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读后感】

有感,汉语词汇,解释为有感触;有感受。出自《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读《爱上语文》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爱上语文》有感

  最近,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讲的《爱上语文》系列讲座,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感叹于王老师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及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中说“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齐鲁书社的王皓淼在分析“爱上语文”的涵义时说,“爱上语文”的第一层涵义是爱上语文课。只有老师表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展现自己的求知欲,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才有深入的学习。“爱上语文”的第二层涵义是爱上语言文化。王崧舟老师呼吁重视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有学生认为“明月何时照我还”,夜间行舟不安全,应该变为“白日何时照我还”。这就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一一明月。从三国曹丕的诗开始,明月逐渐与怀人、故乡联系在一起,从此源远流长。因此此句不仅是要表达行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爱上语文”的第三层涵义是热爱语言文化并以之为上品。王崧舟老师品读于谦《石灰吟》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字都是一道光,照亮的不仅是那个历史语境中的伟大的灵魂,而且是当代语境中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爱上语文”的第四层涵义是甄别雅俗,热爱上乘语言文化。中国古代的童趣诗和田园诗放在古代是“俗文化”,放在现在成了“雅文化”。

  从“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我们可以看到王崧舟老师眼中的“语文”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或语文学科知识,而是充满诗意美和艺术感。“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境界,在他的课上,流着的一泉泉的活水。他主张放开学生的思维,不压抑、不控制,让学生课堂上设身处地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体验。除了学习知识,老师还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虽然自己营造不了王老师那读“厚”和读“薄”的诗意语文和艺术课堂,但我知道要做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像王老师一样做爱书之人,把读书当做生活中自然的事情,这样才有底气演绎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于扎扎实实的阅读与思考、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读《爱上语文》有感

  在语文教学中最具魅力的、最经典的要属中国古典诗词,然而在教学中如此魅力无穷的诗词有时却被我们学的索然无味,那么中国古典诗词到底应该怎样去学呢?我在王崧舟《爱上语文》里找到了答案,王老师对于古诗的独特见解为我们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点亮了古诗词的灯塔,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三读”探寻诗词背后的意象

  学习古诗词要以诗解诗,以诗解诗可跨越时间长河,追根溯源,找到文化现象的根,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的内涵。

  那么,我们如何解读一首诗词呢?基于一首诗词,要读懂意思,还得读出其背后的很多东西,那就要把一首古典诗词读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纬度读厚它们,比如读与该诗词有关的评论,尤其是不同的观点精彩的评论,还要读诗人写过的与该诗相关的诗句,借其它诗句来破解所读诗词的密码,从而更好地理解所读诗词为何这样写。还可以关注时间长河中,那些写过相同关键词的不同诗人词人的作品。比如在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故园”,就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故园”在中国文学语境中,即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故园背后是“乡心”。此时你再去看看像杜甫、李白、柳宗元等诗人是如何写乡心和故园的,便能很快读懂纳兰的《长相思》了。

  但是读厚一首诗词,不是读诗的最终目的,还得学会跳出整首诗词的内容,从诗词中读到那个最珍贵的字才是读懂了诗词的灵魂,这就是把诗读薄。当我们读薄这首诗,抓住这个灵魂,就能真真切切地听见诗人的内心声音,看见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样子。我们把《长相思》读薄,汇聚成一个字“碎”,这个“碎”就是纳兰一生的缩影和宿命。正所谓一词一世界,一字一人生。

  然而读诗最终是要为自己而读,把自己放在诗词中去读,让诗词来照亮自己、温暖自己,这就是王教授说的把诗词读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阅读沉淀、生命体验,构建出来的意象也是不一样的。纳兰笔下的“故园”和你心中的故园当然是有不同的,但是如果用《长相思》的审美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会让自己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更细腻。

  二、打开三只眼看语文。

  正因为中国语文的传统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所以,我们说,要学好语文就需要“三只眼睛”。第一只,文学的眼睛;第二只,历史的眼睛;第三只,哲学的眼睛。用三只眼睛看语文,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那么在研读一首诗词时,不能单纯把它与其它古典诗词割裂而学,要关注到与它同一历史之下产生的诗词,拓宽历史的跨度,理解特定历史时期诗人词人的形象,情感等,所以要打开历史之眼。学语文要打开文学之眼是因为语文的美在于其本来就富有的文学魅力,因为有文学在,所以语文才丰富了。那么哲学之眼呢,话说文史哲不分家,只有我们在学语文时还再着眼于哲学点,我们才会读出语文无限绵长的深意,读出从个人的命运,联想到民族国家,再到人类的命运哲学意味。

  读岳飞的《满江红》,睁开“靖康耻”这只历史之眼,才能体会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悲愤,才能读懂林升的“西湖歌舞几时休”,才能真正读懂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我们无数次被这些胸怀天下的诗人所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细细品读这些经典诗词。

  三、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类是以儿童为主题的诗词,我们把这类诗叫童趣诗。比如这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趣诗: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虽季节不同,地点不同,所写的事情和景物不同,但是所写的童心童趣是相同的,有儿童在,快乐就在;有儿童在,天真就在;有儿童在,可爱就在。这一类的童趣诗给我们留下快乐天真,可爱烂漫的印象。是不是所有的童趣诗都是这样呢?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基调读一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描写了农家夏忙时节热闹的劳动场面,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此时的儿童还是天真快乐可爱的形象。如果你对农村生活不熟悉,你就不会懂得耕织的辛劳、当家的艰辛、身心的疲惫和生活的不易。而这便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了这个感情基调,再去对比读一读,你会发现: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儿童急走追黄蝶,这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知有儿童挑促织,这是没有任何负担的;闭口意捕鸣蝉,这是不需要任何功利的担当和追求的。但是迫于生计的“也傍桑阴学种瓜”,不是童孙们自主选择的行为,是要担负劳动的责任。

  其实,任何作品的解读,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必须根据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是观点先行,用某种单一的观点给丰富的、复杂的作品上单一的标签。因为,我们能够读到的作品,不是这一类,不是这一群,不是这一组,而只能是这一个。只有从这一个具体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做出切合这个具体作品的具体分析,解读才有意义和价值。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老师,应该是文化的点灯者和传承人。总之,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坚持。

  读《爱上语文》有感

  最近阅读王崧舟老师的书《爱上语文》,心灵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感叹于王老师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他能从一个小小的点,引发各种思考,并深入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引发读者深层地的思考。他说他准备百家讲坛的一次演讲稿,一万字左右的演讲稿,他要阅读约一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十二篇演讲稿,就要阅读一千两百万字的资料,这个工作量该有多大啊!

  中午看到《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这一篇时,又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原先,我们对童趣诗的误解太多了。不是所有含有“儿童”这一意象的诗都是童趣诗,都是写出儿童的童真童趣,这种理解太片面、太机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给耄耋之年归乡的诗人的感受是多元的,是能引起读者思绪万千的。“儿童”意象,给诗人的生命底色添加了鲜活的一笔。

  宋朝诗人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也被我们误读误教了,把它简单的当做田园诗来对待了。田园诗发展到宋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描写的重点已从歌咏田园风光转而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这些诗称为“农事诗”。

  所以,我们理解诗时,要把诗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结合诗人的生平等多维度来体悟,才能真正的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教学参考书,它只是给我们作为参考,遇到困惑要查阅、细心地比对相关的资料才行,也要向他人求教,无同行交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崧舟老师正是通过多方的论证才得出结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的不是不是农忙时节收获的喜悦,也无宁静可言,连童孙也要学种瓜。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对农民辛勤生产、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xindetihui/3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