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lwhcm.com--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步增多,在城市已成为普遍现象,随之也就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必须从分析独生子女的特点,从家庭教育入手,解决好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培养的研究:独生子女社会化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培养的研究:独生子女社会化原因

  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

  1、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

  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

  二、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

  2、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

  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二)教育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

  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

  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

  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

  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

  (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

  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

  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独立学习和活动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

  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

  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

  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

  (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

  (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

  (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

  (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

  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

  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

  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亲情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只有学校、家庭两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互通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关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培养的研究:独生子女社会化原因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关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培养的研究:独生子女社会化原因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的复杂性及诸多衍生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有所放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开放二孩政策”,以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然而,数据显示,二胎比例并未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有十分明显的增长。由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教育界广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以往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1]。其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普通家庭教育的区别并未凸显。比如有的教育学者认为,独生子女更多地表现出自私、任性、娇气、依赖、自理能力差、具备强烈的逆反心理等,但这些行为表现也会出现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其二,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社会学调查的角度解释独生子女的特异性或同质性,或以教育学的经验对独生子女教育进行分析,其研究方法不够严谨与规范。独生子女家庭与其他类型的家庭所处的教育背景和面临的教育情景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其特殊性的溯源,落脚于每一个家庭单位中的生态结构的变化。与自然生态同理,家庭单位中的教育需要保持一个平稳恒定的状态,当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家庭教育生态将会面临失衡问题。因此,笔者从教育生态视野角度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探讨。

  1独生子女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放开生育政策,但在人口统计上并未得到飞跃性的变化[2]。种种因素使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态环境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体与环境两个方面。

  1.1家庭构成的重心化严重

  环境的异质性增加主要体现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结构变化。其一,独生子女变成全家人的焦点,比非独生子女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及投资,但是同时也承担更多的期待和压力,往往会出现敏感焦虑等心理障碍,没有达到家庭成员的期许时很容易出现失落等消极情绪和反应。其二,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会面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共同关注一个孩子的状况。

  1.2主体存在的共生性缺失

  从生态学的视野来看待家庭中子女共存的问题,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中共生的存在,这种竞争且共生的关系使子女具备一定的与人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个体的生命力增强。相反,当家庭中缺少共生条件,个体易缺乏竞争力,兄弟姐妹作为最佳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增长与同辈人沟通能力的最佳选择。兄弟姐妹的缺失带来的唯一性会导致子女的变异性增加,因此独生子女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强调个人权利,较高的独立意识和更多的民主意识,但是在独立能力、集体责任和意识等方面要弱于非独生子女,且更多的表现出不能吃苦、包容性差的特征[3]。因此,了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时需要从以上两个因素来综合考虑。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治理则可以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从主体和环境两方面共同治理、统筹兼顾,从调整主体以适应环境或者通过协调环境以适应主体的方式,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从环境入手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是构成子女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环境的因素,即家长的教养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的供给问题就会发现,当某种物质匮乏又没有替代品,或当物质富余又不加节制时都会对主体本身造成一定的限定,比如现代家庭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的提高,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班,但是忽略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性格的培养。当家庭中出现一定的限定因素时,就需要根据富足和缺乏的成分来进行调整。

  2.1调整心态、端正认知

  家长需要调整心态,具备理性的爱[4]。爱是相互的过程,需要有互动的呈现。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真正明白互动的爱,爱是需要表达的。家长要根据自身的家庭状况和子女的性格特点给予深刻的爱,让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理解爱的真谛。

  2.2调整教养方式

  首先,要在教育投入上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及分析,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滋养式浸润式的投入,不可以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5]。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即“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种效应的滥用在家庭当中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抱有一种美好的期待,通过类比等方式发现效果与期待并不吻合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教养方式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生活中的教育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民主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关联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具备不同效果,所以作为父母需要给子女营造相对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作为主体体会到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中积极向上的生活能带来正向的体验,要认识到除了文化课程以外,父母也同样关注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从而从更多的角度理解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6]。

  3从主体入手改善子女的家庭生态

  3.1协调家庭因素,避免生态失衡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指的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某一个物种和其他的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7]。成长依靠于一个恰当适中的生态位,放眼于家庭当中,子女作为家庭的主体,其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年龄的差距,家庭教养的方式、条件及教养愿望都会成为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当各个影响因素都在其正常范围内和谐相处时,作为主体的子女就能获得最佳生态位。反之,当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冲突或者发生干涉时,就会引起主体生态位失衡。比如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但是家庭条件有限,则子女的生态位会呈现更高的一般性即泛化体现,当子女数量增多而家庭条件有限时,家长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如果出现不公对待可能导致子女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换言之,当家庭供给处于十分富足的状态时,而更多的资源对应的又是单一的个体时,个体的发展的持续性会被切断,这种环境下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3.2增加子女竞争性,提高共生力

  增加竞争性的方法可以从控制供给入手,当资源过于丰富的时候,作为主体的子女对于资源的利用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大部分家长作为供给方很难隐藏或减弱他们的爱和关怀的给予,所以可以通过增加竞争者来分解独生子女的中心意识,比如将子女送入到教育机构等团体中,在众多同龄人中分化个体的为我意识。其次可以借助家庭之间的联合活动来增加子女之间的竞争性,可以经常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活动,子女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及沟通的机会,促使其了解自身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位置。最后,可以通过家庭资助或者领养儿童等方式,将外来人员以不同的方式带入到家庭中,使子女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得到同等对待,也可以化解有可能产生的个体自我性发展。本文以生态视野的角度对家庭教育中关于独生子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理解,对于相关类似问题的探讨将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hylwhcm.com/xindetihui/31684/