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游褒禅山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教学要点

  1.读准下列字词,掌握它们的写法:

  褒禅 庐冢 窈然 仆 碑 怠 胜 相 观

  2.重点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1) 一词多义----观 得 其 然

  (2) 文言实词 者 夫 盖

  3.掌握几种倒装句的类型;

  4.学习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的写法并

  为倒装句分类;

  5.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学习本文以事明理的写法及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二.教学设想

  三教时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说说有哪些`记'文,这

  些`记'文有什么特点.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

  核舟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引入新课

  .1.

  游褒禅山记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

  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三.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 庐 谬 窈 怠 惑 相 胜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

  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四.作业

  1.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2.

  第 二 教 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请生背诵1-2段.

  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

  短语后置.

  三.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

  宾短语后置.

  .3.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

  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

  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

  、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

  慎取的态度.

  .4.

  四.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

  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五.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 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 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

  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

  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 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 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 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 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六.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任务:

  1.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游褒禅山记》教后反思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1.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突出“文”,还是突出“言”?若“文”“言”兼顾,应如何协调,课堂节奏如何把握?

  2.对于学生学过的文章怎么教的问题。作为新授课讲的话,这篇文章有大量可讲之处,如:词句上可讲讲“其”、词类活用,可讲讲具体语句的翻译;构思上可讲因事说理的写法,叙议结合的结构;内容上可讲成功的要素“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可是,这些也一定是学生当初学这篇课文时老师重点讲授的内容。如果只求形式上的创新,难免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并不能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这岂不是抛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4.这篇文章的词句理解难度不大,按已授课方向准备,“言”的部分处理什么呢?本课层次清晰,所说之理不难理解,“文”的部分还有什么可处理之处呢?一篇冷静的、理性的、有思辨意味的文章怎么讲出点语文味,甚至是文化味呢?

  可以说这些困难直到讲课前一天去见学生都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可是,有两点我很清楚。第一,“其”这个虚词最适合用这一课来总结。所以见到学生后我布置下了一个明确的课前准备任务——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第二,明天我面对的是这些学生,明天的课也将在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展开。于是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三段是要求背诵的,你还会吗?通译全文,哪些句子是你翻译时仍有困难的?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