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结合地方教学实际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也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引言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规定下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将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让自然、社会和自我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内在联系,并让学生学会初步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得高中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待学生的态度依旧强硬和直接,进而使得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行为反思,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与活动课后的教学评价也是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是,这几点并没有在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重视,这也就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培训

  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在课程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我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来看,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教学培训,使得教师并不能适应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因此,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更为严格和全面的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能完全落实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因此为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开展开来,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大多沿袭原有的应试教育理论,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的落实到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对实践活动课程重视起来,及时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大多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是導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

  (三)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目标不够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保障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拥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是简单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并没有将教学的中心放到提前的课程规划上,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问题频发,教学节奏混乱,偏离教学原本设定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一)增强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活动预测能力、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灵活的教学能力、与其他教师协作教学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以上教师的必备能力进行教育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育讲座和实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让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进一步保证实践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

  (二)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

  为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实施,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职能部门应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并对各个学校的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评估,以促进这门课程的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保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制定规范化的课程保障机制,对教师实施有效的整体规划和协调,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快速适应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三)在实践活动中实施主题教育

  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在遵循相应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提出明确的教育主题,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创新性等教育特点。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将日常的感悟和思考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强化课程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学校应该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训力度,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中国的教育事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教育部通过反复的调查分析、协商、讨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于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正式实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增加了部分新的课程门类,其中之一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1~3年级称为实践活动,在4~6年级称为综合运用。实践与综合运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性课程,具有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综合实践课强调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它发挥的是整体效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课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克服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局限,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关于生活,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说传统课程没有生活或不在生活中,而是要改变传统课程脱离儿童生活的局面,让儿童走出成人为自己预设的生活,过自己有价值的生活。第二是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能在独立个体领域中找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以文字符号所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第三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能训练性的活动方式,使之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从课程改革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了学校和教师无数的期待、热情和努力。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转变,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更是如此。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取得的主要成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第一,观念上的认同和接受。在建立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联系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能取代的功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功能产生了普遍的认同。他们看到了课程实施对于教与学的方式的影响,看到了课程事实对于学校教学文化、办学特色以至教育品牌的影响。观念上的认同和接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资源的积累。主要表现在由教师设计总结出来的面广量大的活动方案或案例;学校层面的组织经验;课程基地建设。为保证新课程的实施,不少地方加快了课程基地的建设,依托本地资源为中小学设立了各种专项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第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受学生青睐。从学生的兴趣、态度、意识等方面来看,由于综合实践课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跃的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注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知识能力尚浅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此外,由于该课程的确能够促使其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有一个自身的评判,学生普遍认为,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实践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状况。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取得了种种宏观成绩,但是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现状与必修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开设难度较大,问题较多。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正常开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只关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而基本的课程法规意识淡薄,或者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对升学考试科目的实验比较关注,而对非考试科目的实验重视不够。

  其次,任课教师的负担过重,素质也有待提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个人教学负担沉重,大多数任课教师需要承担3~4个教学班的教学,其中相当多的教师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充分备课,更无时间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大多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也不能满足课程本身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如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素养,而目前的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实验技能方面都需要扩展、补充和提高。

  第三,经费投入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实验室的不足,综合课程强调探究,大量的内容是动手做实验,实验比分科教学多了近3到4倍。另外,目前一些实验学校计算机档次偏低,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学课件难以应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组织、管理还有待改进。目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由于受制于课堂教学模式和各方面因素,部分教师仍把综合实践课局限在课堂上、校园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希望得到户外活动的机会,他们渴望老师以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组织实践活动。

  三、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遇到一些困难是十分正常的。它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探讨改变当前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提出对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1.努力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价值。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认识,把握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深入课程内涵,体现课程价值。

  2.加强师资培训,打造“综合型”教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安排的实验和各种探究活动也比较多,因此本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应当是 “综合型”的。应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师队伍。让他们适应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新、跨度大、涵盖面广的特点。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个人课前准备,包括研读教材、补习有关知识、准备实验,而不能随便应付。

  3.加大资金投入,改进课程实施现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不足,原因之一是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的,如果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层能够加大对本门课程资源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建立和完善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4.改进课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每个学校必须从实用性、科学性、简洁性、开放性、可控性和交互性出发,建设好课程的管理机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科室分管人员和校内外专家参与,负责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制度,保证设备配套,统筹协调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学校要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辟比较稳定的参观、学习和实验的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我校师生热情高涨地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同时,觉得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愿和热衷课改的同行们一起研究探讨实施对策。

  一、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分析

  伴随着课改的春风,我们中心小学也就红红火火地开展起这项实验,全面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着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民族教育还被浓重的应试教育氛围笼罩,到头来还是觉得“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学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条件(而实实在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设考试),而把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置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这样,实施这类课程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使早已习惯于封闭性和机械化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此类课程特有的模式、性质和作用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严重影响着这类课程的深入开展。

  2、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

  一些学校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的过程随着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这些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这类课程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课程资源和参考书等存在很大的缺欠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零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那样有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借鉴。因而,教师在组织实施活动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寻找这类课程的资源,去编写活动方案,去寻求开发课程资源,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活动的形式单一,课程实施难以得到保证。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流于形式

  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其认识不够,加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临遇上级检查时应付开展一阵子而己。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缀饰,效果当然甚微。

  二、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造成上面列举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不端正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统一认识,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要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任务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它对于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的人才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在学科课程以外,以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由于它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淡化了学科课程的单一性,使学科课程在学习的深度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看成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也不能完全取代学科课程在知识学习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我校在实施这类课程中是深有体会的。开始,许多老师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学科课程活动化”或“活动课程单一化”这样,既使学科教学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又使活动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整体,才能使学校的教育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2、努力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行发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实施的模式和方法尚未成形,导致了活动内容紊乱,随意性大。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研究,使活动的内容、过程和形式清晰多样,效果明显。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研究探索:

  其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序列化。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按年级序列化。如开展有关科技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年级(3—4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学习基础知识,理解概念,并利用它来培养简单制作能力,普及科普知识。对高年级(5—6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小制作(或小发明)的基本思路,能正确选择课题,较正确地评价小制作,并作一些改进。这样从层次要求上形成序列,逐步提高。

  其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系列化。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学校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具有具体的内容和目的要求。如开展具有美术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安排“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多角度去接受和认识艺术美、自然美,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绘画、审美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智力。又如我校凭借“军民共建单位”和“少年军校”的优势,开发的《体验军人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我们依靠极为丰厚的资源条件,探索研究,形成“采访军人”、“观看军营训练”、“一日小红军”和“军事作品创新”等系列活动。这组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体魄,磨炼他们的意去,培养了他们各种能力。

  其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的评价原则是:不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评价系统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权重分配以及评价方法和要求等。其中,以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学校、教师要着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当然,任何评价体系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实施久了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学校、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地对活动的效果给予中肯的评价。

  3、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中,研究性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突出表现,而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决定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其一,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活动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是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的心理要求。如我校最近开展了课题为《我与周围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图片、投影、录相等形式展示了环境污染、资源竭尽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并提出问题让他们主动探究其造成的原因。学生们带着问题到图书室、气象部门、环保部门,或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然后进行交流,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人翁责任感。

  其二,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经调查了解,有许多教师在活动前,制定了许多条纪律来约束学生。使学生没有自己回旋的余地,久而久之,对活动会索然无味。事实证明,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性才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要主动拆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用民主、平等取代师道尊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谈所欲,体验感受。如在我倡导开展的《生活与安全》活动中,为了检验活动的效果,教师创设了安全事故情境,让学生探索解决这样事故的处理方法。教师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获得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模拟表演。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框架,只要学生体会感受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思维的琴弦就被拨响,表演出来的情境合情合理,富有创意。

  其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交互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合机制,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完成研究任务。我校开展的多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研究爱好、方向自发组成若干的小组,每个组员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每个成员既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又要和其他成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既定的实践任务,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

  4、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除对综合实践活动从宏观上加强科学管理,认真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外,要想活动课题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完,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努力开发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要求教师要有生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erenzongjie/3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