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用“一石三鸟”来形容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一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第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发展新能源对石油行业的影响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发展新能源对石油行业的影响的思考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新增装机规模已超过传统化石能源,有研究认为,新旧能源交替的“拐点”正在来临,这一判断使石油产业感到压力。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国家相继传出“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一十分现实的“能源革命场景”,加剧了业界对石油产业发展前景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7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5亿千瓦,同比增长14%。其中,水电装机3.41亿千瓦,风电装机1.6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488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2.7%、10.5%、68.7%和22.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65万辆,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24.02%;同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53万辆。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利用,有助于我国解决好传统能源产能过剩、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能源利用和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现实地看,短期内,这一新趋势对石油产业的冲击不会太大,石油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起支柱性作用,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一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十分有限。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汽车总体数量的增长相比,仍是个不大的数字,对石油需求量的影响也不大。2017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比重只有0.7%,2015年因电动汽车的使用而替代的汽油消费量约为29.97万吨,约占当年汽油产量12103万吨的0.25%。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有观点认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到2020年,我国因新能源汽车使用而替代的汽油约为251.10万吨,到2030年约为1225.49万吨,约相当于当年汽油产量的10%。另据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的预测,我国民用车保有量到2035年前后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电动汽车保有量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35年有望达到2500万辆,约占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的5%,可大致替代1300万吨的汽油消费。可以看到,两方面对数据的预测大体相当。

  二是其他交通运输工具的石油消费依然强劲。目前,我国石油消费有约三分之一用于汽车燃料消费,其中并不包括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石油消费。有专家预测,随着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到2020年,我国汽车燃料消费占石油消费的比例将提高到57%左右,美国的这一比例为75%,相比之下,我国的这一数据还比较低。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民用汽车的84%为小型载客汽车即私家车,目前,电动汽车消费以私家车替代为主,所替代的车用燃油主要是汽油,但用油量较大的载重汽车电动化尚需时日。同时,飞机、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在很长时期内也要依赖石油。自2010年以来,我国民航线路里程一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相应的,煤油消费也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船舶供油特别是保税船供油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很难改变。

  三是很多行业的石油消费将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柴油需求增幅持续下降,但从分布上开始向物流业和农业两个行业集中。2016年,这两个行业的柴油消费量占柴油消费总量的79%。农业机械大量使用柴油,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用于农业的石油产品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拉动汽油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至2016年,我国第二产业占比由46.4%下降到39.8%,第三产业占比由44.1%上升到51.6%。旅游业和服务业使用汽油的增长趋势与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预见,旅游业和服务业将会出现一段持续较快发展期,这两个行业的汽油消费也将呈增长之势。

  四是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也有一部分用作化工原料,生产乙烯、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等化工产品。近些年来,新型煤化工产业生产了一些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替代了部分石油,但就规模、品种、经济性和技术成熟度而言,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能够取代石油的大宗化工原料。

  五是高端清洁油品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从取消使用含铅汽柴油,到实施执行国Ⅰ、国Ⅱ、国Ⅲ、国Ⅳ标准,再到2017年初升级至国Ⅴ标准汽柴油,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到2019年,我国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国Ⅵ标准汽柴油。同时,高品质润滑油、高等级沥青、高级石蜡等其他高端油品也将因科技进步有较大发展潜力。未来,高端清洁油品的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石油消费量还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会放缓。有预测认为,我国石油消费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此后将缓慢下降,这与世界石油消费趋势大体相当。有世界能源专家提出,到2030年,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将达75%,此后将逐步下降。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仍然是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

  对此,石油产业也应与时俱进、顺应趋势。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要推动能源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真正在提供清洁能源、低碳能源上下功夫,切实推动绿色发展。

  关于发展新能源对石油行业的影响的思考

  当前,无论产量还是销量,国内各大车企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再次跌下“悬崖”,瞬间“速冻”。

  岂料祸不单行。3月6日举行的OPEC+会议未能就具体减产规模和配额达成一致协议,沙特为威慑俄罗斯率先打响了石油价格战,宣布增加产量并下调售价。会议一结束,当天油价暴跌,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调9.44%,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调10.07%。OPEC与非OPEC们这次糟糕透顶的维也纳会谈,让诸多分析师们差点儿惊掉下巴。

  但市场就是市场,在触及各自切身利益时,只能背水一战,或是放手一搏。这次原油价格的“史诗级”崩盘,使股票、债券、黄金等资产被匆匆抛售,10天之内美股4次向下熔断,高开低走、震荡下行、尾盘跳水,过山车式的大盘天天上演……全球资本市场一片哀嚎、恐慌。浅层次看,原油价格下跌,对消费者来讲绝对是利好事情。按照50L来算,给爱车加满一箱油就可以省下三四十元人民币,不管这轮下跌持续的时间有多长,能享受到超低油价,车主们此时都恨不得挖地囤油。

  但是,冷静之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中,沙特与俄罗斯这次挑起的原油价格战火,却使新能源汽车改革的步伐重陷泥沼。

  原油价格下跌能持续多久

  最近一次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到30美元以下,发生在2016年——沙特为打击美国油页岩开发而增加产能,想最终把国际油价稳定在60美元左右,而这个价格恰好是公认油页岩开发的成本。时隔四年,2020年,全球经济持续减速,持续低迷。

  原本出现了经济缓慢复苏的状态,可随着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逆势而行,又给刚刚有点起色的全球经济带来强大压力。欧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经济始终没有走出危机状态。新兴经济体也是举步维艰。市场需求严重受阻,而且只要有好转,就会被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打压,呈反复状态。说到底,这次油价下跌本就是世界经济严重不振的具体表现,是必然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成了这次原油价格暴跌的导火索。

  疫情发生,使全球投资者恐慌情绪激增,甚至已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假设今年上半年能够把疫情控制住,不再在欧洲和美国继续扩散、蔓延,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即使疫情得到控制,要想让经济恢复,难度也很大。别的不讲,单是航空业,可能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破产倒闭的航空公司会出现很多。因此,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已是很难避免的事件。

  一旦全球经济衰退,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也就很难保证。没有充足的市场需求,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油价根本没有回升的动力。乐观估计,能够保持在35—40美元/桶,就已经相当不错。只要油价低于40美元/桶,国内市场的成品油价格,就是地板价(我国成品油价格地板价为40美元,天花板价格为130美元,跳出这个区间,自动与国际原油价格“熔断”)。而目前的油价,显然与地板价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低油价维持一段时间是完全可能的。

  再者,美国油页岩开发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冲击也非常大。眼下,沙特和俄罗斯围绕原油价格的谈判没谈拢、不欢而散。沙特采用近乎“自残”的方式大打价格战。它想争取更大的欧洲市场份额和政治地位,同时也兼顾打压美国油页岩开发对全球整个原油市场的冲击。不甘示弱的俄罗斯日前表态,6至10年内能够承受石油价格维持在25—30美元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承受极限价位15美元/桶。

  原本,沙特和俄罗斯就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沙特等OPEC国家经济滞涨,经济社会矛盾增多,而俄罗斯经济“发展不佳”。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曾说,今年国内预算将会出现赤字,加上疫情影响,经济减速已经严重影响了航空运输、旅游业、小企业在内的经济部门,包括汽车在内的大宗商品的购买正在减少。

  两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抢占石油份额以获得更多收入,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即便不以沙特、俄罗斯两国争斗为依据,按照往年经济低迷时石油价格走势,石油价格也终将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低位。对比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超过一年,接近两年,也就是说,这个“一定时间”至少也会超过一年。

  对新能源汽车改革的影响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优势增加;油价降低,新能源汽车优势不再,会导致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下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的定位,在支出成本面前,片刻土崩瓦解。有业内人士给出意见,在原油价格下跌的背景下,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下降导致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担忧;另一方面,在补贴退坡、造车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表现出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原油价格进一步降低,则汽车每公里的运行成本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虽然相较而言纯电动车的成本仍更具有优势,但再考虑到充电成本和时间问题,部分消费者在面对新能源与燃油车时可能会考虑重新投票。

  以目前92#汽油5.5元/L为例,加注一箱40L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可以行使500公里,总成本200元;而一款行驶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80度电版本,快充电价普遍在1.3元左右,则每次充电为100元。两者支出差距正在缩减,同时由于传统燃油车售价带来的优势,新能源车辆优势减弱。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也有统一性,燃油车的用油成本下降,对于传统车企生产制造无疑是利好,但也会给本身就投入较高成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压力。

  实际上,石油价格暴跌直接扭转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逻辑。虽然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希望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煤炭的利用(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但在低廉的石油面前,国内的煤化工企业基本上陷入全面亏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能源结构改革始终不能建立起强逻辑。

  对消费者来说,油价走低只是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国家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无所适从。中国政府曾希望在2020年施行对传统燃油车二氧化碳排放要求,尽量提高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

  在此之前,政府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取得价格上的优势。正当政府逐渐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时,国际原油暴跌,新能源汽车直接丧失了原本价格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低油价正在考验政府是否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维持新能源计划的顺利推进,否则将前功尽弃。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疫情对中国消费欲望打击严重,人们消费理念趋于保守,政府对汽车大宗消费是持鼓励态度的,无论汽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不会加以限制。但是,低油价肯定使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受到阻碍。

  对政府来说,继续补贴新能源汽车就是增加财政压力;另一方面,石油价格暴跌,短时间内中国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国际低油价的红利。当然,也有声音觉得新能源汽车前景在原油大幅下跌下会依旧坚挺。

  油价暴跌使得我国石油成本大幅降低,除汽油、柴油价格下调外,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以石油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原料成本会降低,甚至可能会直接带动产业链下游成本下降。而目前中国的油品零售价格已经接近于地板价,因此相较于燃油车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影响可较大程度忽略。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已经初步分化出不同的使用场景,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朝向更注重如何降低“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及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产品性价比的方向发展,因此原油价格的下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的影响将只是一个单一维度。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之下,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但是效应并不会立马显现。

  变动所引发的结局如何,只有时间才能最终评判。

  只是,无论原油价格战最终是什么走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也不应该只是被动接招。

  关于发展新能源对石油行业的影响的思考

  01

  面对新能源、新技术的挑战,

  石油行业还能走多远?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16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达75.3万辆,同比增长37.6%。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升至200万辆,同比增长59.5%。

  交通用油是目前世界石油消费的最重要领域,占石油消费总量的半壁江山。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引发了业界对电动汽车即将替代燃油车、石油需求已达到峰值的担忧。

  另外,影响交通用油消费量的还有铁路以及天然气。例如,中国高铁的崛起,以及客运转向高铁后腾出的传统铁路货运能力的增长,都会对交通用油产生一定影响。

  虽然交通用油面临被新能源替代的挑战,但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的观点认为,2030年前新能源对油品的替代不具有颠覆性。

  以中国为例,根据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和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推算,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在1700万辆左右,届时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约为400万辆。结合规划方案,考虑到材料费用下降、能量密度提升、电池PACK减少、规模经济发展等因素,预计2030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相对燃油车具有经济竞争力。

  在现阶段,电动汽车的成本仍远高于燃油汽车,电动车替代仅以乘用车(私家车短线)为主。从目前中国的发电结构来看,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及颗粒物排放与天然气和传统汽车相比并不占优势,因此中长期内国内电动汽车对石油消费的替代作用仍然有限。

  我们据此做出以下几点判断:1)由于在行驶阶段新能源汽车的排放较低,因此大城市推广电动汽车将有利于局部环境的改善,但对全国能源结构优化而言并非最优选择,只有解决了电力清洁化电动车才有实质性环保意义;2)新能源汽车要真正实现大发展,必须解决续航里程、生产成本以及能源结构等瓶颈问题;3)汽油仍将是我国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5年汽油消费增速将从过去5年的9%放缓至3%~4%,但汽油仍是拉动我国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石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石油需求峰值没有想象的那样快速到来。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油价持续高企将会加速替代能源的发展,反过来影响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来说,限产保价也要适度,油价太高反而会催生替代能源快速成长。

  02

  中国天然气消费爆发式增长,

  全球天然气发展能否进入黄金时代?

  早在2011年IEA就指出,世界天然气产业将会迎来黄金发展时代。业界对天然气的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实际发展却并不如预期,全球天然气消费在2010年高速增长后,2011年增速开始下降,此后增速一直低迷。

  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球一个亮点。进入2017年,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全国多地实施“煤改气”,导致城市燃气用气量大幅攀升,天然气消费量再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863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16.9%。预计全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3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

  中国天然气消费提速,供应偏紧局面快速演变,特别是“煤改气”等政策催生的用气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供求矛盾突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环保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增速回升、天然气相对竞争能源价格竞争力回升等因素共同推动。

  天然气供应关系民生,每年冬季用气高峰期,中国均会出现供气紧张问题。今年遇到的突出矛盾,从更深层次看:一是2014年原油价格大跌以后,国内在油气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所放缓;二是天然气储备成本高,但储气费用缺乏回收机制,导致储气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面临如何维持国家保供责任与商业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如何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因此,为了化解天然气保供的全部社会成本,油气体制改革需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要实现国家责任与商业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

  中国在此轮由“煤改气”激发的需求热潮之后,天然气未来的需求热点在哪里?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该是在发电领域,以此担当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角色。如果要实现天然气在发电领域的突破,除环境政策的推动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气电价格要有竞争力。

  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未来天然气都将成为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最重要的过渡型能源品种,预计未来10~15年是天然气发展的关键期。届时如果天然气没有得到规模发展,一旦新能源应用实现突破,天然气也将和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一样被替代。

  03

  退出《巴黎协定》,美国低碳化进程遭遇挫折?

  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特朗普就提出美国要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特朗普这种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和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执意退出的行为,即使在美国国内也难获认可。

  从历史上看,美国当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后,仍然在低碳道路上前行,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处于下降通道。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超过20吨/年减少到2016年的不足16吨/年,这一趋势不会因为某些政策的调整而终止。从现实而言,低碳是大势所趋,是竞争力所在。美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不可能主动放弃其优势的竞争地位。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以来,美国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表示仍会继续低碳行动。

  特朗普上任伊始公布的“美国优先能源计划”声称,未来美国将大力发展化石能源和煤炭产业,承诺发展清洁煤技术,复兴“受到太久伤害”的美国煤炭产业;退出《巴黎协定》正是为美国能源工业松绑,降低“气候行动计划”对煤炭、油气产业的约束,加快传统能源行业的振兴。

  应该说,此举的确收到一定的效果。2017年美国煤炭产销量可能一改此前8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增长;电力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将增长1%,逆袭天然气。EIA预计,2017年美国天然气发电与燃煤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重,将分别由上年的33.8%、30.4%变为31.1%、31.3%,燃煤发电将超越天然气发电,重新占据美国发电燃料的榜首。

  美国煤炭逆袭天然气,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传统能源依然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倚重的资源,未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相当长的时期还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美国的环境保护法案对煤炭消费也会有抑制作用,加上美国普通大众的环保意识较强,即使特朗普新政暂时刺激煤炭业的发展,但相对清洁、高效的天然气逐步挤占煤炭市场仍是大势所趋,特朗普政府难以改变这一发展趋势。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贸易等诸多方面采取了与传统做法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在特朗普任内,甚至特朗普后任,美国的能源政策走向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全球化的发展导致美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选出了特朗普,我们要警醒,关注未来美国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特朗普”?

  04

  中东动荡加剧,石油地缘政治巨变中各方如何角力?

  中东既是世界的“油桶”,也是“火药桶”,中东地区格局正发生冷战以来最重大的变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其在中东地区长期一家独大地位日益动摇;俄罗斯积极重返中东,地区发言权明显增大;欧盟、日本、印度、中国积极介入地区事务;地区诸侯争霸,伊朗、沙特和土耳其借乱扩大影响,竭力兜售各自模式,竞争激烈。地区联盟的解体与重构,围绕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正在发生。

  俄罗斯

  俄罗斯强势介入叙利亚战争,使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增,基本上构建起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的联合阵线

  沙特

  近期沙特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与外交事件,沙特或许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若改革成功将惠及沙特和中东地区,如出现不测或引发局部乃至全局性动荡,则不仅危及沙特自身的稳定,也将加剧中东局势的动荡。 未来,随着沙特转型成功,可能会与新能源一起共同形成对油价的打压。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因为随着油价再次下跌,油气开发投入减少,低成本的中东产能将更具竞争力。

  美国

  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这对“剪不断,理还乱”的中东局势来说是添柴加火。特朗普的这种做法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必将促动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同时,美国重启原油出口,在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与中东复杂局面相呼应,使得地缘政治格局更趋复杂化。美俄势力范围划分与战略调整也处在新的变化之中。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因素多发,地缘风险溢价对油价走势重新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全球石油市场仍将难以平静。随着全球石油市场基本面连续两年呈现供需略偏紧的局面,预计美伊关系、美朝关系、沙特与伊朗的关系,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产油国局势,以及欧佩克内部一致性等因素均将对石油市场以及油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油价构成重要支撑。

  05

  传统油气行业在未来变革中是否会被颠覆?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趋势下,油气行业如何创新?如何寻求突破?技术的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跨界融合,引发变革。“羊毛出在猪身上,加油可以不花钱”的日子可能并不遥远。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石油工业的应用还基本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应用的深化,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智能油田、智能钻井、智能管道、智能炼厂以及智能销售体系。

  未来,油气田开发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油田企业生产、科研、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智能化将在提高采收率、有效减少资本支出、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机器人钻井系统将成为未来智能钻机的核心,智能钻机有望具备连续起下钻、连续循环、连续送钻、连续下套管等功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油气管道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炼厂将在现有数字化炼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全面准确地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共享经济

  对于传统的油气行业,如果有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智能升级,构筑包括产品、技术、服务、人才、金融在内的油气行业互联网生态新模式,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以共享服务为例,建立油气领域闲置资产在线交易服务平台,盘活油气领域闲置设备,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

  2017年11月,中国石化共享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将共享服务业务覆盖到油田、炼油、化工、销售、科研、专业公司等板块,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到中国石化境内外所有企业和外部市场。

  石油企业终端加油站点多面广,拥有资源和场地优势,部分行业从业者建议,可以在这方面探寻跨界合作方式,带动非油业务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