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领导述职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革命”关系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关系,科学阐明了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辉煌的基本规律,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贡献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反杜林论》中,他们在书中批判和反驳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论述了意识和思维是对现实存在的物质的一种切实反映。除此之外,他们还以历史事件的和人类活动为根本,阐明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通过马克思的理论,我们认为人类活动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体现人类存在的,并且继而服务于人类生命的活动。人类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类可以进一步的在思想和身体上得到提升。人类活动使得人的生活存在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这些非必然性,使得人类的生活具有丰富性和意义性。人类的活动不是遵循着外在自然条件所趋向的方向所进行的,它遵从着人类自己的社会规律和原则,人类活动中体现着自己本身所带有的思想性,这是不同于其他动物性或植物性生命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外界的非必然性,人才是类存在物,称之为人类。

  在之前我们的理解中,我们把人类活动理解为人类带有目的地探索或者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尽管这种定义抓住了人类活动中行为的实质,但是没有进一步指出人类活动对于人类自身的内部意义体现。人类活动不仅仅是改变了外界的活动,一种与外界物质存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改进了人类内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意义,以及人类的活动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文性意义。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把视野从人类对于外部自然环境的改变,转换到了发现人类内部的世界。这种由对实体的关注转向对存在与存在意义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把人类的活动与人类本身的意义结合起来。这种角度通过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注,创立了一门新的哲学。

  因此我们就不能困于旧的认知范围来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研究,而是应当转为一种新的想法进行考虑,重新定义马克思所说的自由。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不仅仅是建立必然之上的,更是以追求人类行为的目的和价值的。自由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的自我完成,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性的目标,人类的活动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自由性,但是在这种自由中,人类又会受到自然的限制以及引导等多种约束,从而人类的进化又会存在着必然性,从而导致人类的活动也会存在着必然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自由和必然之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自由是具有主观性的,是我们自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行为活动是具有自由的动机的。在这种自由的生存活动中,我们会避免不了与自然环境或者其他外部环境产生接触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尽管我们仍旧是想遵从与我们自体本身的自由状态。但是我们会发现,外界环境对于我们的活动会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是我们无能为力不可避免的。这种外界环境的选择是必然存在的,尽管这并不是我们自由选择的,但却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人类在偶然的探索过程中,遵从着自由的最初动机,而所面对的外界环境的必然选择,这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着任何的冲突。因为一个是人类内部对于外界的探索,而另外一方面是,外界条件对于人类内部的约束,两者的交界在于人类的自由受到外界的引导,从而走向必然的一个趋势。这两者之间是否会存在有冲突,这要取决于人类的自身内部的自由决定,这种决定由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结果却是必然性。因为对于外界环境来讲,是不可改变的,外界环境并不存在着有任何的可选择性或者偶然性,恰恰相反外界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所以关于两者是否可以统一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自由的人类行为与外界环境是否可以达成统一。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来使得最后与外界环境达到必然的统一结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尽管人类会在不断地调整,也是出于—种自由心态下的多种尝试,最后的契合解决不统一的问题也是出于一种概率现象的尝试。简而言之,人类会通过自由的调整自身的内部活动行为,最后达成契合与外界环境必然性的现象。

  有了这样的理解,人们对于自由也就减少了狭隘的认知,从而对于外在的必然性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如果可以对于外界的必然性加以合理的利用,我们可以在人类的历史中少走许多弯路。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是我们从历史事件中可以理解和学习的,最后应用于实践之中。人类将必然性的理解加以利用,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现实时代,对自由加以不同的关注和引导,人类就会在自由的历史上迈进坚实的一步。这样对于自由和必然性的理解,才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这样认为的,客观看来的必然性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存在的,它会规定事物在存在或者发展过程中以及最后的结果状态中,都确定不移的趋势。因此,人类要想获得所谓的自由,就必然要先行认识到必然性的规律,认识并且认可,最终在主观上进行遵从。否则人类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况之中,尽管人类的行为是自由和主动的,但是并不能得到外界环境的认可与接纳,那么这个行为在某种情况下就相当于是无效的,所以人类最初就要认识到外界环境中所存在的必然性,然后将必然性考虑到自己的活动行为中,在做出行为时,对于必然性的事情就会加以考虑。如果不能认识到外界环境的必然性,那么在人类的生存轨迹上仍旧会有必然性的存在,但是人类尚未发现,所以导致产生了一种盲区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是陷于一种被动的选择中的,人类不了解的某种自然规律,并不会因为人类不知而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会独立于人类的活动而存在着,人类的活动依旧逃脱不了这种自然规律的约束。

  但是经过我们正确的认识这种必然性,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将其作为一种规则或者常识来应用,我们也就自然成为了自然的主人。可能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疑问,就是这种存在于规律的行为,是不是对我们的行为的一种约束,那么具有约束的人类活动是否还称之为自由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的进行考虑,如果我们在知道吹冷风会感冒的情况下,那么我们是否还会在想要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继续去吹冷风吗?显然是不会的,那么我们在不吹冷风这个方面是否可以说这是一种不自由的行为吗?自由与否不是考虑我们是否把每件事情都尝试一遍,而是在于我们按照自我的意愿进行活动,在知道了这一规律的情况下,我们人类所具有的趋利避害的特质,自然而然的也会自主的避让,而不会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所以在这种层面上来讲,这种通过了解外界环境的必然性,从而对于自设活动有一定约束,但是人类的活动仍旧会存在着他自己的自由。我们应当将人类的自由与客观的必然性分开来进行讨论,摆脱那些绝对的自由或者说是幻想中的自由,那些从来不具有条件的不可实现的自由,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的前提下所具有的,尽管这不能作为自由的一项定义,但是在某种条件中来讲,这也相当于自由的必然性。

  无论是人类内部的自由还是外界条件的必然性,两者都是对于人类的活动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的,通过自由,我们人类可以在创造性的条件下,进行天马行空的自我探索,获得感性的或者客观的内容和知识,增进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在这种发展中,人类不断地归纳总结,不断地完善,积淀规则,而最终将会达到一种我们人类所追求的完美目标,就是与大自然与外界环境和平相处。这两种活动是将人类的内部与外部结合起来,在人的理想中的绝对存在于外界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我们与外界环境联系的重要渠道。

  现在,我们以一种更加明了的态度来面对自由和必然,以更好的心态去增进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是一种人类的进步。人类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是必然性,而真正应当考虑的是,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所孕育着的,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这些对人类未来有益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通过自由的探索和创造最后得出的,这种最后能够所得规律,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人类应当顺应外界的必然性,通过自身的自由的创造力,来寻求对人类发展最为有利和迅速的捷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过程中,在认识上实现了人与实践的内在结合,开始把实践理解为具有能动性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由此,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实践范畴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只有牢牢地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才能在认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真理,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来看,执政党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相互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自我革命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认识主体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而社会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活动的客观结果。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论断,深刻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改变世界和推进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前提性和引领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具体化展开和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在更广的意义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革命”关系的重要论述基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实现路径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对主观世界改造和客观世界改造相统一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造世界,主张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列宁进一步阐述了主观世界改造在推动客观世界改造中的重大作用,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这就在认识论的高度提升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实践的主体性。

  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视阈来看,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一方面,体现出主观世界改造和客观世界改造的统一性原理,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和革命性锻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同一过程来认识和把握,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强化了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又把党自身的建设和改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完成了对执政党建设和执政党领导的人民事业的同一性在认识论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凸显了主观世界改造在推动对客观世界改造中的重大作用。在推动对客观世界改造中,人不断改造着自身的自然性,如马克思说的那样,“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从而反过来用这种“新的品质”“新的力量”“新的观念”引领和推进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对自由和必然关系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自由和必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领域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发展从必然到自由的基本规律。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从人的认识所要达到的状态来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必然是认识的对象,自由则是必然被认识的结果。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并且不断以新的理论在“论理”的高度体现和巩固这种认识上的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革命”关系的重要论述通过凝缩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经验,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造中国这个必然王国的规律性认识和在认识上所达到的自由状态。从“两个革命”关系的认识逻辑来看,执政党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力,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这个必然王国的认识,这构成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理论上的自我革命是党的整个自我革命的基础和根本。也就是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自觉地从必然转向自由,并把这种认识上的自由不断转化为对发展道路的自觉和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阐述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这一原理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实践样态。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论断,通过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斗争,生动具体地呈现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作出原创性贡献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也深刻揭示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与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自身的一个反思,自由就一般情况而言是与限制相对立的,人只有在摆脱了限制才会感受到无限的自由,那么如何摆脱这种限制往往存在着一些分歧,这其实就是哲学路线上的对立。哲学上对自由的理解往往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其一就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这种服从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顺从,换句话说当主体顺应了客体之后,才能获得自由,这是典型的旧唯物论的自由观;其二就是主体有着无限的精神,这种无限的精神能够摆脱限制而获得的自由,显然这种观点又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是唯心论哲学的自由观。

  1、旧唯物论其实对自由的理解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于必然的的一种顺从,此派观点觉得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受到必然的制约,因而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认识必然,在必然的本身当中去获得自由,而这种自由是减少必然对自由的强化,同时增加必然的神秘性,此类观点虽有肯定了必然的重要性,但也要其局限性,言外之意自由不仅是要认识必然,更重要的是实践对于必然的驾驭能力。

  2、唯心论更多的是夸大了主体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把主体进行了抽象化,抽象化为一个类似于精神的实体,这个精神的实体创造出了客观世界,因而客体不会制约精神实体,因此这个精神实体是绝对自由的。这里的精神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换言之人的自由其实就是意识进行自我选择自由,而这种选择是自主的甚至是无条件的。唯心论的观点同样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它是源于哪里,实际上来自于物质实践,而这里显然脱离了物质实践。

  3、马克思主义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那么必然和自由其实是自由是以必然为依据的,正式由于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因而我们的意识才发挥出相应的预见作用。换言之正是由于这种必然的存在,这才为意识发挥预见性提供了可能性,这样人的意识才有相应的选择的自由性。诚然意识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主体自身所体现出来的,自身所表现的的意志、愿望、欲望、需求等等都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的把握,而这个内在的尺度其实就是让客体为主体所服务,那么在服务主体的过程当中必须以客体自身的尺度为依据,也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必然性也即外在尺度,才能自由的把握内在尺度所运用的范围,从而实现必然与自由的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shuzhibaogao/3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