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安全生产总结】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审计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市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与人才能力化趋势的规格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特点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而变革。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的低层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一、审计人才需求及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1.审计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事业也相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审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突显出来,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

  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0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16位,而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5.9%,说明审计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近几年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生在逐年增加,但审计学专业的就业率却在下降,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4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31位,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3.3%(2013年第16位,达到了94.6%)显下降趋势,下降非市场需求数量下降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过对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能考试,但不会做业务。在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之前,这些学生均通过注册会计师若干科的考试,(应届毕业生出证明可参加),他们的基础理论功底相对强,但实务能力却不行。对企业进行调研时,负责人也表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做会计业务比审计专业毕业生做审计业务的能力上要强多,这也是近年会计专业就业率领先于审计工作专业的原因。这说明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审计人才市场岗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2.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从2014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工程高校2所,独立学院14所,财经院校(包括下属独立学院)38所,理工大学2所,工业大学1所,外语外贸大学2所,其他学院1所。

  据统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66所高校)、会计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方向(19所高校)、ACCA方向(64所高校)、CGA方向(20所高校)及IAEP方向(1所高校)。通过对若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对审计学人才规格的定位学术性人才占的一定的比例。可见,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构成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课程从内容的设计、模式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设计、资源与配置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后,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来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标杆。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要求具有必要本科底蕴、职业适应与应变能力,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育,通过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达到审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具体而言,审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素质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学会做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第二,学会做事。具备基础能力,具备一定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的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第三,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对管理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需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且课程体系以专业领域为导向,强调“优化基础,口径适当”,其课程体系为“I”型或者“Y”型。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以“I”型为基础,渗透“Y”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的“I”型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位并举。应用型本科的“Y”型课程结构是以“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范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具体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体育、大学生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其主要对应的能力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评议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基础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技术理论——技术知识——实践”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技术理论课程与一部分技术知识课程。一般可开设基础会计学、审计学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3.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主要是实践课程。一般可开设财务报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

  4.素质拓展课程

  应用型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组,包括内修与外修,内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为能力(社会交往、工作能力)及身体素质。

  内修素质拓展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隐含课程,在一些通知课程中隐含,另一种必修课程,通过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进行。外修可专设相应的单元课程来完成,形式可以为作业、竞赛、达标等专门项目。

  四、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主导、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注重学做结合、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课程实施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同时引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共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第一至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假期可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短期见习,第三学年开始,安排若干实训周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组织实践性的教学(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助理审计员的时候较为适宜),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单元,也可以是某专设实训课程,这样逐步加大实训的内容,将已经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具体化,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撰写作前期准备。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校内的教学为数不多的实践应用课程,如,社会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这部分的教学多为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学年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一学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应是外松内紧型的,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应有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与细则,让学生有实践接收单位,有实践的内容,有实践的标准,有实践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的培养不应搬抄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失去类型特征,也不能全部按高职高专岗位化,脱离本科属性,应形成贴近实际、校企共建的培养环境,构建指向明确、体现综合的课程体系。

  审计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的主战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但由于思政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知识晦涩难懂,且这些知识与自己未来的工作难以联系起来,所以对于思政课程的兴趣一直提不起来,因而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也一直没有实现。而专业课程由于性质本身不一样,可以通过案例等手段使得课程有趣,但是以往的专业课程只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还要对学生授之以德。也就是说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技能、标准,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做事,必先学做人。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无缝衔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要求我们审计人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我们广大的报表使用者提供服务,所以,《审计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得天独厚。

  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审计学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必须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

  (一)整体目标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审计是对经济组织特别是上市公司进行经济业务活动过程所产生的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和管理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所必需的信息进行技术支持。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要有充分的理解,并培养审计业务操作技能,通过课外练习培养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二)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情景再现、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1.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国内有名的舞弊案例以及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时事新闻,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感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你了解的审计是什么”“你听过的舞弊案例有哪些”“如果没有审计会怎么样”等为切入点,提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关注审计这个职业,并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3.小组讨论教学法:将学生每组6人形成学习小组,老师给定案例,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PPT的形式来进行讲述和汇报。

  4.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模拟,给一定的背景资料,让两组人员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被审计单位,一组扮演注册会计师,来体验审计过程中的真与实,更深层次的理解审计的工作。

  二、“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公正、法治、敬业、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评判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建设是构建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基础。

  (一)公正

  公正指的是个人遇事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它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而审计之所以产生,它的根源就是三方关系的存在,即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审计人员是独立于被设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的外部第三方,所以才能公正的进行审计事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保持独立性,例如在承接了审计业务后,需要确定审计项目组成员,在这个过程我们就要考虑审计项目组成员和被审计单位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规定,项目合伙人应该确定项目组成员在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益,没有贷款和担保事宜,没有商业关系,没有家庭和私人关系,这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去履行审计义务。

  (二)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作为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依照相关审计准则,对于公司有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有没有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在整个审计的过程注册会计师还要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得收受被审计单位的贿赂,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糖衣炮弹”,对人民负责,对广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负责,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坏他人的利益。

  (三)敬业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乐于奉献,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敬业的具体表现,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审计作为一项服务业务,本身就需要服务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而且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到了年审时间,必须要进驻公司进行审计,这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常年累月的出差,数不清的工作底稿,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出具一份令人信赖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敬业精神,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四)诚信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长盛不衰之道。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是一个公众利益实体,企业乃至管理层的诚信是这个社会的基石,上市公司有责任如实的报出自身的财务报表,如实的反应自己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不法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其他原因去欺骗我们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骗取我们的信任,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虚构收入,虚增利润,极大的损害了我们投资者的利益。而审计的产生,将这样的不诚信将至最低,审计的目标就是为我们的广大预期的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份合理保证的审计报告,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的反应了企业的情况。

  三、结语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分挖掘了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使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和谐共融,发挥了审计学的育人作用,在春风化雨无声中让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审计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了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也进入了从高速旅游增长转向优质旅游发展的阶段了。

  一、旅游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行业的高要求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者,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是旅游业工作者,又是宣传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明确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系列专业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传统的培养体系中,专业课与德育课是比较分明的两条线,这种方案过分强调专业课的专业性和思政课的说教性,往往使学生抵触纯粹的思政课,容易使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20xx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高尚品质等德育功能,力争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求教育工作者把“立德樹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旅游管理专业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课程也紧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的改革。

    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等,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过去的教学都很重视对专业知识点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深度充分讨论设计教学方案。首先由任课教师梳理专业知识点,将知识点可以代入的思政内容标注出来;接着通过教研室的集中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迪;然后再由教师重新撰写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授课大纲;最后任课教师在授课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将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入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中。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比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地貌旅游资源”部分,知识点是中国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等,老师自己应有饱满的爱国情绪、通过自豪地讲述中国各种地貌特征和代表景点,增强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引导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并且植入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的相关思政教育,在讲述专业知识点的同时,教师的情绪感染和语言描述就能让学生热血沸腾,产生我爱祖国大好河山,我愿意为这片热土奉献自己的力量的激情。

  (三)创新教育载体,利用各种途径不间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育人,也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将现实发生的受关注的事情带入线上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比如,课堂讲授了“京津冀旅游区的北京故宫”,可以布置学生在线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了解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让工匠精神植入同学的脑海,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品质;通过国家宝藏流传的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这些课内课外的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能加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以后也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三、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的思考

  (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如何胜任、善任,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点。习总书记认为,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首先政治要强,要保持政治清醒;其次情怀要深,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第三思维要新,要会创新课堂教学;第四视野要广,能通古识今地将一些道理讲透;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自觉作学生的表率。只有授课的教师自觉地提升专业素质和政治修养,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落在实处。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有相应的考核来检验。虽然专业教学中一直强调思政的教育不能刻意,只能潜移默化,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专业课程的考核很多指标是评价学生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课程思政衡量评价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或者不通过,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进行,目的为了在教学中情境创设、思政代入等方面进行反思,用以改进以后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另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可在课程的过程考核中进行设计观察点,通过对观察点的分析,也可以起到优化思政教育设计的目的。

  总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不仅是上级的要求,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的本质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业教育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责无旁贷,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未来必须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gongzuozongjie/3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