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人性》是周国平先生30年来关于教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并不缺乏真知灼见,反而有一种更为清晰锐利的眼光正如他所言:“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 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以前,只知道新东方是教英语的,也培训挖掘机司机,一直不知道他们还研究家庭教育。读了《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一书,才知道他们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已经举行了十届。我手里这本是第十届的论坛实录,同事参加活动抽的奖品。

  因为对其中的一些内容颇为认同,也印证了自己的疑惑,于是摘抄下来,与大家分享。

  1. 何庆《当代家庭生活哲学的思考》

  向善教育:0-12岁。通过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承担责任,进行生命体验。是培养孩子反哺能力的第一阶段。

  择善教育:13-15岁。巩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当我们步入中年时,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我们生命体验进程中可信赖的帮手。

  至善教育:16-18岁。培养孩子的社会化事业属性,鼓励其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承担人生无穷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即当我们步入老年时,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我们生命实践进程中可信赖的依靠。

  2. 龙迪《重建家庭生活,滋养身心健康》

  生活是一系列日常行动,不是情绪,不是想法,而是一种综合的行动。如果身心安顿,平和喜悦,那么这样的一系列行动就是较好的生活。如果不仅自己身心安顿,当跟家人交谈,为家人做事时,对方也感到身心安顿,而且对方的反馈行动和语言又让自己身心安顿,那才是真正的好生活。

  一个重要的基本生存条件就是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保护,感受到被照顾、被安抚,他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活下来,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可以信任的,在他有困难的时候是可以依靠别人的帮助的,那么他的身心耐受力就会越来越强。

  当他内心恐惧时,就会逃跑、反抗。如果逃不了,反抗不了,他就会产生无助和无望的感觉,无力保护自己,无法调节情绪。一个人如果平日的生活都是不安全的,那么他就会过度启动生存的行动系统,产生心理创伤,这样就很难适应日常生活。

  在孩子情绪波动太高的时候帮他降下来一点,在他没有能量的时候让他运动一下,重获能量。

  3. 高峰对话

  “我也不愿意这样惩罚你,但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规矩,不论是谁犯了错都要接受惩罚,至于你的沮丧,被罚的挫败感,以及你对此表现出的愤怒或者其他反应,我都接受。”

  与其给孩子设定诸多家长自己心里成功的标准,不如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中国人一天到晚想要出人头地,把生存复杂化了。

  道理都懂,但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习惯使然。

  对孩子更加宽容,让他形成自己的人格,而不是把我们成长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身上。这种转移是最可怕的。

  让孩子保持对于未来和生命的热情。

  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这涉及家长的自我修养,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4. 崔玉涛《与家人一起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在日常养育过程中,家长易犯的错误:特殊待遇、过分关注、言行不一、推迟入园、用他人吓唬、包办代替、遇事慌乱、剥夺独立权、害怕哭闹、当面袒护。

  5. 谢刚《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线,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潜能的发挥。

  孩子犯错或者失败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如果父母发火了,孩子就会想着怎样争辩,怎样反抗,这样目标就被转移了,焦点变成了父母跟孩子的冲突,那么孩子就错过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为将来的成长而学习,还是为过去的错误而惩罚?

  家长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担负了太多本应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孩子没有了自主感,也就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6. 闫拓时《家庭教育需要来自传统的精神滋养》

  家长过多帮助孩子,就剥夺了他在父母面前展示能力、赢得欣赏、展示孝心的机会。

  7. 圆桌讨论

  一定要让孩子看到父母怎样生活,观察父母如何为人处世,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

  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尊重是黄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需要因人因事地尊重孩子。例如,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父母应该问:“你是没有好好学,还是下了功夫但还是不懂?”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后面一种,父母就要问:“那你喜欢什么?”

  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为人处世,让他能做到待人接物得体周到,充满善意。智力是天生的,技能是后天培养的。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智力方面并没有突出的天赋,那么不如在技能方面多加培养。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必要把家庭变成学校,但父母是老师这个职责是不变的。

  8. 嘉宾专访

  放下焦虑,建立对孩子的恰当期望。

  在忙也要调整时间,增加更多家庭时光。

  什么都想得到的背后,可能是父母的虚荣。

  让孩子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往往会走得更长久。

  我不是学霸,为什么非得让孩子成为学霸呢?

  坚守教育的初心,让孩子用健康的心智探索世界。

  孩子应该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要有好奇心,要有同情心、同理心,要有交流的能力;在生活中要有公民的参与感,要以合格公民的姿态参与到这个世界发展的过程当中,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一个孩子如果不做家务,不会做饭,不会自理,是很难拥有幸福人生的。

  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是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是孩子一辈子的事,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告诉孩子要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要学会沟通。

  教孩子抵制诱惑,克服自己的冲动。

  得到某些东西可能需要等待,而且等待的过程还要表现良好。

  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立刻实现,没有耐心的人也做不成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我们目前的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知识教育过度,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极度缺乏。

  如果对孩子用手机和上网限制太多,他们很难跟上科技的发展。

  父亲需要陪伴妻子、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读书,一起聊天。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但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真正获得的,是对待知识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全面而理性的自我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积极应对问题,尽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态度,这个态度是陪伴我们终生的宝贵财富。

  由于此前被父母干预得太多,孩子长大后已经无法独立思考。

  有时候孩子看起来在做“闲事”,其实也是在学习,让孩子多做一些这样的“闲事”,对他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学校教育的重心是知识教育,但是如果想在未来更具有竞争力,孩子还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个孩子教育得好不好主要看三个方面:睡不睡懒觉、读不读书、做不做家务。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周国平书中说过:“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随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并将此归结为“这么多的 家长和老师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为什么会陷入这个怪圈,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体制的原因。现在中国的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抄汉字,算算术,有的小学每天上九节文化课,没有音体美,回家还要继续写到九点。出现这种现象只是个别学校、个别教师争强好胜,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吗?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有问题。

  前几天跟家里去逛超市,谈到塑料袋的问题,我国禁塑时喊得轰轰烈烈,让人热血沸腾,以为塑料袋从此要在中国销声匿迹了,可是现在看看,除了部分超市增加了一项额外收入外,哪个商家不送袋?笑话!我是一个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情绪激动的人,谈到这里我就又有愤慨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连塑料袋都管不好的国家,还谈什么管教育?

  塑料袋恰好就是个隐喻,同样的商品,谁送袋我在谁家买。你送我也送,谁不送谁吃亏。说什么破坏的是环境,害的是自己,这离自己太遥远,图个方便,为了赚钱。就好像中国的教育,家长们都很现实,谁的分高把孩子送谁的学校。不少教师和家长一开始还是有常识的,是把学生的快乐成长看成最重要的事的,但是只要周测成绩、月考成绩下来,分数略有差距的班级的相关责任人就会受到质疑,顶着巨大的压力。互相攀比的心理使家长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残酷的现实使仍沉浸在美好的教育理想中的青年教师看清了形势。怎么能用最快的速度提高分数?抓考点、补课、留作业。恶性竞争、急功近利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的271现在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但我真的希望我的孩子的时代能真正的享受快乐的学习,但谁肯给我们这个时间和环境呢?现在不少人想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以逃避可怕和课业负担,升学压力,想想就可笑。中国的高考制度使得高考落榜的学生们在家人面前抬不起头,很多家长认为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而一些埋头苦读十几年金榜题名的孩子也是变成了书呆子而已,甚至现在的社会有的时候“学习好的孩子”成了贬义词,说真的在当今教育制度之下我宁愿我的孩子以后做一个快乐的“学习不中用”的孩子也不 想让他变成书呆子。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但为什么会愈演愈烈?这是普通教师和家长应负全责的问题吗?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xindetihui/3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