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政策。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1

  脱贫攻坚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异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硬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后续发展是异地扶贫搬迁决战决胜的关键所在,是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脱贫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事关贫困群众的民生的大事。为了解子长市异地扶贫搬迁现状,子长调查队组织调查人员深入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子长市杨家原则安置点和袁家沟安置点各5户安置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市移民办工作人员以及安置点管理人员展开了访谈。着重了解安置点的软硬件配置以及安置户的入住满意度等。

  一、基础情况

  子长市“十三五”规划共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930户9247人,共建设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安定集中安置点489户1558人,刘家沟集中安置点401户1655人,清水园家安置点80户371人,祥和嘉园集中安置点21户124人,杨家园则集中安置点428户1723人,毓秀华苑集中安置点25户174人,芽坪集中安置点952户2604人。

  据调研,子长市杨家园则安置点与袁家沟安置点的基础设施于2018年11月底已全部建成并配套到位,按国家标准已全部分房交钥匙到户,分房交钥匙率100%。按照“新三率一度”要求,实际入住率100%,杨家园则安置点有480户,1723人;袁家沟安置点有312户816人;共腾退旧宅基地792户2539人,腾退率100%;落实社区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户792,社会融入率100%。

  二、取得的成效

  (一)改善居住环境

  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调查中,安置居民对于住房条件、小区环境和基础设施较满意的达七成以上,认为与之前相比小孩上学方便和就医方便的占90%;认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占80%;认为安全感、获得干、归属感强的占70%。同时,搬迁户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的威胁,规避了自然灾害风险。搬迁至集中安置点,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硬化,“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拓宽致富渠道

  市委、市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原则,结合搬迁群众自身特点。一是结合乡村旅游,在知名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搬迁安置点,集中组织深石山区群众搬迁安置,既实现了深山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又解决了景区困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二是推荐安置居民进企业,设置公益性岗位等解决安置居民的就业民生问题。据调研,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使得安置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搬迁前,有50%安置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农作物种植,搬迁后不再种植;有10%安置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的为养殖业,搬迁后不再养殖,有10%安置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外地务工,搬迁后为20%;有20%安置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外出务工,搬迁后为60%,有10%安置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为政府救济,搬迁后为20%。

  (三)促进城镇发展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一部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一方面提升了当地城镇人气,人口不断向中心区聚集,进一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同行业呈现多元化,部分贫困群众从传统的农耕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其他方面工作,同时反哺农业,促进农产品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设施有空挡

  据调研,杨家原则安置区环卫管理不到位,垃圾桶不能按时清理,环境卫生堪忧,给小区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利,小区的背街区处存在脏乱差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自来水水压不够,高层住户用水难以保障。

  (二)自身发展动力弱

  一是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部分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贫意识不强,过度依赖党委政府扶持,只想着等政府发放补贴度日,以身为贫困户为荣,对于统一安排的工作不是嫌累就是嫌工资低,更不愿意自主从业。

  二是缺少专业技能,绝大部分安置居民文聘不高且没有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的过程中缺少亮点,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工作,这类型的工作工资水平较低。

  (三)就业状况不理想

  一是配套产业较少,全市除安定镇安置小区有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外,其余安置点均没有专门为安置小区建设配套产业,均为依托原有企业资源,推荐上岗,或设置公益性岗位,就觉就业。二是就业岗位单一,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安置居民就业于公益性岗位,工资较低,勉强维持生活,也没有发展前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一时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存在就业空挡,受政策限制,60周岁以上的安置居民既不能推荐企业就业,也不能安排公益性岗位,但是60-70周岁之间还存在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目前这部分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农村养老保险和政府救济,生活水平较低。

  (四)小区管理难度大

  一是卫生习惯难改变,安置小区内存在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一些居民屡教不改,甚至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小区环境卫生的维护存在困难。

  二是基础设施难维护,安置小区内存在恶意破坏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将设施挪为他用的情况,有部分居民在社区绿化带种植蔬菜,占用健身器材晒被子,在车库中养家禽等。

  三是物业管理难收费,安置居民对政府补贴依赖严重,认为居住在安置小区内则不需再交任何费用,经常拖欠小区物业管理费。

  四、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设施维护

  政府应进一步排查安置小区的软硬件设施,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查看管理是否到位,是否有专人负责定期维护等,畅通居民反馈渠道,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为安置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二)加强思想引导

  一是对安置小区居民加强致富思想引领,激发群众脱贫意识,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入户宣讲、知识竞赛、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消除被动的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主动性。二是加强对贫困老人成年子女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是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考取文聘和职业技术证书,让安置户有技傍身,不断提高自我,加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政府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社区,着力解决安置居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二是盘活农户丢荒、闲置或要转让使用权的土地,让易地扶贫搬迁户生产;三要在搬迁安置点周边,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特色美食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力“有事做”。四是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从事种养业、加工业、劳务输出、乡村旅游、大化特色食材加工和商贸运输等。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的产业化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四)发挥社区作用

  一是定期开展居民集会活动。倾听安置居民的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所思、所虑、所盼、所需的角度处理问题。定期开展居民集会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会议为主要形式,信访、网络和电话等为辅,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对社区的了解并实时跟进。二是定期组织社区学习活动。拆迁安置居民对于社区生活存在一定排斥性,定期组织社区学习,如开展如何正确使用基础设施、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理论等课程可以帮助此群体正确使用基础设施,提高其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指导居民合理使用基础设施,提高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且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引导拆迁安置居民加快融入社区生活中。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2

  【摘 要】 文章介绍了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现状,分析了噶尔县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建议: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 阿里;易地扶贫搬迁;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阿里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海拔偏远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条件复杂,灾害频发,耕地、水源等资源矛盾突出,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就地脱贫成本高。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的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与发展问题。

  一、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1、阿里地区概况

  阿里地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东与那曲、东南与日喀则相连,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西及西南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全地区幅员面积3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4,是全国行政区划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狮泉河镇海拔4297米,素有“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受历史、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特殊的地质结构,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雪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返贫率高,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地方,不适宜人类居住。按照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整体规划,“十三五”时期,阿里地区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25户8175人,2018年根据札达、噶尔2县易地扶贫搬迁、边境小康村建设实际,将边境一线136户389人易地搬迁边民(其中,2017年康乐新居二期4户8人和2018年札达县分散搬迁132户381人)纳入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并从全地区2225户8175人的易地搬迁计划规模中调出,调减后“十三五”时期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建设规模调整为2089户7786人。

  2、康乐新居安置点情况

  “康乐新居”寓意“全面建成小康、群众安居乐业”,是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该安置区位于噶尔县狮泉河镇文化路东南沿线,以文化路与东环路交通干道交叉点为中心,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把整个安置区划分为四个小区,分别以阿里地区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和孔雀河命名,房屋建筑风格富有阿里地域民族特色。“康乐新居”计划分三期建设实施,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计划修建994套搬迁安置房,共安置4006人(其中一期修建500套安置2061人、二期修建200套安置863人、三期修建294套安置1082人),绿化面积11000m2,占一、二期规划用地面积的25%,种植树种包括樟子松、新疆杨树、小叶青海杨树、班公柳树等。

  (1)搬迁对象。按照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整体规划,“十三五”时期,阿里地区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25户8175人,康乐新居安置点建档立卡计划搬迁总规模为714户2952人,实际搬迁规模为714户3163人,其中2名汉族同志,其余均为藏族。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为0岁-16岁1277人,占总人口40.4%;17岁-64岁1441人,占总人口46.4%;65岁以上418人,占总人口13.2%。康乐新居714户建档立卡时间均为2015年;其中因缺技术致贫322户、缺劳力致贫172户、缺资金致贫111户、其他原因致贫109户;其中2016年脱贫136户、2017年脱贫177户、2018年脱贫193户、其余208户计划2019年脱贫。

  (2)基础设施建设。康乐新居配套规划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规划水、电、路、讯、暖、庭院绿化、小区硬化等基础设施,是阿里地区设施最全、功能最为完善的搬迁村。同时,加强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建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党的阵地建设,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强化党员经常性教育,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专门安排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和社区服务场所。其整体布局体现了“一家一户单门独院,体现藏式风格、阿里特色、将来成为旅游景点景区,体验阿里民风民俗,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要求,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截止目前,“康乐新居”实现了全部搬迁群众如期入住,为全地区易地搬迁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3)管理服务工作。搬迁群众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主体,康乐新居通过宣传五个脱贫一批政策(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教育发展脱贫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征求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直接受益,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使群众感受劳动所得,珍惜劳动所获,真正实现政府帮扶、群众参与、自建家园。同时,按照远近结合,从五县抽调一名县级干部,涉及乡镇抽调2至3名业务骨干组建了康乐新居管理委会,从狮泉河镇抽调1名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兼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在搬迁群众中选举了9名两委班子、3名监督委员、68名双联户户长,选优配强6名警务助理、8名片组长,每个专职社区干部联系50-100户,以社区党组织统领社区综治中心、警務室等服务管理,实现党员干部群众互联,党建和综治工作网络全覆盖机制。

  二、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在后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1、原有房屋及生产资料处置缓慢

  按照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有关文件要求,易地搬迁贫困户原有住房必须收回,由当地政府组织对其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经调查,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原有房屋及生产资料处置进展较慢,尚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原有房屋拆旧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大部分搬迁群众的责任田、牧场在原居住地周围,如果生产资料、牲畜被处置,群众搬入后更没有生活盼头,加之产业效益不乐观,搬迁群众担心今后生活来源无保障,搬迁后没有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作为保障,传统农牧业的经验也无用武之地,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甚至还存在有搬迁户在迁出地和康乐新居两头住、两头跑的问题。   2、搬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

  据统计,康乐新居建档立卡总户数714户,全部具备劳动力,其中17岁-64岁1441人,占总人口46.4%。但是康乐新居存在单亲户(搬迁后离婚)、高龄户(识别后分户造成),特困户、出现大病户(因病返贫、交通事故伤残、天生残疾)共223户,有劳力但需照顾子女、出现大病、没有一技之长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创收。加之,各安置点通过保安、停车场收费员、街道保洁员等岗位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但由于搬迁群众思想观念未完全转变,市场需求与搬迁群众就业能力还不匹配等,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能就业增收。同时,搬迁群众致富依然较难,搬迁群众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靠体力和经验劳作,缺乏现代发展所需的非农技术,缺乏外出就业的能力,自主创业更无从谈起,也存在个别搬迁户因缺乏穩定就业、水电费开销大等原因,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等现象。

  3、管委会“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

  个别干部因语言不通,有些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中很多工作缺乏依据,也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康乐新居公共卫生间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另外,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身就是贫困户,实现致富很难,加之个别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其无法有效发挥模范带领作用。

  三、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

  深入搬迁群众家庭,加强对中央和自治区、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宣讲,定期不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了解深透。及时了解搬迁群众思想动态,引导康乐新居搬迁群众正确的思想,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地委、行署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决策部署,让搬迁群众从心底里感受到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交通、法律法规等政策,大力宣讲“四讲四爱”, 进一步引导搬迁群众充分了解相关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使搬迁群众合理合法提出诉求,建立健全搬迁群众顺畅反映问题机制,从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生产环境,安心生活、扎根发展、脱贫致富。

  2、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打破身份界限,依靠扶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在安置区内发展产业,搬迁群众以入股分红或领养领种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来,带动搬迁群众共同致富。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增加保安、环卫、停车场收费等岗位,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带动产业发展。如:康乐新居服装厂服装资金投入大,但成品质量参差不齐,人员管理很混乱,导致投入多见效少。合理安排贫困户就业,完善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如:噶尔县生态园区在逐步实现自营,康乐新居合社管理、技术人才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由康乐新居合社直接负责大棚种植管理。同时,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冬季时间大力开展调研工作,摸清各安置点搬迁群众转移就业情况,制定具体的引导安置方案,对能安排的岗位立即安排,对需培训后再安排的就业岗位,及时组织培训,落实岗位。

  3、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升工作能力

  严格村“两委”班子选人标准,注重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班子成员。同时,本着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修订完善,使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逐步实现规范化提升康乐新居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心,定期组织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制定管委会工作人员,居委会“两委”班子的学习及会议计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升班子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 阿里地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5.

  [2] 关于易地搬迁扶贫问题的调查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 ,2019.01.

  [3] 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N].内蒙古日报, 2017-07-17.

  [4] 阿里地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西藏新闻联播 ,2018-08-14.

  【作者简介】

  龚 超(1986.5—)女,汉族,山东沂南人,西藏阿里地区委员会党校(阿里地区行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易地扶贫搬迁.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3

  为了深入落实坝心村扶贫攻坚工作,按照要求做好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坝心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入户座谈等形式对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坝心易地搬迁安置点工程推进情况

  阿舍乡坝心易地搬迁安置点,总投资1218万,占地面积37.8亩,计划安置坝心村黑西村小组、豆渣坪村小组搬迁56户284人,目前主体工程建设已经竣工。

  二、20xx年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情况

  (一)搬迁入住情况。坝心安置点截止6月30日,已实际入住18户86人,其中黑西7户38人,豆渣坪11户46人。

  (二)资金结算及科目验收情况。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安置点将要建设牛舍、猪舍等,除人居房屋建好并做好初步验收并确保质量达标外,其余的待项目实施单位完善后再行验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入住率低,部分搬迁人员存在两头居住现象。由于农户在原居住地种了庄稼,要回去管理,加上未拆除旧房。

  (二)是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还未落实,有工作实施方案,旧房拆除复垦复绿还未实质性启动。无工作开展印证材料,盘活率较低。

  (三)外出就业务工的人数较少,因为很大部分青年思想懒散,对外出物攻的认识不高。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乡党委政府明确专人,按要求及时做好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

  (二)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外出就业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外出务工就业思想意识,确保搬得出,能致富。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2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