时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同时,严格落实群众监督及所在党支部党员监督,采取征求意见、评星定级等方式,将中心成员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二是注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择优使用机制,优先考虑从孵化中心成员中补齐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突出岗位锻炼,通过开展“设岗定责”“交叉锻炼”,每季度安排孵化中心成员到机关、合作经济组织、乡村企业、一类嘎查党组织等展试岗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本领。加大对孵化中心成员创业致富的帮扶力度,促进其在创业的过程中带动更多人致富。大胆启用符合条件的中心成员,把那些在培养锻炼中作风扎实、群众信任的中心成员及时发展为中共党员、嘎查后备干部、致富能手。

  三是注重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建好“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必须更加注重常态长效,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制定孵化中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做到长期抓、持续抓、深入抓,久久为功方能常态长效;注重制度建设,认真总结、深入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坚持项目化推进,完善责任制落实,强化清单式管理,健全定期调度、奖优罚劣、前引后促等制度,真正形成日常化、规范化、机制化,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科右中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要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按照这个要求,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着力实施了乡土人才工程,侧重在乡土人才的“选、育、用”等环节上下功夫。通过近3年的努力,被称为“土专家”、“田秀才”、“农民企业家”等乡土人才,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而且带动一片、示范一方,成为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健全选拔管理机制,为乡土人才开发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构建乡土人才开发政策体系。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乡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制定出了职称评审办法、落实有关待遇等政策,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出台乡土人才选拔评比制度。明确选拔的对象与范围,着重在从事种植、养殖、花木、加工、运输以及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选拔,并实行乡村初评纳入制度,要求乡镇一级对照有关乡土人才选拔条件,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同时,区里每3年评选一次优秀乡土人才,为保证社会公认度,对所评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实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积极在全区乡土人才中营造比贡献、比业绩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乡土人才有效管理机制。成立区乡土人才领导工作机构,并明确规定了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部门负责,会同科技、教育、科协、劳动、农业、林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行区、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以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主,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管理为辅的管理形式,彻底改变乡土人才过去无人重视无人管理的状况,切实把乡土人才纳入人才队伍的管理之中,同时建立乡土人才档案,对全区的乡土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

  二、健全培育锻炼机制,为乡土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乡土人才。针对乡土人才产生于田园故土,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知识、技术、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状况,我们着重采取了三项措施给乡土人才充电增智。(1)基地示范,手把手传授。结合各乡镇农技农机等单位正规院校毕业生比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实际,我们鼓励、引导乡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领办或创办各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通过言传身教,做给乡土人才看,带着乡土人才干,切实提高乡土人才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2)外出交流,开阔视野。每年以乡镇为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种植结构比较合理的地区或一些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启迪思维。(3)集中培训,辅导实用理论。定期组织人事、农业等部门,利用乡(镇)党校或计生学校,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同时,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期把乡土人才组织起来,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此外,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在学好技术、用好技术的同时积极竞评技术职称。目前,全区已有3600多人获得人事部门评定的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发挥协会的纽带作用,聚集乡土人才。我们着力推动了农村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相继成立了223个专业合作组织、18个专业协会,为乡土人才创造了发展、交流和合作的平台。(1)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经济组织。我们以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了农产品供销协会,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户入股,让企业带动基地,让产品在企业中消化,让农户在企业生产中增收,让乡土人才在合作组织中产生、交流、发展。(2)依托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组织。我们鼓励引导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组织,走航母发展模式,形成以农民经纪人和能人大户为龙头,各类营销组织为媒介,各个种植户为主体的三方共赢、齐发展的可喜局面。(3)职能部门引导成立各类科技专业协会。通过发挥全区农、林、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帮助成立了18个科技专业协会,目前入会会员有1000多人,重点分布在养殖、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上,大家有什么疑难在协会活动中就可以探讨解决,同时我们还帮助协会与全区220多个重点村形成“一帮一”对子,每年要求各协会派出科技人员串乡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把市场信息和高效实用技术送到农家,既服务了农民,又锻炼了队伍。

  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实现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培育良性互动。一方面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按照产业基地发展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为相关产业打造一批产业能人。席桥镇是全区乃至全市的蔬菜和花木基地,过去这里各家所掌握的种植技术及技巧都只是老传统,没能真正形成群体性的专业队伍,种植都属作坊式,产生的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为切实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鼓励群众围绕种养产业新要求自觉接受专业培训,统一掌握有关种养技术知识,如今,蔬菜、花木成为该镇走向全省、全国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推广有关专业技能,壮大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注重从资金、技术和生产物资上扶持一些专业特长人员,帮助培植一批种养专业户。比如,三堡乡一位农民是养鸡方面的行家里手,但由于资金不足和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只能靠“提篮小卖”补贴家用。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帮助他筹集资金扩大养鸡规模,同时鼓励群众向他学习养鸡技术,不到3年时间,该乡养鸡专业户发展到150多户,由于品质过硬、产量有保证,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天津等地。

  三、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一是推动乡土人才“双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较强、愿意从事村级管理工作的农村个体私营业主和其他经济能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选拔了102名党员业主和非党员业主进入村“两委”挂职,改善了村干部的素质结构,激发了村干部队伍的活力,增强了党支部服务经济、领导经济的能力。

  二是支持乡土人才创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胆起用一些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在搞企业等方面有专长的人,鼓励帮助他们承接改制的乡镇企业,鼓励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马甸镇飞洋钛铂粉有限公司,几年前还是个仅能维持过日子的小厂,在懂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杨文赞接手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连年翻番,先后安置了近500人就业。

  三是引导乡土人才做好“传帮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求乡土人才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科技赶集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全国劳动模范、流均镇农民赵文美,1985年起从事水产养殖和营销,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主动帮助特困户搞水产养殖,该镇水产养殖户由原来几十户发展到3000多户。赵文美因为传帮带业绩突出,2002年经区委提名,当选为流均镇副镇长,开创了我市乡土人才直选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先河。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