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述职述廉报告】

《经济学原理》于1998年由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

  读完后的一些感触

  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吧,读完了,感触确实很深,明白了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要放弃的那件事,知道了边际效用递减,知道了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知道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垄断竞争知道人都是经济人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选择占优选项所以即使合作对自己有利也无法合作而这就是囚徒困境,知道如何对收入更公正的再分配而公正的分配必然会使蛋糕更小,个人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同意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理性人,感觉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除了理论外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看起来就像读小说,及时提问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内容,因此从可读性还是专业性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14年大二暑假,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实体书,看两眼就没接着看。第二次是17年夏天,打算开始看这本书,也没看下去。这次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2010年第六版原版。我觉得这回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兴趣有了,二是关于读书的价值观念变了,变得真的喜欢读书了。这本书内容本身非常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别教科书,但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进度有点紧,还要求自己找重点做笔记,所以越到后来读的越不轻松。越到后来我越会想象自己读完整本书后开始写读后感的这一刻,就像我每次跑步时跑一半就要幻想跑完休息的时候来激励自己。好像我只要认真做点什么事,都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读这本书一方面纯粹是源于兴趣,由内心的原始好奇心“国家如何强大,百姓如何富足“开始读国富论,然后国富论激起我对整个经济学的兴趣,所以来读这本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科书。另一方面是由于年初开始感到对内的自我探索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想了解些,再加上又想到新闻中很多经济时事,例如经济危机,贸易战等问题我都不能了解其本质而深感自己没有发言的能力。最后也是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做一点点准备。

  这本书一共分上下两部分,十三结,三十六章,900页,据说是经济系大一学生一年的课程设置。内容深入浅出,没有复杂的数学推理,讲究从常识上,直觉上帮助读者理解,我读书过程中感到和作者很投缘就是因为这一点。我认为学习中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数学逻辑推理上的理解,一种是直觉常识上的理解,如果能把所学内容转化到自己的直觉常识体系内,就可以不用死记硬背一劳永逸了。当年张无忌将太极拳法全忘掉后张三丰放心让他上场对敌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忘掉剑招,留下剑意。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学习和应用的关系,读活书读死书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个人读了毛选之后如果每次分析问题必提阶级斗争,革命,整风等等专有词汇,那我认为他读的还不到家,他应该忘掉这些专有词汇,应该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再将书中具体问题抽象拔高,应该尝试领会其高屋建瓴的大局观念,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纵横捭阖的大气自信这些共通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东西。聪明的人可能下意识的就在做这些事情,不聪明的人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识去这样做,所以我不赞同说读书学习像是吃饭,一定会有营养留在你的身体里,你吃就好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天差地别,花费差不多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争取最多的好处呢。

  这本书前一部分讲微观,后一部分讲宏观,遵循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线。由于内容实在太多,并且已经是精简通俗版了,所以我这里就不像在国富论读后感里那样再分别列举所有我觉得有趣的点了。但是有两个图表很值得在这里列一下,一个是本书的简要目录,另一个是作者归纳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我粘贴在文末。

  那么我从书中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好处呢?好处就是我更好的理解了这个社会的运行。举例来说

  · 我更深的体会到供给和需求这一对基本关系在经济学中的核心位置,比如包括劳动力工资,地租,资本等等各种生产力要素的回报,包括借贷利率,短期经济波动等等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 供给和需求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分配;长远来看,供需弹性都会变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小麦产量增加,这对于农产主来说是好消息吗?禁毒一定会减少毒品相关犯罪吗?

  · 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小说为什么发行精装版和普通版两种?为什么有VIP票和普通票?

  · 录取偏向美女一定是歧视吗?

  · 税收对经济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 不同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其实就是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落脚的平衡点不同。

  · 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治理吗?

  · 重复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生的最佳指导原则。

  · 边际递减效益,后发优势,所以我现在是不是在利用学习入门经济学的轻松来逃避科研压力,我是不是沉迷于另一种即时满足感。

  · 国际贸易对各个参与国家都有好处吗?为什么有贸易壁垒甚至贸易战?美国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

  · 20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是如何恢复的。

  · 增加利率一定会促进储蓄吗?

  · 财政赤字有怎样不好的影响?

  · 一个国家的GDP由哪几部分拉动?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什么决定?一个国家不断变富强的主要动力在哪几方面?生活在一个GDP高水平低增速的国家/时代幸福还是生活在一个GDP低水平高增速的国家/时代幸福?

  · 新闻联播上说的国家要降准降息是要做什么?

  · 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影响很严重吗?

  · 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特性。

  上面这些点或者问题是我随便列的,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这些问题我基本都可以做一定的回答,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也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不至于像以前只懂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世界一无所知。如果一个民主体制内有投票权的选民不懂这些知识,那么从理性上来说,他其实并没有资格投票,这里不是在侮辱他的人格,只是说他以为的可能恰好与实际相反,因此他支持的政策其实会伤害他的利益。

  这本书我还会偶尔翻看,沿着这个方向接下来我准备接触金融领域,然后了解股票市场。其他方向毛选在读,接下来可能会接触一下资治通鉴。也打算再看看心理学管理学谈判领域的书。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是那句话,非常渴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进步,这也是我写类似读后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

  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出生于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初版于1998年,是难得的讲授经济学比较通俗易懂的教材,被美国300多所大学作为经济学教科书。拿这本书来回味经济学是不错的选择。在阅读过程中,也有点点思考。

  经济学教科书实际上也在渗透一定的认知观

  比如在讲到替代品时,书中说到“黄油和人造黄油很容易互相替代的”,实际上是对于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的忽视。这种无差异性在生产用途层面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食用天然黄油和人造黄油对人身体的长期结果,确实是差异非常大的。另外在说到劣等品时,将乘公共汽车列为低档物品也是对于环保主义者选择的忽视。这些认知观在讲授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无形的渗透到人们的认知里,从而潜移默化地会形成人们刻板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有可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是错误的。

  经济学模型所假设的条件非常苛刻

  经济学之所以做严格的假设,是因为只有把条件设置到足够苛刻,才能够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对经济学原理加以描绘。但这样的描绘在实际中很难现实存在。比如对于生产可能性边界要做出如下假定。一是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二是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三是生产技术的固定性。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四是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由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想到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从这个经济学定义来看,假设条件还隐藏了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产品同质且同价特征。即认为经济体所生产的同种商品或提供的同种服务是无差异的,价格是恒定的。在同质且同价假定下,数量决定了价值总量。这样,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转变为产量最大化目标。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定,可能是由于,经济学家在撰写经济学教材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还不足够丰富,商品供给满足不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用产品产量最大化的目标来对生产的可能性进行描述,提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并认为生产者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选择生产。

  实际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定过于苛刻。如关于间业的问题,在当今信息和人工智能时代,间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经济中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提供一种或两种产品。包括农民也是即种植果木树又种植粮食甚至于开展养殖活动(在北京还有开出租的)。

  又如,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实际上,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付出辛勤劳动,也正是在挑战充分就业假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挑战不可能,才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实现致富的。

  再如关于资源约束的假定。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渔业养殖户对于海上渔业资源的过度攫取(公地危机),导致了海上公共资源的枯竭。

  而一个可喜的例子是,在之前读后感中介绍的德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德国小企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不断开发出能够生产多种产品的生产线,从而提高同等资源配置条件下的技术效率,也即增加了产出能力。这个案例证明人们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来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shuzhibaogao/4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